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南联大的奇迹,在于郁郁人文——读鹿桥《未央歌》*

2022-09-08 02:37 作者:开紫花的地丁  | 我要投稿

“茹古涵今”馆书记20220907

 



我对民国少知,但是西南联大,是不能无感的。我的感知逻辑里,令我感动的联大,在于“刚毅坚卓”的联大,在于多样有情的联大......一句话,有人文郁郁的联大,所以联大人才彬彬。

感知需要因缘,抛开主流媒体大力宣传的影响,只说由自己生命体验的这一份——主要就是对于汪曾祺散文的浅薄阅读史,从美食散文翻到回忆西南联大人事的——可以说汪老“自得其乐”的风神对我有很大影响,不过当时囫囵当闲书翻过、未必觉察。《未央歌》,这本在大陆不怎么出名的长篇小说,就是怹文(《觅我游踪五十年》)中的推介。

我很庸俗,本来不喜欢费时读小说,这部小说的文字又不如汪老的散文自然好读,但暑期竟能够一通读下,也算痛快。我想了中间的道理:一则我很吃“校园-乐园”的这种设定,甚至也常常自我期许能写出同样题材的文字;二则我正在书中人物的人生(生活史)阶段,可能很多眼前的困惑就在书中的情节里化解了,“随喜赞叹”。读小说也好、看电影也罢,要是能入境“一同受煎熬,并肩共欢笑”,又还有什么说的呢?三则《红楼梦》在我贫瘠的小说阅读史里又占很大分量,也许是原型积累的少,我老觉得这书有意学曹公笔法,由此又提供了些阅读的兴味支撑着我(实际上是个美丽的误会——作者在卷首致读者否定了当时批评家的类似观点,表示受水浒、外史的影响更大)。当然,意志上最大的支持力量,大概还是来自对西南联大的敬意和好奇,这部“反映联大生活,台-(省)多次再版”的长篇里也许有我想感知的(1967年,《未央歌》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一时风靡校园,学子争相购阅,洛阳纸贵,畅销四十余年:1988年,台湾著名校园歌手黄舒骏创作同名歌曲《未央歌》,随之传唱海峡两岸;著名导演李安执导《色戒》,《未央歌》被指定为演员阅读书)

宝岛多次再版,大陆已然绝版——好在,“茹古涵今”(母校图书馆)有版。由此我想如今的大学的图书馆固然应该是“自习室大本营”,也总要多些“逍遥学派”的身影——当然,如今这样一个背景里,汪曾祺所谓的“吊儿郎当”,或者“吊儿郎当”的倾向,大概也实在都是不合时宜的。所以我选择珍惜这份难得的成全——而且,冷遇与畅销,冰火两重天的对立矛盾里,大概有些值得感悟的命题,值得统一的机理。

笔名“鹿桥”的吴讷孙先生,“祖籍福建闽侯,1919年生于北京,1936年由天津南开中学保送到燕京大学生物系,后主动休学一年与同伴作长途徒步旅行,认识都市以外的中华大地,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并留校担任助教,之后考取自费留美,1945年进入耶鲁大学研究院攻读美术史专业,1954年获得耶鲁大学美术史博士学位,历年任教于旧金山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又“吴家为福州仕宦世族,诗礼传家,文风鼎盛,从乾隆至光绪百余年间出了十一位举人,三位进士”,又“在西方艺文界,他是位知名的中国艺术史教授,名列美国名人录、世界名人录;在华人文坛,他则是位以《未央歌》、《人子》等畅销书知名于世的作家”(笔者注:声名显于港台地区),可以说是有旧贵族气质的摩登俊杰,说来联大不少菁英人杰的背景类此,前头说的汪曾祺也算。这里不是做阶级分析,记写一笔背景而已。

