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医与循证(转发)

2021-08-17 12:47 作者:YYWorldEdit  | 我要投稿

按西医病名和药理机制,用中药,其实有成功的例子,但个人并不主张往这个方向,这等于西医一样,失去了中医的根。

问题在于,中医的根又是什么?

按西医病名,进行中医证型分类,中医内科教材差不多也是这么干的,诸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之类,完全失去了中医的理论范式,按这套临床等于瞎搞。

中医大学西医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中西医结合的口号,有着现实的基础。没有西医基础的,学中医,容易变成文化中医这种神仙,离医学尚远,以盲导盲。

就是不知道中医与西医的边界,各自的长短。你要跟西医比拼什么?外科、产科、急救?还是防疫或者疫苗研制?大型传染病处置,没有现代防疫体系,单靠中医是无法展开的,不结合是不行的。

正确认识自身短板,才谈得上进步。谈什么文化,张口就是归经、阴阳五行,都是瞎扯,半文盲而已。

当年提出中西结合是长期战争环境之后重建的切身体会,各种抗生素短缺 造成的临床死亡,迫切需要建立医药工业体系。

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医学仍处在蒙昧时代,盲目崇拜黄帝内经这种伪医学史。

经学文化政治阴阳五行,对中医理论的改写,造成的极大破坏,也不到两千年。实际汉代中医理论的情况与南北朝以后,有天差地别,更何况宋以后像窦材之类的鬼扯。

宋以后的不老实破坏性极大,大胆乱改并作伪制造伪史。甲乙序、王冰序、伤寒序,全都作假掺水,三个序都是假的。为了伪黄帝内经,强推黄帝阴阳五行体系,不顾一切,这是不正当竞争

窦材一边标榜扁鹊,一边说扁鹊学术,也是出自“黄帝内经”、岐黄之道。就等于说“天下文章数舍弟,舍弟跟我学文章” 这个烘托手法一样,标榜扁鹊,其实是为了烘托“黄帝内经”,“不知经络,开口便错”,实际他本人也不懂经络演变,真真是一个笑话。

中医医理就从生理病理,彻底变成僵化术数体系。这种烂尾楼当成宝,只能得到取法乎下的结果。连术数阴阳五行体系都无法跳出,谈什么守正,守的什么正?盲人瞎马。

天六地五到天五地六,再到天六地六,阴阳奇偶,左右男女,脏腑寒热颠来倒去,谈什么阴阳纲纪,,理论过程犹如儿戏实乃笑话。

问:中医各流派喜欢用个案来说话,完全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能统计自己的实效,用数字说话?

这就是问题所在,尚不具备能够用于统计的数据库,数据都没有,拿啥统计。这就是当下中医“循证”概念的困境。关键还是理论分类就不是为了能够统计,而是为了自圆其说甚至不惜偷换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使用,根本无法统计,因为都不是一类。

何况,中医的循证到底该干啥?除了针对西医的病名或病理,别无他途?这就是张伯礼院士说的“中医治疗新冠还没有循证依据”。其实是陷阱。中医根本上就不是冲哪种病毒去的,这样循证,不说永远没有依据,一个名医的一生百年之内就没有可统计的数据。

结果就是,无论中医有多少案例有效,都不是循证依据,统计数据为0。就是中医认为有证据,但不符合“循证”。仍不免是废医验药的节奏,潜在认为理论不具有公信可统计依据,一边继续强调“个体化”,一边又在搞通用方。以为通用方可以替代大程序。

院士解释说,针对“新冠病毒”,该病毒出现之前,中医西医,都不具有循证依据。然后又说方仓使用中药治疗效果很好。那么到底这种疗效,能否作为循证依据?并没有明确,实际是依然没有循证依据的数据。问题在于,中医治疗的疗效确定,与循证概念是否存在差异。大佬有自己的想法。否则,从双黄连、板蓝根到连花清瘟,都在宣传啥?“体外有效”?说白了就是希望重复青蒿素这种模式,废医验药。投入一大堆,能有收益吗才是资本考量的首要问题,不是为了中医机制的科研。

这与验证中医如何实现疗效是两回事,这是最紧迫的问题。

防疫体系中,疫苗的出现改变了传染病史。中医的长处不在防疫,抗疫时能起作用,但这个作用机制需要数据,但是数据仍然是宽泛的,作用机理未能说明。

P Yue:

如何评价中医药的疗效,我觉得这个命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明确评价的指标、选择指标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是我初步认为的三个关键环节。

1、指标:结局是什么?客观症状、主观描述、量表、四诊仪,还是不得已的去套用西医指标?

2、测量方法:不用西医指标的话,中医指标如何量化?如何获取?

3、统计分析:是否有中西医的差异化?如何处理混杂变量?

P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能进一步实现。

原文作者:忆忘

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96903628

中医与循证(转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