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专家答疑丨孩子有多动症,如何跟老师沟通更容易获得支持?

2023-07-07 14:25 作者:曼朗mindfront  | 我要投稿


ADHD儿童的干预中,学校教育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争取老师的理解和帮助,和老师达成合作而非敌对关系,一起帮助孩子成长,这是我们父母需要去探索和追求的方向。


这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麻烦”常常让家长觉得手足无措,苦口婆心的轮番教导后,孩子的状况往往没有改善,有些“症状”甚至愈演愈烈。


这里给家长一个和老师沟通的模板,分为五步。

我们假设是和老师微信沟通,如果是当面沟通,原理是一样的。需要注意的是,老师每天工作任务非常重,同时要照顾班上所有孩子,没有太多时间慢慢看你的文字,所以我们要尽量简洁而且易于理解,最好能联系到自己孩子平时的行为去解释。


当老师看到时,如果他有一种「哦,难怪……」的感觉,我们第一步的效果就达到了,我们成功唤起了老师的共情。

Step1:准备简单且个性化的ADHD诊断说明

如xx孩子的诊断结果是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表现为大脑神经网络的发育与年龄不相匹配。


专家告诉我们,这类孩子的行为表现会比同龄的孩子看起来小至少2-3岁,他们能够理解我们对他的要求,但是从「知道」到「做到」,目前的神经回路还没有发育到相应水平,所以他们经常会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冲动、分心、自我控制力差、情绪化的一些特点。

专家也给我们举了例子,比如xx总是课上有小动作,虽然已经教育了他好多次,他也知道自己的错误,但是事到临头他的大脑还是不能自主抑制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他一犯再犯。
对于这些行为的干预方式是进行自我控制的训练,就是要求孩子做某些事,过程中会做出其他吸引他的东西,但是提醒他保持专注和安静来进行自我控制的行为训练。

Step2:表明父母承担责任的决心

举例来说,这种大脑发育的延迟问题,可能会延续数年到孩子的青春期。在这期间,我们父母责无旁贷,会想各种办法尽量帮助孩子缩小与同龄孩子的差距,让他的认知和行为赶上大部队。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纠结是否可以真的缩小与同龄人的差距,这是一个可以链接你和老师的愿景,一个你们可以共同努力的小目标。这一刻,老师的需求和你的需求有了交集。

Step3:给出详细的两周计划表

可以先花点时间回忆并收集:(1)近期各科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孩子的投诉和意见(2)孩子的考试、作业主要是哪些方面不太好。
全部列出来,排个序,对严重的,需要立即改进的行为习惯,做一个详细的计划表。

为什么需要一个计划表?


因为好图胜千言。这是最直观,最有冲击力的,可以让老师不仅知道,也看到,意识到我们是负责任的父母。我们不仅关心,也认同老师给出的教育建议,我们把这些问题立刻、马上排在第一位去想办法改善了。
也许会有人说,A娃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时三刻可以改善,这是正确的。所以这张表也是动态的,我们可以顺势提出两周一次和老师讨论它的效果,以及根据老师的意见做出调整。

Step4提出请求

经过上面三步,我们已经尽力争取了老师的共情、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展示了自己的行动力。


可以思考下,和直接扔给老师一张诊断书及一堆对老师的要求相比,哪个更可能达到各位家长的期望效果呢?
现在,到了们对老师提出一些小小请求的时候,待前三步执行一段时间——比如两周后,我们可以在和老师沟通孩子表现时,最好是在老师表扬孩子的进步时,我们可以和老师表达一下自己的小小心愿:“每次孩子回家后对您的表扬都非常兴奋,孩子的正面行为也更持久,适当场合还请老师多加鼓励"。

为什么不是一开始就提出对老师的期望?


因为在父母努力一段时间后,老师已经感到和认同了父母那颗努力的心,这时候提出父母小小的期望,老师更容易把它视作对父母的回馈而不是父母对老师的要求,更容易自发去做这件事。

Step5真诚感谢老师的付出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体会老师的努力与不易。

比如:关心老师的身体;如果老师生病多慰问;过节给老师发去祝福,这种祝福千万不要千篇一律,最好写上几件印象深刻的事情;班级事宜多帮忙;引导孩子热爱班集体,有班级荣誉感等。
老师作为班上孩子的园丁,能真切感受到家长的付出和给予的帮助。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搞得那么复杂?


国外的ADHD干预已经几十年了,社会的支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对于ADHD的社会认知也远远超越国内。而A娃父母目前面临的,仍然是一个需要努力进步追赶国际社会的大环境。


可能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仍需时日,但是,我们可以尽力,通过自己精细的规划来改善孩子的小环境。这是父母可以努力的,也是父母力所能及的。


References:

Castellanos, F. X. , Sonuga-Barke, E. J. S. , Milham, M. P. , & Tannock, R. . (2006). Characterizing cognition in adhd: beyond executive dysfunc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0(3), 117-123.

Kadesj, B. , & Gillberg, C. . (2001). The comorbidity of adhd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f swedish school-age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2(4), 487-492.


Medical Review:

Mindfront Psychotherapist Jiang Yu

专家答疑丨孩子有多动症,如何跟老师沟通更容易获得支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