毕竟履历未必有什么描述价值,我赏思他“左手写诗篇,右手写论文”的自白:“今年来好像潜意识地为自己的思想生活求平衡。凡工作以左、右划分。‘论文’与‘诗篇’这个对比的说法,现在多为未央歌的读者所采用。论文是右手的工作,诗篇即是左手。不是真的两手执笔,而是古今中外都有的一种心理上的区别,常见在礼仪,甚至建筑设计中,总之,以右代表理解、结构、正宗、太平时代的传统,而左则是幻想、空灵、左道、动乱期间的破坏,也有他一个传统。左右相成,是中国几千年前就见到的道理.....我写文章先是论文诗篇交互着写。又因为用中文及英文的关系想要不偏不向就要每个文字都要一左一右的写......写得轻松,算是左......现在写致读者的信及另外手头一个文艺作品对比起来,过去几个月写的好几篇文章又都可以算右了。”情理相合而妙。

其人其书相对,虽然作者否定,读完还是感到此书至少颇有“大旨谈情,实录其事”的意味,只是色彩全然不同:红楼曲是伤怀悼怀的挽歌,未央歌却是热烈清澈的舞曲;一遣悲怀,一抒深情。无怪作者费力自辩“红楼梦一部大书把女人写到入微,范围也广,变化曲折无不佳妙。新小说写新社会怎么能不写女人?不是新作家比旧文学家会写女人,而是新社会里的女人突出得多,既然看得清楚,观察的角度多,她们活动的范围广,写出来自然也就突出多了。批评家没看到这一点,于是就跳不出红楼梦相比的这条老路来,很有新作家可爱的意气和创造的见地。从这里看,旧女性哪里去唱舞曲呢,新女性又为什么要接着唱挽歌?从“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到书中的玫瑰三愿至于“散民舞曲”里拟写的“女大该嫁迟不得,心上有人逼不得。且莫背地言人短,亦莫说我有成约。今年不来等明年,等你等到河水干......”“爱情是金金是土,青春是花花有主。排开众人跟他去,欢乐好抵三年苦”,多可喜的气象一新?

同红楼的分别,作者还有一段精彩的“自我”“无我”论在“再版致未央歌读者”中,试说曹公以人物中“有我”,鹿桥持全书的“无我”,十分精彩。

 


作者自云:书中董常委为是联大三位常务委员(笔者注,即清华梅贻琦、北大蒋梦麟、南开张伯苓)的合相,尤以梅先生的神情身量写成;伍宝笙是鹿桥照了自己的“天使学姐”祝宗岭(西南联大生物系毕业,任农业研究所植物生理组研究员、农业大学教授,英俊潇洒的娄成后与同组的西南联大生物学系毕业生、美丽高雅的祝宗岭的友情发展为爱情,成了很美满的一对伉俪)写成,以“谢她五年友爱中的深情及自然流露的智慧”,又,童余伍蔺四人,“书中这个‘我’小的时候就是‘小童’,长大了就是‘大余’。伍宝笙就是‘吾’、蔺燕梅是‘另外’一个我”。严肃博学的“大余”有说是作者两位学长的形象复合(一李姓曾任教北大,一徐姓),配角“大宴”(宴取中),据考在现实中做了官,是台省经济部长李达海。鹿桥有次问他:「你入D了?」他简短地回答:「我入D了。」以上彩蛋散见于文献及网民索隐,我自己注意到的,是翻到第十五章之“这种舆论之造成,令男生中大余,小童等,女生中伍、史(宣文)、凌(希慧)、乔(倩垠)等,颇不知如何才好。他们措手不及,大局已如山倒”,想到红楼“原应叹息”的套子,把这“伍史凌乔”念出来,似谐“我是鹿桥”之音,凌、蔺本来音近,算是给作者另强作一附会。

作者书前解释:“新旧朋友都多少为故事所掩没有看出来未央歌所写的心情是寄托在许多人的身上的。最明显的是在四个人(即童孝贤、余孟勤、伍宝笙、蔺燕梅)身上。这四个人合起来才是主角。这主角就是‘人’。是你,是我,是读者,也是作者。这重点又是在年轻的一对上、在生长变化上、在我们不能忘记的、一生受用不尽的,那年轻的理想上。”

