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8本书,带你走上一条有趣的文学之路

2020-08-04 11:03 作者:晋公子8  | 我要投稿

《周作人传》


十七年前,就是在这栋大楼顶层的自习室里,就是在这样一个阴雨蒙蒙的秋天,我第一次翻开了钱理群先生的《周作人传》:

“对于周作人,读书,而且是读杂书,也是摆脱寂寞,‘结缘’之一法。

(中略)现实中既然与一切‘绝缘’,周作人就只能象当年陶渊明那样,‘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在与‘遗烈’结缘,对话中,使自己寂寞的内心得到慰藉,精神也得到升华。

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一方面用自己的胸襟与眼光去‘发现’古人,另一方面,又通过这种发现进一步肯定自己,扩大、丰富自己,建立起支撑自我的精神柱石。

朱光潜先生说这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这自然是对佛家有着深刻理解的周作人所追慕的。”

——《周作人传·风雨故人来》


虽然在涉足文学的专业研究领域之后,我的耳边越来越多地听到做学问需要“兼收并蓄”、“融古贯今”、“博通中西”之类的教训或者经验谈。

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对文学的理解,仍然和十七年前的那个十八岁的少年一般无二:文学就像谈恋爱,我不可能和所有的名家名作都能产生精神的共鸣。

不过我也相信,我同周作人和他的小品文一定是有缘的。


因为就在翻开这本《周作人》传的三个月之前,我还困守在中学的文科补习班里苦苦地为来年的第二次高考做准备。

我每天能够读闲书的时间只有早饭前如厕的二十分钟。当时我手里拿着的也是一部钱理群先生编的《周作人文选》。

一个十八岁的青年是很难理解周作人的。

他没有朱自清那样华丽的修辞,也没有徐志摩那样悦耳的音调,他内心的深愁落到纸上只泛起浅浅的涟漪,绝不会像《还乡记》里的郁达夫那样用“啊啊”的浓烈抒情一再地撞击着你的神经。

周作人的文字在那时的我看起来就像一把钝得不能再钝的刀,但我也不清楚为什么就是这把迟钝的铅刀插入了我的内心,激起了我前所未有的欲望:

我要走!

我不能每天待在这儿应付枯燥的数学公式,陌生的英语单词,那是对生命的浪费,我要去读周作人,去读更多的“周作人”。


于是借着补录招生的机会,我跌跌撞撞地跨进了大学的校门。

虽然因为是理科生的缘故,我不能选择(事实上,学校也不开设)中文系,而误打误撞地走进了法律系。

但至少,当老师在课堂上讲《刑事诉讼法》的时候,他不会干涉我在下面读“周作人”。

时将夜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余舟而西也。

——苏轼《后赤壁赋》

图片上的这个白衣书生就像苏轼笔下的玄鹤,在十七年的文学之路上,他的身影始终在我的前方若隐若现。

如果像钱理群先生说的那样,陶渊明是周作人的“故人”,是他慰藉寂寞的千古知音,那么周作人也算是我在这十七年中结识的第一位“故人”了吧。


《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文艺心理学》

“段老板,霸王回营亮相,到和虞姬相见,按老规矩是定然七步,而你只走了五步。楚霸王气度尊贵,要是威而不重,不成了江湖上的黄天霸了?”

——《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里的袁四爷虽然在生活上有些糟粕,但单说到对京戏的理解,我还真是挺佩服他的。

这是一个在赏戏的时候有巨眼的行家,所以才能从角色的一举手、一投足这样最微小的细节上咂摸出醇薄的滋味儿来。


看戏,看得懂戏,首先要学会的是知道该在什么地方叫好儿。

而文学的欣赏乃至于写作也必须从培养这点儿“叫好”的眼光开始。

傅庚生先生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便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就像一个在书海中拾贝的旅行者,从他的行囊中拣选出捡一个个漂亮的小贝壳。他没有高谈阔论,只用最朴实的话点亮它的美丽,以及旅人寻找、发现它的甘苦故事。

文学欣赏积累的是经验。

点滴的经验就像散落的贝壳一样,得用一条绳将它串联起来,才能变成最美丽的项链。

能够像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那样,将散碎的文学审美经验整合得如此之美妙的著作是不多见的。

事实上我们能够看到的大多数文学理论书籍都像江湖上的卖药郎中,大言煌煌却说不中肯綮。甚至这些书籍于连文笔都是如此的晦涩——过分欧化的语言,拆开了看全是中国字儿,串起来就不像中国话儿。


黄侃先生曾经说,学问做得最好的人,话说得最简洁。

翻开这部书,它的语言之浅近,思想之精彩,绝对当得起黄先生的这两句话。

《抑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手记》

从前读研究生的时候,据说(因为不是我亲耳听见的,所以只能叫“据说”)导师有一次向我的师兄询问我平时都在读些什么书。

师兄说,我平时读书涉猎太杂,没有系统。当我后来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嗤笑皆非:他怎么不说自己孤陋寡闻呢?在我读过的数量不多的小说当中,我很喜欢柯南道尔在《福尔摩斯探案集》里写的这一段话。

当华生第一次和福尔摩斯见面之前,朋友这样向他介绍福尔摩斯道:

我一点儿也摸不清他在钻研些什么。我相信他精于解剖学,又是个第一流的药剂师。

但是,据我了解,他从来没有系统地学过医学。

他所研究的东西非常杂乱,不成系统,并且也很离奇;但是他却积累了不少稀奇古怪的知识,足以使他的教授都感到惊讶。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上)》

不必过分在意你读的书是不是文学类的书籍,如果它对你的文学研究和写作真的有用。


我相信,周振基先生的这部书对我是非常有用的。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我有“抑郁症”。

