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18年前的电视剧,让我看懂了18年后的苦恼
18年前,一部风格罕见的现代都市喜剧火遍了大江南北。
四个性格迥异、个性鲜明的女孩,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同态度和表现,既夸张新奇、又极富感染力,既诙谐有趣、又发人深省,令人欲罢不能。
通过它,我们认识了这四种极具代表性的女人:一是一心只想结婚的“结婚狂”,二是只要爱情不要婚姻的“万人迷”,三是只要事业不要男人的“男人婆”,四是不懂得爱情、婚姻和男人为何物的“小哈妹”。
这部电视剧,便是根据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先生的漫画《涩女郎》改编的《粉红女郎》。

这部作品曾经带给许多人一段难忘的欢乐时光,又或者是一段独特的记忆。以至于一直为许多人所怀念和津津乐道。
然而在时隔18年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东西早已变了“味道”。
以前看剧的时候,大家会觉得这四个女孩都好可爱、好有趣。而如今,你会通过弹幕看到,大家对她们已经有了明确的褒贬。
虽然“万人迷”的魅力仍在,但大家最欣赏和喜欢的角色,却早已变成了曾经最不起眼的“男人婆”。而那个带给大家最多欢笑的“结婚狂”,却眨眼间成了整部剧被诟病最多的角色——没有之一。甚至连曾经颠倒众生的高富帅“王浩”,也同样收获了颇多微词,比如软弱、不够周到等等。
大家赞美着“男人婆”的自信、独立和洒脱,也褒扬着“万人迷”的风情万种与魅惑。同时也指责和唾弃着“结婚狂”的疯狂,以及“白莲花”、“绿茶”——是的,18年后,那个单纯笨拙的方小萍竟然有了这样的代名词。甚至连天真无害的哈妹,也都被指责没脑子、就会“坏事儿”。
为什么会这样?这18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难道是这些角色在偷偷作怪、故意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吗?
不,作怪的当然不是剧里的角色,而是真实的我们。
首先,我们对于“人”的包容度大大降低了,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
很多人讨厌“结婚狂”方小萍,因为觉得她疯疯癫癫、太想结婚、太离不开男人。而且还觉得她很笨,做事瞻前顾后、不痛快、不漂亮、不得体、不洒脱······
发现了吗?我们越来越不能容忍一个人的缺点,也不再能接受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过程。似乎一个人只要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理想的标准,那他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受到人们的指责和批判。
可是曾几何时,“结婚狂”本来也只是个再正常不过的普通人而已啊。有普通人的优点,也有普通人的弱点。顶多有一点漫画的夸张成分而已。可如今她却已然成了个罪无可赦的“另类”、成了令人不屑的负面人物。
是因为我们进步了、水准提高了,所以才无意中显得苛刻了吗?
是。也不全是。
能对人有更高的要求,自然是进步的标志。但要求本身并不意味着进步,而是指向进步的方向。也就是说,它只是给我们指出了路径,但并不表示我们已经抵达、已经实现。
就像我们苛责方小萍的不够完美,并不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已经实现了完美,而恰恰是因为我们太渴望完美。
我们获悉了完美的标准,更认同了这样的标准,于是便以此作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准绳。
而我们之所以尤其热衷评判别人、对别人指手画脚,恰恰是为了逃避被别人评判。因为只有在评判别人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掩饰和模糊自己也并未“达标”这一事实。
而我们之所以越来越认同和追求完美,越来越回避或鄙夷一个人的缺点,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尤其在通信如此发达、便捷的今天,信息壁垒几乎消失,任何人只要愿意,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各种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换而言之,一个人要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方式变得更轻松、更简单了。正因为如此,人们也才越来越不能理解和包容一个人的“愚蠢”和不够完美。
因为在潜意识里,他们会觉得既然外界已经为你提供了让你可以变得足够完美的一切条件,而你还不够完美,那一定是你自身的问题。
问题在于,我们把“人”想得太简单了。简单到我们觉得就像圣诞节的苹果,想要什么样的图案,只需要把相应的模具往上一套,就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可事实上,只要一想到很多人连不熬夜这样一件小事都难以应付,你就会明白这件事情有多荒谬。
诚然,快节奏的生活使得我们在方方面面都极力追求速战速决、一步到位。然而,如果在“人”的问题上也作此要求,我们是否也应当对其合理性保持质疑的念头?
