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年贺词:精神内耗与疼痛如影随形

2022-12-31 12:30 作者:青苗法鸣  | 我要投稿


图片


再见,二零二二!

太值得又太不忍回忆的一年。


精神内耗,这一年最火的流行词之一。打开B站,有几万个视频在教我们如何告别精神内耗,但凡任何一点温情都会被标注“治愈”,可能这个词已经成为平台大数据推荐的“重要标签”。


某一个失眠的凌晨两点,有68个人和我一起观看已有4500多万播放量的《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看视频的那十分钟,我好像是被治愈了,我喜欢博主用平淡的幽默感讲述世间的悲苦故事,感动于二舅“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精神态度。


图片


关掉视频,继续失眠。我意识到这个博主在骗我,二舅并没有治好我的精神内耗,我知道天亮之后,我还需要去面对属于我的困难与挑战。精神内耗并不会因为看了二舅的故事而消失,这个在2022年大火的词也不会随着2022年的逝去而离开,只要人的内心渴望与现实生活仍有剧烈的矛盾与冲突,这种因为心理上的摩擦产生的自我消耗便会一直存在,不可治愈。


2022年的毕业生,美好的大学校园生活被无止境的网课替代,毕业季的喜悦又被求职季的艰难冲刷得一干二净,“清零”之下的生活不太好过,“躺平”之后好像也各有各的苦难。不少考研生们没能逃过第一轮冲击,考试前高烧不断;许多老人也未能走过这个冬天。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精神疼痛。

2022

我的精神内耗与疼痛,来源于生活中无穷的不确定性。


2022年12月7日,可能是我们这代人始终铭记的一天。从那天开始,隔离、核酸检测、健康码都成了历史,地铁站、商场门口的场所码一夜之间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习惯性打开微信“扫一扫”的我愣在原地,重新适应着2020年1月之前的正常生活,三年如梦一般。


然而这样的“正常”并没有维系多久,那些曾经每日公布各省市新增和无症状感染者人数的媒体开始宣传个人防护方法与用药指南。短短几周的时间,朋友圈的人便“阳了大半”。感染了是什么感受?三年来在我们心里还比较模糊的答案瞬间清晰了起来——高烧、咳嗽、刀片嗓、全身疼痛......如今交流病情如拉家常一样。


回忆起疫情以来,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陡增,时间的衡量有了新的标尺。曾经的我们或许在期待每一个节假日中细数着时间的流逝,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24小时核酸阴性结果证明”“居家健康监测7天”“集中隔离14天”“封控N个月”时常出现......疫情重新定义了时间。2022年,是我们与病毒共处的第三年,是2021年我们期待变好但貌似“该有的苦和累丝毫未减”的一年。


图片


人类天生偏好确定性,我们讨厌混乱、未知和无序,如今却被各种不确定性所裹挟。今年硕士毕业的闺蜜原本邀请我去上海看樱花,而上海今年春天发生的故事已不必多说。她在电话那头哭着跟我抱怨错过的阳光明媚与樱花梧桐,抱怨没有蛋糕的生日,还有无比艰难的毕业求职季。我在电话这头说不出安慰的话,只能说一句“没事,都会过去”。就这样,许许多多曾经可以轻松实现的真实体验化成了一句“我本可以”,那些不能由我们自己掌控的东西只能期待着“都会过去”。生活成了一出有关偶然性的剧本,模棱两可、无法言明。


还有许许多多的痛苦在互联网上已无法讲述。事实上,我不喜欢别人用他人更大的痛苦来提醒我,你的痛苦根本不值一提,每个人的境遇与体验都不尽相同,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分痛苦于个体而言,都具有独特的影响。


庆幸,闺蜜是乐观主义者。那两个月,她还跟我分享了化身大白在校园里做志愿者的经历,在难得能出来活动的日子里给我拍美丽的丁达尔效应,生日那天她还是化了个美美的妆,穿上了裙子,开了一个学校发的海底捞自热火锅和佐滋老蛋糕。


图片


不可忽视的是,虽然对“混乱无序”不喜,但我们仍有转化这些的创造力、适应性与坚韧性——不妨想想一路上遇到的坎坷,我们往往能将恐惧转化为谨慎,将错误转化为启示,将欲望转化为动力,从不确定性中获得反脆弱的能力。


向上生长,因为我们本就知晓一切灵性的真理,不是宇宙里的尘埃,宇宙的一切都在我的体内。

2022

我的精神内耗与疼痛,来源于各种评判的声音。


这个社会好像更加开放了,大家可以在网络上发出的不同声音、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但它好像也更加封闭了,因为如果你不认同新的声音,便是活在“旧社会”的异类。高速发展的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暴露在更多人面前,每个人的生命舞台周围出现了许多与其毫不相干的旁观者,他们的议论影响着我们的想法与决定。所以我经常怀疑,头脑中的想法,真是自己的吗?