大概把握“人之主体、年轻理想”,可以提挈一部总纲,不至于钻到人物里失了精神。这里也能看出《未央歌》如何异趣“红楼”,红楼一部大书,脂批文中“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为“总纲”,大异至此,纲异目同,在于题材的相似。这道理倒像“趋同进化”,睡莲荷花实际远不相及,形态多异,粗看有同而已。

见网络有评家以书中语言文字问题间谈对于人物的阅读感受,认为鹿桥坚持的繁体出版、实在矫作的文风,是该书在大陆冷遇的原因。又批评伍、蔺的深情没有来由,同窗友情婆婆妈妈。尤其批判蔺燕梅“无分寸感”的爱情观,“短短一个月,在范宽湖、余孟勤和小童之间辗转,间接害了多少人”,批评得很有个性。不过我老觉得这是他的欲扬先抑,因为评家究竟自反,引述了一句,是以同名歌曲称世的黄舒骏说的——“今日再看《未央歌》,老实说,已没多大的感觉”,以致最后评家感慨“这应该是我一个中年男子看这本书无法感动的原因”怀想“青涩滋味”。

想来这位评家的焦点放得很合理,蔺燕梅无疑是核心人物、书旨的载体。可以说,一众人物看过去,似乎只有她是明显的困惑着、谨慎着、纠葛着、发展着、变化的形态,而童、伍、余等都特化成了某种善的人格特质来度燕梅“成为她自己”。另有学院评家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阈把特质归纳了出来,很得精神:小童的随顺自然、余孟勤的刚健有为,伍宝笙的仁爱宽厚(韦钰,2015),只是蔺燕梅以“持身严苛”一条,我不以为然,蔺是发展有层次的;而伍宝笙加一思想独立更触本质。

看不惯蔺的那位评家有一句“既找不到来又找不到去”,他似乎清楚地感受了一种属于青春的矛盾,但是他作为中年长辈选择不理解......

“既找不到来又找不到去”,我们这代人大概都在这片迷津里,至少我的感受是这样。蔺燕梅开始就是没有来去的,但她凭着“一生爱好是天然”的质性走。“爱好”,深爱美好,伍、蔺的深情大概由来于善美的相互吸引,范宽湖和蔺燕梅的事件大概也在这一层,是“俊男美女”同质作用。她于是“玫瑰”一样地“美”着,美丽地“三愿”。后来,柔和的“美感”朝圣直截的“真知”,对于余孟勤,则是直截的“真知”责备柔和的“美感”,是一种异质间的相互作用——求全责备是一种控制和支配,更像弗洛姆所谓“共生性结合”(我把它归纳为“分离而结合论”:有“迷狂结合”,有“雷同一致型结合”,有“创造与物结合”——笔者归纳,原作创造性活动,有“共生性结合”——主动形式是屈从、“受虐狂”,被动形式是支配、“虐待狂”,以及“真爱结合”——笔者归纳,原作“成熟的爱”),终究不合爱的艺术,不是成熟的爱。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对二者的哲学分析很精要:

与共生性结合相反,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在爱之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状态: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着个人尊严和个性。

这样,在未央歌创设的“乐园”价值里,他们的分离是正向的发展。

结尾小童向蔺燕梅奔赴,同时开放了结局——其实,我更愿意叫他大童——在他自白他的成长以后他的心智有了成熟的色彩,也是是合理的突变——我想这是作者设置的成全,回应了读者心理预期的成全。就像黄舒骏写的歌曲《未央歌》歌词,“当大余吻上宝笙的嘴边,我总算了了一桩心愿。只是不知道小童的那个秘密,是否就是蔺燕梅”。但是,文学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后来“鹿桥听了,他对于歌词并不太满意,但他也没有直接说明。他认为《未央歌》是大时代下的友情,但歌曲的开头第一句是:‘当大余吻上宝笙的嘴边,我总算了了一桩心愿’。他认为这(歌写的)是爱情,说黄舒骏把这本书写成了爱情故事。”这里面“友情”“爱情”纠葛和矛盾按下后表,只是前面说《未央歌》大旨谈情,从这里看,谈的正是友情,勉强说、也谈爱情化的友情。

