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 影史考点:战后中国电影(1945-1949)九大考点

一、战后中国电影(40年代电影)
指抗日战争结束后到新中国建立之前(1945-1949),处于解放战争国共内战时期的中国电影。
(一)背景
1、国民党对官方电影机构进行收购垄断,民营公司不再占有优势。
2、创作再次集中到上海。
3、拍片成本激增、器材胶片匮乏,美片倾销。
4、内战开始,国共矛盾导致两种创作倾向,一为国民党官方电影,一为进步知识分子电影。这里我们主要看进步知识分子电影。
5、民营公司在夹缝中积极发展,代表为昆仑和文华。
(二)特点
这一时期的电影主要体现为:忧患史诗类(追忆战时苦难抗争、对战后现实的批判、史诗性)、灵魂的写实主义(现实主义深化)、喜剧电影、人民解放区电影事业的建立4类。前三者共同构成了战后“影戏”传统的发展。
二、忧患史诗类电影
指战后中国电影中一批站在历史高度上的、高度写实的具有史诗的蓬勃性质的影片。
(一)特点
1、立足于描写人物命运和历史的关系,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表现,极力拓展叙事内容,以挖掘出更具深刻性的历史意义的史诗性影片。
2、追忆战时苦难和抗争的主题影片。
3、对战后的社会进行批判的主题影片。
(二)代表
史东山《八千里路云和月》蔡楚生、郑君里《一江春水向东流》金山《松花江上》沈浮《希望在人间》汤晓丹《天堂春梦》。
(三)《八千里路云和月》
1.内容纪实性强,将演剧队演出的故事和十年的中国历史结合起来,表现了广博的社会内容。
2.艺术结构和叙事方式经纬交织,连续真实,具有历史的宏大感。
3.人物善恶对照鲜明,大段的激情对白,极富感染力,是史诗思的完美结合。
(四)《一江春水向东流》最优秀的史诗片
1.叙事事件跨越战前战时战后,以编年史的方式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民的生活。
2.选择了家庭作为历史展现的窗口和载体,把历史的客观性和人物命运的传奇性结合在一起。
3.多线情节发展叙事,时而平行时而交叉,既体现了时空的辽阔,又充分刻画了人物,又拓展了故事的深意。
4.用四种不同的人物代表不同的社会阶级力量,在其的对照和冲突中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了整个中国社会。
5.过于注重情节和叙事,如情节突变等,对视听语言挖掘不足。

