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日本核污染水第1批排放入海总计7800吨……生态环境或成高考热点!
亲爱的淀粉们好呀,最近大家想必看到了日本核污染水已经排海的消息,日本的行为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指责,全球民众对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担忧和恐慌情绪正在蔓延。


8月24日,日本核污染水开始了第1次排海,此次排海总计8100吨,截止至9月6日,日本已排海6100吨。
而我国海关已对部分从日本进口的水产进行了暂扣,并对来自福岛等地区的食品实施了禁令,并在8月26日全面禁止日本海产品。外交部的发言人也在谴责日本的行为。
而作为一名历史学习者,我们自然能看出日本政府心怀鬼胎行径无耻,置全人类的安危于不顾。
核污染水一旦排入太平洋,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威胁全人类生命健康,绝非儿戏!
追朔古往今来的生态环境变化,从早期渔猎农耕文明敬畏探索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到中期工业文明造成环境污染,过度改造自然终食恶果;再到后期信息文明重拾环境保护,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可以窥探到世界生态发展规律的冰山一角。
近年来,高考对于生态保护考察的倾向性明显,小编特地整理了世界生态环境相关热点专题,让我们大家一起回顾世界生态环境史,尝试从生态史观角度去了解历史,利用相关知识解答相应的生态环境大题,培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人地和谐观。
一、渔猎农耕文明时期
1.古代中国
(1)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我国农业开始发展起来,从此以后,中国古代始终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地位。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较早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工程。
魏晋南北朝至宋朝,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围湖造田、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都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危机相伴而生,河港水利的淤塞、水旱疫病的发生、山林植被的滥垦,使民生十分艰难。
(2)自然观(了解即可)
①战国末期哲学家邹衍提出的阴阳五行论,
②儒家和道家的天人合一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③北宋张载提出的气-元论,
④宋程明道认为人与世界本是一体,“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⑤理学派朱熹认为“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⑥心学派王阳明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3)特点
①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更密集利用自然资源的发展方向,
②对待环境的问题上始终是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的,
③官员执行命令不利、百姓受教育程度低、农民过分依赖土地,
④认识到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够因地制宜,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⑤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4)影响
①有利于弘扬儒道等传统文化思想,教化百姓,维护统治;
②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后世提供一定的借鉴;
③有利于防止自然灾害,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环境保护;
④但无法超越当时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限制,缺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
2.古代世界
(1)阶段特征
早期文明,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中国五大古国由于当地肥沃的土地、茂盛的森林、温和的气候、良好的生态等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都曾出现过繁荣景象。而这几个古文明衰落的过程和原因都一样,即无休止地砍伐森林、毫无顾忌地开垦土地和草原,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变得贫瘠的土地无法再承受不断增多的人口,于是走向衰落。
中古时期,全球变冷导致自然灾害,火山爆发造成生态灾难,持续性的霜冻与非季节性干旱使农作物欠收,饥荒盛行,鼠疫、黑死病等瘟疫传染病,各类种种引发民族迁徙,蛮族入侵,战争肆虐,但生态环境还未遭到极大的破坏。
(2)自然观(了解即可)
①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
②笛卡尔开创了主客二分式的原则,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的二分对立的学说,长期占主导地位。
③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鼓动人们发展科学技术,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建立人对自然的统治。
④在康德的哲学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被视为一种立法关系,人为自然立法。
⑤黑格尔认为人总会找到对付自然力量的手段,并且是从自然界本身获得这些手段利用自然界来对付自然界本身。
⑥费尔巴哈将神学溶化在人学之中,在他看来,人类可以征服一切东西,能够得到人所需要的任何财富。
(3)特点
①主客体二分,认为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领域,
②宣扬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万能论,
③具有宗教意识,带有民主启蒙思想,
④强调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⑤受自然地理环境恶劣影响,
⑥无法超越当时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限制。
(4)影响
①有利于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展现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
②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③导致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过度改造自然反噬了人类。
二、工业文明时期
1.近代中国
阶段特征
建国前,矿藏不合理开采,土地荒漠化,战争频繁,灾荒严重,生态防护体系不到位,使大量山体被破坏,河流被污染,生态失衡。
建国后,经历了三次资源环境恶化。
一是1958年“大跃进”导致的第一次资源环境恶化;
二是“文化大革命”导致的第二次资源环境恶化;
三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三次资源环境恶化。
前两次均系国家当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而第三次则是人口惯性增长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所造成的。
2.近代世界
(1)阶段特征
两次工业革命使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城市化发展,人口大量增加,工厂出现,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传统高污染煤炭能源的使用,共同造成了环境污染,并且由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忽略了环境保护。
(2)污染演变
第一次工业革命造成了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河流污染。
第二次工业革命,新增化学工业污染,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
罗斯福新政,修建水利如田纳西水利工程、整体规划粮食生产等。
赫鲁晓夫改革,大规模垦荒,耕作粗放,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不顾自然条件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违背自然规律。
注意:这里一定要关注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对环境的影响!(课本上都有,就不在这里赘述)
由于本篇讲述主题较为宏大,还有一些与日本核污染水相关的更为精细的的小专题如公共卫生、灾荒救灾、食品安全等等可以在历史高考热点中获取!

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信息技术时代来临,人口增多,放射性污染等新增污染威胁大。
1.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
①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②水资源短缺,海洋污染;
③城市化发展,耕地资源紧张;
④森林被破坏,生态调节失衡;
⑤酸雨污染,空气污染;
⑥核灾难,放射性污染。
2.对策
(1)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发展战略、规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科技含量高,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3)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保护饮用水源,加快重点流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力争取得实质性成效,不断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积极保护城市区域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等自然遗产。
(4)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防止污染转移、有害物种入侵等政策和环境标准,促进贸易发展,保障国家环境安全。
注意:该条知识点在地理中也可以使用哦!
四、历史上的核污染事件
1.1945年日本广岛长崎被投放原子弹;
2.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3.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
4.1957年前苏联乌拉尔存储罐核爆炸;
5.1954年太平洋比基尼事件。
注意:这部分作为了解即可,有兴趣的可以去搜搜看。
以上就是小历梳理的生态环境史的重要知识点,这是与时政热点相挂钩的重要专题,对于涉及生态环境污染与保护历史的常规题能发挥重要作用,在小论文中也可以使用相关史实,希望大家用心整理并通过做题补充,学会把知识模块化、系统化、条理化,内化于心。
同时,对于日本妄图损害全人类的行径,我们要旗帜鲜明,坚决反对!
抵制日本核污染水,守护大海的蔚蓝,拯救世界的未来!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老师定哥,更多干货等你来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