所以勉强,我想在于所谓“友情”和“爱情”太过草率而不是好的描述。这个问题我想可以回到蔺燕梅这段纠葛的发展历程。之所以能发展,我想在于蔺燕梅观照了“脚跟底下的大事”这个命题,她在其中的矛盾和挣扎,在与大余的争吵里呈现。书中第十章:

“也好!我们撇开你不谈。”蔺燕梅极柔和地说:“方才幻莲师傅的话哪一点儿不对?‘不要误了脚跟底下的大事!’他的目的与你一样,而他的慈悲,热情处只有更过于你!‘不要忘了自己的责任!’这不是你一天到晚宣讲的题目吗?与他的话有什么分别呢?他能叫人走到一个目标去,你也是帮助别人向那一方向走。可是他肯原谅傅信禅的错误并且仍旧给他温暖的鼓励,你便会和他争辩起来。为了看一张字,看了他写了这么一句话,也会有这许多争辩,你一生真不知道要发动多少争辩呵!可是我告诉你,你这一场争辩失败了。你能说幻莲师傅的办法不对么?依你便怎么样?把傅信禅杀了?把宋捷军杀了?那样你想想看,是谁更成功了?是幻莲,是你?佛家接纳回头的人,圣经讲述回头浪子的故事。你一味地顽强。‘完全!’‘完善!’地讲个不停!所以你永远是痛苦的!”

发展到什么地步,我想在于她根据和大余相处的感受,认真同童孝贤论爱中可见一斑,书中第十五章:

“她想来想去,她到现在为止,并没有爱他。她对余孟勤有很多尊敬,也有些同情。可是想来想去,她实在没有爱他。那许多敬重的感觉一向为自己一种不察觉的意向给装扮成了爱情了。她觉得她自己还没有恋爱,也许那种气愤,不甘,想征服他的心理有几分看起来很像恋爱,但是这一梦醒来,把自己解放了,也不那么认真打算征服谁了。她觉得既然放弃这意念毫不感困难,这便决不是恋爱。”

......

“她从前的小女孩的心理对这些是茫然的。她现在战栗,恐惧地知道了人们肉做的心中,还有这许多危险的火焰。她再聪明,她也逃不掉是个女孩子,她便本能地恐惧着。她不知道这些火焰将来会如何灼伤她。但是起码现在她还未把这火焰引上身来,她又本能地为自己庆幸。因为她正在那对恋爱怀着恐惧的年龄。”

此处已经接近小说的尾声,事实上无论最后如何交代小童的奔赴、大余和伍宝笙的结缘,蔺燕梅在这章结束以后,就已经注视到了脚跟底下的大事上,她有了一个完善而成熟的自我了。

弗洛姆说:“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形成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一定是要失败的;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诚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个人的爱。在罕见这些品质的一种文化中,获得爱的能力注定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这样的纠葛和曲折多么自然而然,以至于中年人走过回看都会不由得嗤笑。

对于“友情”“爱情”分别的粗糙之处,我想在于爱的艺术是主动的,亲人之爱也好、友人之爱、恋人之爱也好,往往重视“情”之共同、真诚的初心,弗氏所谓“所有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表象或许浓烈、或许平淡,分别或许重视、或许略看,都是可以下放一层的。

最后,《未央歌》终究算是鹿桥作为一员学子,给西南联大的一个交代,我想他的这个交代是有分量的。都说西南联大是奇迹,也大多把这个奇迹归功“自由”。汪老在《新校舍》也记写过,“有一位曾在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现在不少语境下的“自由”都被污名化了,鹿桥可以说为“自由”做了注脚,书里的境界是“脚跟底下的大事”、是人之为人,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有了这样的价值基点,自然会有小童说的“大哥哥、大姐姐”的“保护人制度”、会崇善尚美、会有人冲破枷锁、会有人爱国报国、会有人刚毅坚卓、会注视有生力的个体、可喜地发展起来......