(五)《松花江上》
1.高度写实的表现了东北沦陷后人民的苦难生活。
2.风格平实、朴素、表现力强、高度概括了14年的苦难生活。
3.选用没有姓名的老百姓为主角,也是写实的体现,同时用他们代表了广大的民众。
4.表演风格和造型都力求真实,体现了东北的地域性色彩。
(六)《希望在人间》
1、表现了抗日时期上海地区知识分子的抗争,视角独特,具有代表性。
2、用充分的笔墨刻画了主人公,使观众感受到了他的爱国热情。
(七)《天堂春梦》
1、对战后社会黑暗现实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表现了“惨胜”和“劫收”。
2、对强烈的对比揭露了战后社会的畸形以及人物由希望到失望到绝望的悲剧历程。
(八)影响:
以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完成了对时代的忠实记录。
三、喜剧电影
指战后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创作并带有一定喜剧色彩的影片。主要分两类:为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讽刺喜剧、表现都市生活的轻喜剧。
(一)特点
1、将政治隐喻和讽刺喜剧的样式很好的结合起来,艺术构思精巧。代表有《乌鸦与麻雀》。
2、风格活泼流畅,表现了小市民的形象和他们的觉醒。
3、影片的艺术风格高度统一,各部门都为喜剧的主题合作服务。
4、轻喜剧风趣幽默活泼人物生动,歌颂生活中美好的一面,美德理想等。
(二)影响
丰富了中国电影样式,开辟了电影与现实建立联系新角度,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四、灵魂写实主义
指战后现实主义电影中比较关注人的内心情感、内心轨迹和灵魂的剖析上的电影。代表是《小城之春》《万家灯火》。
(一)《小城之春》
1、从对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细腻描写来进行灵魂的写实,典型的中国式心理剧。
2、不关心社会现实,而是关心人的价值,人生目的意义。
3、全知性旁白体系进行叙事,剧作采用环形结构,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直接外化。既能充分揭示人物心理又能给影片一种情景交融的情调。
4、情节场景人物设置简单化,不注重性格的鲜明和命运的起落,用权利刻画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把主人公放到情感交叉点上进行多层次心理剖析。
5、影像风格上,美术注重情景交融;影调把重场戏安排在夜晚,强调月光;镜头强调流动感多用摇移;视觉上强调景深来展示人物复杂关系,多中全景;剪辑多用化入化出避免切割和正反打;表演上比较缓慢和意念化。
(二)《万家灯火》
1、将视点对准普通人,从生活的细节来进行灵魂的写实,反映现实的苦难。
2、遵循戏剧化的创作则的基础之上,注重叙事和造型的写实。
3、情节的推进都靠细节累积,是严格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4、风格相对含蓄,具有中华民族的美感,在营造生活感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五、人民电影事业(延安电影团)
指解放区由共产党统领的电影事业,从战时的初步发展起来。
(一)特点
1、建立了一系列电影创作和管理原则,影响了中国电影长远的发展。
2、成立了延安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等组织,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养了一批干部。
3、进行了革命根据地第一次故事片的拍摄尝试没有完成,东影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短故事片。
4、确立了为工农兵服务的电影方针,为新中国电影发展指明了方向。
六、昆仑创作群体
昆仑公司由1946年的联华影艺社和由1947由夏云湖经营的“昆仑”合并而来。
(一)具体情况
1、优秀和进步电影人的加盟如阳翰笙、蔡楚生等。
2、民主集中制的工作模式,剧本要经过大家的集体研讨才能通过。
3、创作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二)特点
1、史诗式的影片《八》有很强的纪实风格《一》在叙事上具有强烈的中国民族特色。
2、《万》《乌》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战后国统区百姓的生活。《三》《新》从孩子的角度和女性的角度展示了社会的不公。
七、文华创作群体
战后由吴性栽创办的电影公司,全名文华影业公司。
(一)具体情况
1、主要创作人员来自上海从事话剧工作的剧团人员。佐临、费穆、桑弧、张爱玲、曹禺等。
2、拒绝投资合股,遵从“清高与独立”的经营之道。
3、注重影片艺术质量,带有浓厚艺术知识分子色彩。
4、关注人性,主要拍摄都市人情片。
(二)特点
1、以佐临为代表的表现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的影片《夜店》,用诙谐幽默的方式描写了一群社会底层人士的“人渣”悲惨生活,让观众看到了悲哀者身上顽强的生命力。
2、以桑弧,张爱玲为代表的都市人情片《假凤虚凰》《太太万岁》《不了情》,都属于都市轻喜剧,关注凡人喜怒哀乐。但桑弧更正面,带着渴望和对善美的肯定;张爱玲则看淡世态炎凉的冷幽默。代表为桑弧的《虚凤假凰》和张爱玲的《太太万岁》。
3、以费穆为代表的艺术片《小城之春》,是电影的民族化和心灵写实。

八、战后商业电影的新发展
1、国民党大量收购电影机构,以市场为导向制作影片。
2、民营公司生存困难,只有通过合并和制作商业电影谋求生存。
3、以狭义的商业电影为主,迎合一般观众的欣赏趣味而赚取经济利益的影片,思想上有一定立场但不具备严肃性,表现上艺术手法服务于影片观赏性和视听娱乐性。
4、创作者有老有新,质量良莠不齐,但总体上看较前一时期有较大提高。
5、受好莱坞影响尤其是黑色电影较深。
6、在社会动荡、商业压迫、利息借贷、观众趣味之间求发展,严重影响影片质量。
7、其探索对研究中国电影类型演变、中国观众观影心理、当时大众文化心理特征等都提供了帮助和研究依据。
九、40年代电影总结(评价)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达到了思想性上空前的水平,在艺术上也日趋成熟。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得到了充分的深化,体现出了电影创作者们深刻的忧患意义和人生思考。同时还这种现实主义风格同娴熟的镜头运用技巧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批经典优秀作品。形成了一个“经典群落”。同时,受到好莱坞的影响,这一时期商业片也相对繁荣,出现了喜剧片、间谍片、侦探片、言情片等多种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