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怀疑论
区分怀疑论的两种态度:
一是将怀疑永久化,这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
在特定的情况下,将怀疑作为一种适当的、必要的态度。
如果把怀疑论作为一个长久的态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极度危险的。它在开始推理之前就已经设下障碍,扭曲推理的正确进程。持这种态度的怀疑论,表现形式有两种:
极端怀疑论者宣称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的真相。这明显是自相矛盾的结论,因为如果这世界上没有真相,就无法对上述命题加以判断,由此这个结论根本就是无根之花。
中度怀疑论者勉强承认这个世界上或许有真相存在,但是他坚持,即使真相存在,人类也没有能力探知它。
真相如果只存在于理论上,不能通过实践去检验,那它还是不存在的。逻辑本质上是关于真相的。如果真相只是一个我们永远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那逻辑就不值一提。
逃避性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永远宣称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对某个事物作出确定的判断。
怀疑论者和不可知论者之间有显著的差别。不可知论者既不否定真相的存在也不认为它可望而不可即。他们仅仅是声称人们对任何确定的事物的真相都所知甚少。
逃避性不可知论者将某些可以解决的无知同样视为是不可逾越的。即使在对一个事物做了长久深入的调查后,他仍旧会说“我不知道”。这与你根本没有付出任何努力时所说的“我不知道”是有本质区别的。
玩世不恭和盲目乐观主义
玩世不恭者习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事物作出悲观的预计,而盲目乐观主义者则恰恰相反。
玩世不恭者会假设:
要辩论的问题是荒谬的
他的对手很蠢
辩论本身不能带来任何好处
无论是玩世不恭者还是盲目乐观主义者,他们对所处的世界都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眼中的世界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一个自己想当然认为的世界。
眼界狭窄
一个眼界狭窄的人,他拒绝某些选择仅仅是因为这些选择偏离了他的预先设想,所以他认为不值得去探寻。这种限制缺乏理性的基础,换句话说,眼界狭窄实际上是在削弱推理过程的有效性。
开放的思想就像是张开的嘴,最终会在某事上封闭。合理的开放并不意味着在任何事情上都无原则地接受。
推卸应该承担的责任是道德沦丧,而忍受一切则会使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并且从纯实践的观点来看,探寻真相的过程要求我们合理地设定研究范围,以便节省时间和精力。
情感和论证
在辩论中,我们必须使论证远离情绪的影响。但成功做到这点很难。事实上,即使我们成功了,这也不见得会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任由情感做主,那么思维的清晰性将被削弱。
不要试图将情感完全排除在外。促使人们作出合理论证的是智力因素,是思想和它们彼此的关联,情感暗示并不能左右它。
一个结论并不因为我们觉得美好就可以被接受,我们接受它是因为我们认为它是正确的,是必须接受的。大家一定要记住以下这个简单的基本原则:永远不要直接调动人们的情感,要努力使人们自己发现真相。只有真相,才值得人们为之欢呼雀跃。
推理的原因
推理本身无所谓善恶。它的目的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起点本身是扭曲的(即不反映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那么即使推理做到了和他的思维保持统一,同样是不合逻辑的。要始终牢记这一点:合乎逻辑是要合乎真相。除了探寻真相,任何其他目的的推理都是对逻辑的滥用。
论证不是争吵
论证是理性的探讨,不要将它和争吵混为一谈。论证的目的是发现真相,争吵的目的是击败你的对手。有许多人,虽然他们愿意和你争吵,但却不愿意或者没能力和你进行论证。不要浪费时间、精力和这种人进行争论。
真诚的局限性
真诚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绝对真诚可能会带来错误。或许你绝对真诚,但同时也绝对错误。真诚不能将谬误变成真相。人要真诚,然而人更要正确。
常识
逻辑,生于常识,但又高于常识。逻辑思维的出现以及对非逻辑思维的避免,都根植于常识的某一面。
常识是对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物的敏锐洞悉。它以可靠的辨别力为标志,以语言作为首要的揭示事物的方式,不欺瞒,将语言的作用定位于表达而不是炫耀。常识更接近本源,服务于推理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