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之翼(八)赤色的变形金刚-米格-23/27

MiG-23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研制的多用途超音速可变后掠翼战斗机(北约代号:Flogger,鞭挞者),该型机也是最后一个由米高扬本人负责的项目。

1963年12月3日,苏联空军发布了新一代战斗机的技术指标,新机要比米格-21拥有更优秀的中低空机动性能,更大的航程与载弹量,更先进的航电以及更远的雷达探测距离。同时空军还要求米高扬设计局在1965年底提交出样机以供测试。

于是,米高扬设计局同时开始了两个不同的基本设计方案。第一种是着重短距起降性能,采用三角翼与两台科列索夫RD-36升力发动机的23-01型(米格-23PD);第二种则是采用了当时非常时髦的可变后掠翼设计23-11型(米格-23I)。

1967年4月,米格-23PD首飞;6月,米格-23I首飞。同年七月,在为纪念苏联十月革命50周年的莫斯科多莫达多沃空军节航展上,虽然这两架原型机引起了西方的兴趣,但是风头完全被同场亮相的米格-25这位大佬盖过。在之后的对比实验中,采用可变后掠翼的米格-23I取得了胜利,并被定为苏联下一代主力战斗机。

米格-23战斗机采用圆锥形机头略有下倾,背鳍较高,尾部下方有腹鳍;全动式平尾,前缘后掠角57度;机身两侧是二维可调矩形进气道;前三点式起落架;不同于美帝F-111机翼后掠角自动调整,米格-23的机翼后掠角只有16度、45度、72度三个固定位置,分别对应起降和低速巡航、高速巡航、高速冲刺三种状态,大大减少了技术风险;机头雷达罩内装有一台高空云雀J波段雷达(由在越南战场上缴获的鬼怪式战斗机APG10雷达的技术改进而来),搜索距离85千米,跟踪距离54千米。

1969年初期型米格-23S开始量产,由于实际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较多,很快便被米格-23SM取代;之后便是换装了新型图曼斯基R-29-300发动机的米格-23M型(该型号两种出口版:米格-23MF和米格23-MS,前者出口华约国家只是更换了敌我识别器与电台;后者出口非华约国家,移除了红外搜索跟踪系统与多普勒导航系统,发动机也被换成了旧型推力较小的图曼斯基R-27F2M-300,也失去了发射R-60导弹的能力)



随着70年代后期,美帝新锐的F14、F15、F16战斗机的大量服役,苏联空军压力大增之下只得在加快新一代战斗机研发速度的同时,对现有战机进行升级,米格-23ML应运而生。该型机采用新技术减轻了机体重量,加强了机动性,垂尾面积缩小,换装新型图曼斯基R-35F-300发动机与具备下视下射能力的Sphir-23ML雷达,翼下挂架也改成随机翼后掠角自动偏转的,终于可以挂载武器了。之后,进一步改进的米格-23MLD具备了发射R-73先进近程空空导弹的能力。
乘员:1人
机身长度:16.7米
机身高度:4.82米
翼展:13.97米
空重:9595kg
最大起飞重量:18030kg
最大速度:2445千米/小时
最大航程:2820千米
武备:
固定武装一门23mmGsh-23双管机炮
可挂载R-27或R-73空空导弹、空地导弹、火箭弹、自由落体炸弹等

在米格-23的众多型号中,对地攻击型的米格-23B最受欢迎。于是,米高扬设计局在其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专业的战斗轰炸机米格-27。

专业对地的米格-27,其进气口由二维可调变成了固定式,以减轻重量并降低成本,固定武装也由双联23mm机炮变成了6管30毫米GSh-6-30加特林机炮,外挂点增至7个。


自1970年开始服役,米格23/27型战机的总产量超过5000架,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空军的主力机型,优秀的米格-23MLD还在更先进的米格-29和苏-27服役前为苏联赢得了时间。苏联解体之后,由于军费缩减问题,俄罗斯米格-23/27系列全部被强制退役,如今装备该系列机体最多是印度空军。

此外,米格-23也是苏联除国土防空军精锐装备的专用截击机外,第一种强调综合先进性能的战斗机。该型机的出现,标志着苏联空军已经开始从单纯追求数量优势转变为了数量和质量均衡发展。

注1:1989年7月4日,一架从波兰起飞的苏军米格-23在起飞后发生发动机故障。飞行员再按照命令马上跳伞后,发动机的故障又自动排除,飞机就在无人驾驶状态下向西继续飞行,一直到比利时境内,才耗尽燃油坠落砸在了一座民房上,房内一个18岁的学生因为屋顶塌陷而不幸身亡。


注2:20世纪80年代中期,印度获得许可证制造米格-27M,成为了唯一按许可证制造米格-27M的国家,生产任务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负责,共生产165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