前辈说提升学历才能找到好工作,于是不论自己是否真的想要深造而选择考研读博。父母说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于是不论自己是否真的喜欢体制内的生活而努力考公。除了来自亲情权威与社会普遍价值观的“指导”,其他时候,很多选择都有反对的声音:奋斗的时候有人批评你内卷,躺平的时候有人说你不够上进。我们好像永远在被凝视着,这种凝视让我们陷入极不自由的状态。


图片


被灌输的声音在脑海中疯狂吵架时,我们经常忘记问自己——我真实的需求是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度过怎样的人生?


人类的存在不同于其他事物。作为人,我在每一刻都可以选择想让自己成为的样子,我本身是自由的。但是,成为自己是一条无比艰辛的道路,约瑟夫·坎贝尔将其称为“英雄之旅”,我们从出生开始便在走这趟旅程。真正的英雄,不是达到父母所期待的、他人所评判的、社会所设立的某个标准,而是,我,一个被生命召唤到一个不平常境遇里的普通人,将所有的经历、故事、性格和命运都打上了特殊的烙印,最终成为一个不同于他人的自己。


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我们也终将成为自己的英雄。希望我们都有和《小妇人》中姐姐梅格一样的勇气,可以勇敢地告诉别人——我和你的梦想不一样,不代表我的梦想就没有意义。


图片


2022

我的精神内耗与疼痛,来源于同龄压力。


“和同龄人比较”这件事根植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儿时,父母经常念叨着“别人家的孩子”,让我们即使不情愿也不由自主地去和同辈比较“谁更优秀”。现在,互联网给大家的生活加上了“幸福”滤镜,我们更热衷于在朋友圈传递快乐、成功,于是那些不熟悉甚至不认识的同龄人经由互联网滤镜表达出来的状态让我们产生自我怀疑——我是不是走得太慢了?


从学校毕业之后,周围人的生活进度仿佛开了二倍速。大部分人有了稳定的对象,结婚生子已在近两年的计划之中;早工作的同学在老家买车买房,更优秀的少数已经成为了律所合伙人。我开始质疑某些选择的正确性以及目前所做之事的意义感,迫不及待地想要寻找成功人生的标准答案。


图片


身边的大环境好像亦是如此。一个95年的男生来单位入职一周便火速离职,他说他太焦虑了,身边人都年轻有为,而他年近30,在深圳看不到买房买车的希望,决定通过考公回老家。我开始想,为什么有房有车有对象就是成功人生的标准答案,为什么超过同龄人就是出类拔萃。


人生目标没有高低之分,有的人选择了800米,有的人在跑1500米,也有人选择了一场马拉松,但这仅仅是个人依据自身价值观选择了于自己而言更重要的东西,选择了喜欢的生活方式。别人到达终点时我们还在路途中亦不是因为我们前进得慢,可能是因为我们选择了距离更远的路程,而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距离,便要承担选择的后果。


我喜欢刘擎老师所说,要恢复对生命的整体性视野,而不是单向度的指标,用仅仅可计算的那些明显指标来衡量自己的成败得失。生活是广阔的,更是非常复杂而又丰富的场景。


图片


2022

我的体质一直不太好,几乎每年都要发场高烧,我习惯了一生病就去医院打点滴,这是最快的解决办法。而这场疼痛程度超过之前每一场发烧的病情,自愈竟然成了多数人的治愈方式。站在2022年的尾巴审视这一年来精神上的疼痛,这句话好像同样成立。无穷的不确定性,外界评判的声音,落后于同龄人的焦虑......它们是消极的,是捆绑我精神的枷锁,但它们亦是积极的,是引领我走出黑暗的精灵。


余华老师说,如果人不内耗,或者说什么都不耗的话,那他连寻找出口的动力都没有了,精神内耗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寻找一种出口,寻找自己人生的出口,或者简单地说,寻找我今天的出口,寻找我一觉醒来明天的出口。


遗憾、恐惧、焦虑、担心......这些我们迫不及待摆脱的黑色能量,或许是带我们找到人生某个正确答案的线索。我学会了在无穷的不确定性中掌控自己,在外界评判的声音中寻找真实需求,在朋辈焦虑中思考选择之路的意义。


图片
图片


“轻舟已过山万重”,纵然没那么顺利,我们依然安稳地度过了这365天。抱抱辛苦一年的自己吧,在2022年的最后一天,你历经千辛万苦才走到了这里,你充满勇气,你坚不可摧。


最后,想分享一句总能给予我力量的话——在常不如意的世界里,仍然不断地焕发热情,并实现重要的梦想,这是真正的生命哲学。


未来肯定会更好,但未来也肯定不会更好,精神内耗与疼痛将始终如影随形。


2022,感谢与你相遇。

2023,祝你身体健康,我们共同努力。


青苗法鸣团队全体成员

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新年贺词:精神内耗与疼痛如影随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