其次,我们越来越不相信单纯、不相信人与人之间自发而又热烈的感情。
对于“结婚狂”方小萍,人们给出最多的评价便是“绿茶”,其次是“白莲花”、“圣母心”。
之所以被认为是“绿茶”、“白莲花”,主要是因为方小萍在面对富二代王浩时表现得时而过于笨拙、时而过于亲密,又或者是“不可理喻”。
比如她曾傻里傻气地无意中破坏了“万人迷”与王浩所谓的“约会”。比如她在王浩离家出走且身无分文的时候,谎称几个女孩的心意,其实是自己拿出钱来帮助他。比如王浩找工作受挫,她接受了王浩索要拥抱的请求,并安慰他,给他加油打气。
这些原本都是些无伤大雅、又或者是美好的事情。但在一些人“与时俱进”的眼光中,却有了别样的含义。比如她的傻里傻气被认为是别有用心、耍心计。而那个朋友式的、温暖的拥抱,也被理解成了绿茶式的“越界”和“逾矩”。而她偶尔的固执和小脾气,更是被认为是不知好歹、“有病”。
我们似乎难以想象,世界上真有这么“傻”、这么单纯而又“死脑筋”的女人。
我们似乎认为,只有浑身上下都长满心眼、每个细胞随时都保持着无懈可击的机警与清醒,似乎才比较符合一个正常的现代人该有的水准。
可我们似乎都忘了,18年前的方小萍,并没有现在这样“不正常”。
方小萍有缺点,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她的优点却分明更加耀眼。那时的她,只不过是个单纯而又笨拙、善良而又自卑、执拗却又不失可爱的女孩。就跟现实中的许多普通人一样。而如今,她却成了个不折不扣的“白莲花”、“心机女”。
其实不只是方小萍,以往电视剧里所有的“好人”,如今仿佛都变得那么不合时宜。“好假”、“好矫情”、“好做作”······成了这类人统一的注脚。
如今的我们,早已看不懂18年前的单纯和善良,更看不懂曾经那些山盟海誓的爱情。或者比起那些“磨磨唧唧”、“黏黏糊糊”的善良和爱情,我们更痴迷于所谓的“快意恩仇”。逢过必责、逢错必究,干脆利落、不容置疑、也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而过去那些发乎自然而又真挚热烈的情感,看起来也是那么幼稚,又或者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所幸的是,我们终究还是可以偶尔一窥真情。比如每当灾害来临的时候,我们总能见识到人类情感的光辉——比如这场延续至今的疫情。
可是这样的光辉何必一定要在某些极端时刻才散发出来呢?如果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也能时时闪耀,我们的生活难道不会变得更加美好吗?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我们的视野变窄了。
乍一听,似乎太不可思议。信息时代,全世界互联,我们的视野怎么可能变窄呢?
但很遗憾,这大概就是事实。
原因在于,我们能“看”到的东西虽然变多了,但我们能够欣赏和认同的事物却越来越趋同、越来越单一了。
以前我们能欣赏“万人迷”,也能欣赏“结婚狂”;既喜欢“男人婆”,也喜欢“小哈妹”。而如今,我们却只能接受特立独行的“男人婆”以及千娇百媚的“万人迷”。
以前我们可以在不同的人身上发现许多不同的可爱之处,而如今,我们却不约而同地有了雷同的标准。比如靓丽、独立、清醒、冷静、爱憎分明······
当然,这些的的确确都是很正确、很美好的优点。但倘若我们对于优点的认同和追求如此“一致”、如此千篇一律,会不会也显得有些太缺乏“创意”?
如果我们对于美好、对于优秀的追求是以消灭差异性及多样化为代价的话,你还会觉得这样的追求不需要反思和斟酌么?
我们一心向往“精英”,于是不再包容平凡。我们为此焦虑,却又以此去焦虑别人。
这并非危言耸听。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如今的电视剧主角,早已没有了普通人。他们要么本身就是精英,要么莫名其妙地过着精英的生活。
如果你还想看到真正的普通人,恐怕得回到18年前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