这是一部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它用浅显的语言第一次向我展示了心理剖析的方法和妙用。

其中对抑郁症患者某些心理隐衷的挖掘,如果你愿意,完全可以将它当作“福尔摩斯探案集”来看。

唯一不同的,它是真实的故事而非文学的虚构。

孟子曾经说过,读《诗》要“以意逆志”,也就是用读者的理解去迎合作者的创作意图。要钻进作者的心里去了解他的所思所想,这要没有点儿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是不行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心理学是一门非常艰深的科学。

我所佩服的一位心理学专家黄维仁博士曾经说,当他最初接触这门学问的时候,他“连自己哪里不懂,都不懂”,而当初和他一起从台湾赴美钻研心理学的同学中,最终能够在枯燥而艰难的求学过程中坚持到最后的也就只有他一个人了。

我很感谢周先生的这本书,因为它带我绕开了“哪里不懂都不懂”的陷阱,让我对心理学的奥秘与乐趣有了最初的一点了解。


《国史大纲》

《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孟子说,读其书,而不知其人,论其事,可乎?

除却“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理解文学经典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今天早上,有朋友在看过前几天推送的那篇文章《齐国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揭秘:原来竟是因为姜太公的一句遗训》之后,同我讨论为什么当周公和太公被同时封往山东建国的时候,建立齐国的太公说“尊贤尚功”,而建立鲁国的周公却说“亲亲上恩”。


如果我们了解周公封建的背景就会知道,鲁国的国都曲阜原先曾经是殷商王朝的旧都奄城。

甚至到了殷纣王时期,这里依然可能是殷商王朝的陪都。

对于建国于殷商旧地,统治着殷商遗民的鲁国来说,确保政权掌握在姬姓的手里,而不被殷商王朝复辟,这是周公最深的政治关切,也因此,他希望鲁国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整个国家上层统治集团紧紧地团结起来。

如果我们了解这一点历史的背景,那么才不至于将司马迁笔下的周公误认为是一个固执狭隘的君主,而应该将他视作一位审时度势的政治家。

中国传统学术尚融通而不贵专门,学习文学而不涉猎历史,这实在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虽然在这些年研究文学的时间里,我也读过不少的历史著作,其中包括《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清通鉴》这样篇幅长达60册的编年体通史,但我始终认为对我的历史观念和历史研究影响最大的人就是钱穆先生和他的《国史大纲》

这不仅因为钱先生高屋建瓴的历史眼光,更是因为他对历史的温情与敬畏。


钱先生对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珍视每每让我想起《梅兰芳》里的“十三燕”。

在弥留之际,输了擂台的十三燕仍不忘语重心长地教育梅兰芳说:

妆都没卸,就来看爷爷啦?你穿着戏衣来到这个世界上,留神把戏里的人物弄脏了,下回,不可以!

倘若我是一个戏迷,我不一定爱看他那略显老套的《定军山》,但我却不能不佩服他对京剧艺术的热爱。

因为最深沉、最真切的爱意里,一定保留着一份最朴实的尊重。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所教会我的也正是这一点。

至于说到对历史尤其是上古历史的理解,钱先生曾经说,“姓氏”与“地理”是理解历史最重要的工具。

历史与地理是不可分割的,在今天,能够用一本小书将中国古代的地理特征以及它对历史大势的影响讲得如此清晰的,饶胜文先生的这部书应该算是其中的优秀著作之一。

《论语新解》

文学所要表现的是人生。而精彩的人生一定蕴藏着高明的智慧。

在今天,从历史名人的人生哲学中寻找启示似乎成为了许多人热衷的选择,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吧,于丹教授才能在《百家讲坛》把一部《论语》讲得这么火。


看着她烧起来的这把“《论语》热”,高兴之余,我也不免有那么一点担心。

因为我不确定她所解释的《论语》是不是“原滋原味”。

但钱穆先生的这部《论语新解》我确信它一定是原滋原味的。

如果要选一本最浅显易懂却最严肃认真的《论语》读本,那么《论语新解》似乎是无出其右的了。


《在生命转弯的地方》

在听到侯文咏先生的这本有声书之前,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从前走过的文学之路有什么遗憾:

从一个法学专业的门外汉靠着完全的自学考取了中文系的研究生,一路念到博士毕业,然后站上大学的讲台讲我喜欢的文学。

虽然每天所看到的、所谈到的都是文学大师和他们波澜壮阔的精彩人生。

但是我很清楚,对我这样的一个平凡的文学研究者而言,那样的经历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我更喜欢《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当中柯景腾说的那两句话:


我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而有一点点的不一样!

对一个从事文学研究和写作的人来说,应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但遗憾的是我的经历里只有书,而侯文咏的人生里却有他走过的精彩的路。

这个和我一样从其他专业(他念的是医学)转向文学创作的作家,在这四集的有声书里绘声绘色地展示了他精彩的青春与人生,展示了文学对人生的意义,也展示了他为了“让这个世界有一点点的不一样”而做出的种种努力。

我真的很佩服他。

近来,我似乎经常在手机上看到“读书与不读书究竟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话题讨论。

每当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总在想,在这个时代,我们的烦恼不是书太少,而是书太多。

每次逛书店的时候,那一墙又一墙令人眼花缭乱的书很容易让人陷入选择恐惧症。

而我身边的许多人,往往是在书店里喝杯咖啡,随手翻上几页,然后书墙前面摆个POSE自拍一张,随即便满意地离去。


带走了满足,却没有带走书。

究竟什么样的书,才是值得我们花一个月的时间,每晚挤出半个小时,静下来认认真真读一读的呢?

以上的八本书,就是我的选择。

但愿能有更多的人能够喜欢上它们,从这里得到读书的真正的快乐。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这8本书,带你走上一条有趣的文学之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