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修改】2022届南京盐城一模作文“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典籍里的中国》以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先贤对话的新颖方式,拉近观众和民族经典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了心灵共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一路开挂,惊艳全网,其中刺绣、剪纸、皮影等非遗元素亮点纷呈;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品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
学校校刊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46分作文修改现场】
寻觅认同感
【标题不是特别好,主语是“我们”,有一种我们主动去寻求认同之感,而材料更加强调的是如何让传统文化被年轻人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愈加受人们欢迎,不论时尚界的“国潮风”,或是对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是纷呈的文化节目,似乎无时无刻都在我们生活中显现。【引现象,表现传统文化越来越被喜爱,露脸的频率越越高。】
抛去那些晦涩的古字文句,放弃那些成篇的理论知识【打破那阻隔观众与文物的障壁】,中国传统文化正向公众展现着自己全新的面貌,那是一副亲切可感的,融合着当代元素的新兴模样。这般模样似乎更受人们的追捧与认同。【分析现象,传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方向展现,更能得到认同,提出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流行【这个“再”字之前铺垫太弱,材料没有,或者说现实也没有】不仅因为当代生活元素与经济【资本】的注入,更是因为它寻觅出更加新颖的贴近群众的方式,各类文化节目多彩的形式便是完美的印证。但是,不论是文创产品,非遗再现,节目创新,仅仅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人们心中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切到认同,非常好,在线了】
为了激发认同感,首先应营造的是当代人们与漫漫历史长河的心灵联接。【是病句,不能说营造联接】同学们单单读些课本中的古诗古文,很难体悟除言辞外的精妙之处;同样,倘若只是将一些文化硬知识放在公众面前,没人【绝对了】愿咬着牙将其吞下,更别提理解与认同。
【断句】《典籍里的中国》便是创设心灵联接的绝佳范例,它通过主持人与先贤的对话,将古代哲人化作具象出现在观众眼前,听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娓娓道来,谁不捧起书读上两页?文化的心灵联接与共鸣不是对成堆泛黄书页的敬而远之,也不是对博物管玻璃后器物的仰视,而是一条沿历史长河而上的旅程,看着浪花滚滚,感受作为华夏子孙,自己的脉搏与数以京计的古人同频的颤动,自己的心脏与不可计数的古人同频的跳动。人们感到躲在文化背后的古人不再是古物【不再是远去缥缈的背影】,而是有言笑有情感,与坐在身旁的人一般的鲜活生命,【漂亮】正是一位位生命智慧的叠加塑成了如今中国的传统文化。
【断句】在生活中,这样恍然的历史联接感处处可见,戏剧的乐声可能也【曾】飘过另一位古人的耳畔;皮影的活脱可能也映着另一位古人的眼帘;甚至同学们书写用的纸也经过蔡侯手的抚摸。以此建立【搭建】起的心灵连接让人们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一种基于当代的当下认同。【而这跨越时空的共鸣不一定用厚重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以一种轻盈的姿态走下神龛,走向日常,带着古人的气息涌入我们的日常,鲜活的跃动在我们的周遭+文创】
【这一段太长,层次感太弱,为了激发认同感,第一点是创设心灵链接的范例,第二点应该是走下神龛,走向日常。建议走下神龛放第一个点,然后再说心灵链接,因为先走近,大家才愿意了解和产生共鸣。当然保留现有顺序逻辑自恰也可以。】
这种认同感决不仅是骄傲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一种源自中华民族基因中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一种看到中华子孙便是家园,听到悦耳丝竹便是故乡的归属感,愈多的年轻人喜爱并认同中国文化,便是因为他们从中国传统文化所反映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归属与认同。【能结合年轻人更好,为什么年轻人更需要的认同,因为年轻人更是这个原子化社会的孤立个体,更需要寻找自己的归属和认同】
同学们,我们是东方的初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担将落于我们肩上。买文创产品,观文化节目,诵古文古诗,你是否能发现自己的归属?文化认同感的寻觅最终应是传承文化的决心。让我们回眸历史,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
【最后的一段的号召有点生涩,文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