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籍籍无名的小诗人,却写出了一首最美唐诗,真恨自己读晚了

01 | 诗人简介
▽
他叫刘昚(shèn)虚,亦作慎虚,盛唐诗人。
无嘲讽之意,但这个名字,的确……欠考虑。
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但出于尊重,我们还是简单介绍一下。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刘昚虚进士及第,时20岁,官洛阳尉,年少有为。
两年后,刘昚虚又以吏部宏词登科,授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这和秘书省校书郎是有区别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太子校勘经史,后又转崇文馆校书郎。
此时的工作面大了,开始为皇亲国戚的子侄们校勘典籍。
刘昚虚为人淡泊,不喜名利,与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司空曙、阎防交好,曾有诗于孟浩然: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其诗风也与孟浩然较为相似,多写山水隐逸之趣,工于五言。壮年辞官归隐,常与山僧道侣交游,后至洪州建昌桃源里,见此地山水秀美,民风淳厚,便在此定居,筑深柳读书堂,以诗书自娱。
终年54岁,葬在该村云山垴,墓茔尚存。
孟浩然去世后,刘昚虚曾向友人江滔求其遗作,有诗:
南望襄阳路,思君情转亲。偏知汉水广,应与孟家邻。
在日贪为善,昨来闻更贫。相如有遗草,一为问家人。
除此之外,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便不多了,这可能和他淡泊名利有很大关系,但并不代表他的诗不好。能与王维、孟浩然并论,足可见其成就。
而后人对他仅存的15首诗也多有研究,奈何苦于无遗录可查,多也是对诗作的分析。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他的代表作。
02 | 品读经典
♡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出自刘昚虚的《阙题》
…
阙同缺,即无题,所以该题为唐人殷璠辑录诗集时所添,也就这么传了下来。
但是关于这首诗,后人注解颇多,同提相较的有孟浩然、常建、韦应物,王维、崔颢、祖咏、王湾等,甚至在《河岳英灵集》也比于李白,这就有点拔高了,毕竟诗风不同。
诗文大意可解为:
蜿曲的山路从白云深处一直绵延过来,青青的溪水旁都是秀丽的春色;
不时有花瓣随着溪流漂浮而至,远远就能闻见水中的清香,心旷神怡;
幽静的柴门正对着逶迤的山路,而书堂则掩映在茂密的柳林之中;
每当阳光穿过柳树的枝桠,抛洒而下时,那些稀碎的光线就会落满我的衣裳。
03 | 深度解析
♢
抛开诗人的影响力不讲,这首诗当真是写得极美,也怪不得也那么多人去研究、品评,甚至不惜抬高刘昚虚在古代诗坛的地位。
诗中所呈现的意境,犹如一幅美妙的丹青,且素笔难绘,春之丽美跃然笔下,流畅自然。
首联起句“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就是一幕开阔的景象,白云掩山,山入云端,云山一体,而山路便从此中蜒曲而下,仿佛目极所至,便是穹宫玉殿。
而溪水叮咚,同样是潺潺远去,似入云河。溪岸春意灿灿,色彩斑斓,一个“尽”字与一个“长”字映衬,更给人悠远绵延之感,仿佛这春色一直入了云霄。
颔联“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之句,淡淡悠然,完全没有雕琢的痕迹,落花随溪流飘远,屡屡香气逸散而出,沁人心脾。
这不仅让我想起了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种空间构架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你能想到的,都是神话。

颈联“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两句,一下把气质抬高,也归接地气,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惟有读书高。
在山路的此端,是一片葱郁的柳林,柳林深处便是一座书堂。读书望山,伴春叹水,白云悠悠,花香袅袅,世上还有比这更高雅的事吗?而尾联“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之句,诗人又淳回朴素,布衫落彩霞,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即烘托了柳中书堂的静谧、怡然,也为这灿烂的春色点缀了一丝平静,与远山的白云相得益彰,真是令人陶醉的画面。所以,你怎能不热爱古诗词。
END「 作者:槐序姑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