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许世友,思维很超前!抗战时期组建“海军”,抢占东北立大功
作者:小橘子
抗战胜利后,蒋氏便急着“下山摘桃子”,抢占国内最重要的战略重地。东北三省作为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发达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势必成为重点中的重点,为敌我双方所重视。因此,双方都立即组织优势力量向东北挺进。
由于抗战时期,广大华北地区系沦陷区,蒋氏的主力部队被日军压缩到长江以南地区,在这里几乎是蒋军势力的真空地带,只有我方的敌后抗日武装力量在这里坚持战斗、发展壮大,开辟了众多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我军想进入东北地区,有一定的距离优势。
不过,蒋氏却具备一些我军不具备的资源,他利用美国的支持,可以借调美军的军舰,把大批部队快速运往东北,因此尽管我军在华北山东都有大量毗邻东北的解放区,但由于落后的交通运输方式限制,反而可能在进军东北上落后于蒋军。
时不我待,必须找出一条最快、最便捷的通道,于是,我军把目光投向了与东北隔水相望的山东半岛。
历史上,山东尤其胶东地区,就有百姓自发乘船“闯关东”。事实证明,这是最快捷、最经济的途径。于是,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下达命令,胶东军分区司令员许世友担负起了组织海上快速航运通道的任务。
许世友(左)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许世友是一位以血性勇武著称的猛将,其实许世友一方面很豪放直率,另一方面极有远见卓识,是我军最早具有强烈“海洋战略意识”的将领。在山炮都很稀缺的八路军时代,许世友却已经超前地意识到,我军必须建立自己的海军,哪怕物资装备方面还没有条件,也必须先在思想、人员配备上做好准备。
因此,抗战时期许世友领导的胶东军区,就组建了我军第一支海军部队,许世友被任命为组织我军“闯关东”的“海运大总管”,的确是选对了人。
接到任务,许世友立即在山东龙口建立海运指挥部,并四处征集渡船和船工。
当时蒋军已经利用海军优势,占据山东沿海的一些岛屿,这对我军海上运输必然造成巨大威胁,必须首先打掉这些拦路虎。
许世友首先攻克烟台东北的崆峒岛,不仅拔除了钉子,更难得的缴获了20艘汽船。紧接着,许世友又指挥了我军首次渡海攻岛作战——长列岛战役,完全控制了渤海海运通道。
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
此时,胶东军区也已经征集100多艘大型木制海船和30多艘汽艇,来自山东各根据地的官兵云集于当年山东老百姓下海“闯关东”的码头,要进行改变历史的“武装闯关东”。
许多胶东地区的老百姓至今还记得当时码头上热闹情景:每天狭小的码头上都有星夜从山东甚至江苏华北等地赶来的我军部队,各种口音都有,他们衣装严整、队列划一,士气高涨,满怀期待兴高采烈地展望未来的战斗。这与旧社会那些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离乡背井、拖家带口、衣衫褴褛,形同乞丐、大人哭小孩闹的贫苦“关东客”形成鲜明的反差,让人倍觉振奋。
许世友的准备工作非常细致,他虽然没有到过东北,但从有闯关东经历的老乡那里得知,东北地区十月后就进入冰天雪地的严寒季节,因此必须为官兵准备好足够的过冬棉衣棉被,胶东军区立刻动员老百姓赶制棉衣棉被。
海上航行至少要一天一夜,于是,许世友又在每艘船上预备干粮和饮水,如此细致入微的工作,哪里是一个鲁莽武夫所为?
1945年9月20日,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率军区机关及部队1000余人渡海,这是山东军区首批“关东客”。
此后两个月,来自山东各解放区3万多官兵通过许世友组织的海上通道,快捷抵达东北,他们和从华北行军抵达东北的我军部队一起组成东北民主联军,有利地占据先机,为随后波澜壮阔的东北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