就是说,西南联大的奇迹,在于郁郁人文。

写完,就要和图书馆借来的《未央歌》告别了。不久,母校又会多一群新生力量,我确定呆在乐园里的光阴实在地少一年了。

 

*大凡一部小说若是讲个故事,那么可以用人物、地点、情节搭成格局间架。可是未央歌另外有更重要的任务,它要活鲜鲜地保持一个情调,那些年里特有的一种又活泼、又自信、又企望、又矜持的乐观情调。那情调在故事情节人物个性之外,充沛于光线、声音、节奏、动静之中。要写出这个来,故事不但次要;太真实了、太热闹了反而会喧宾夺主,反之一个情调可以选多少不同的故事来表达。故事困于时代、地点、人物,往往事过境迁显得历史气味太重很是陈旧。情调由文字风格来传达,住往可以隔了时代,因一代新读者自身经验及想象力而更替长新。我这不是说未央歌有多少文学很值,只是说一个一般的道理,及写未央歌时心上所期冀要表达的那份黄金也似的美好,身心发育时的生活。

*抗战时期大家都感到世事变得特别加快(其实比现在慢得多!),写这种小说更怕为身边的变化带着跑得喘不过气来。战时跑得最快的是物价,与日常生活最难分开的也是物价。为了一定要另创一个比较永恒的小说中的世界,我想只有用风快的刀一下把两个世界割开。未央歌的世界里货物用品有质无价。全书没有一次提到钱的数目。可是我想无人觉得有什么勉强的地方。这就是刀快可以不见血的好处。否则这么一本以情调风格来谈人生理想的书为通货膨账记起流水账来,文字还干净得了么?人物性情还能明爽么?昆明的阳光还会耀眼么?云南的风雨还能洗脱心上无名的忧伤么?

*在这个风格中及理想里,未央歌里的地方、情节、人物就分外美,尽情地美,不羞不惧地美,又欢乐地美。有人说世上哪有这麽美的可是懂得未央歌的人抽不出时间来回答,因为他们忙着爱美忙不过来。也就因为这样他们无言的回答比语言更有效我们乐观得忘了愁苦,健康得忘了创伤。经人提起时再回头查看,愁苦的经验早已无影无踪了创伤早平复了。于是又高高兴兴地去忙,去向更高的理想奔走。

*未央歌还是未央,书里书外的人物个个尽在我地一阵阵后浪推前浪!

*一个年轻人生长进步真不容易啊!可是又多值得兴奋!事后又多值得回味!


*鹿桥引新读者来信:“......此书传阅同学间,几至散烂,大家都认为此书应为大学生必读,能喜爱此书者方可为友。”

*出自书“再版致未央歌读者”


 

参考文献:

[1] 韦钰. 论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鹿桥的《未央歌》[D].扬州大学,2015.

[2] 百度百科. 鹿桥[EB/OL]. [2022-09-07]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9%BF%E6%A1%A5/10536029?fr=kg_general

[3] 豆瓣读书. 《未央歌》试读:朴月解密《未央歌》人物原型[EB/OL]. [2022-09-07] https://book.douban.com/reading/10330887/

[4] 豆瓣小组. 小说中的西南联大人物原型[EB/OL]. [2022-09-07]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346771/?_i=2487483JUdl7sF,2574118JUdl7sF

[5] 豆瓣读书. 转 :《未央歌》:台湾“校园圣经”影响下的青春[EB/OL]. [2022-09-07]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26528/

[6] 陕西法制网. 鹿桥《未央歌》——青春的小鸟,一去不复返[EB/OL]. [2022-09-0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871058290246615&wfr=spider&for=pc


西南联大的奇迹,在于郁郁人文——读鹿桥《未央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