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读书笔记·王绩其人
王绩,字无功,是隋朝末年的一个隐士。这位隐士,不是说一开始就怀有隐居的志向,而是由仕而隐的。他呢,在隋在唐的官职都不高,他认为这是“才高位下”(《自撰墓志铭》),曾“以醉失职”,就是经常喝酒喝到醉,于是被人弹劾,遂解官去职。
那么在这里就有了一个仕与隐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国儒家的一个重要的传统。
中国儒家一直认为,读书人应该“学而优则仕”。就是说一个人他读书读得好,很有成效,他就应该出来做官,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天下的百姓带来福祉。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一向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但在实现理想抱负的这个过程中,有那么一部分读书人在走上官场后,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初心,只顾着升官发财、贪赃枉法。这是儒家传统的败坏堕落。所以当另外一些有品节的读书人抱着理想进到官场以后,他们看到了这种败坏与段落,便由仕而隐了。晋代的陶渊明如此,王绩也是如此。同时也要知道的是,中国旧传统的诗人都是念过书的。所以凡是写诗的人,当然都是读过书的人;而凡是读书的人,就都曾经有过仕的理想。因此在中国的诗歌传统里边,仕与隐这两种意念的斗争,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
我曾经非常羡慕陶渊明,也想着去哪里找个山头过着隐居生活。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打消了我的隐居梦,没错,就是钱。没有工作就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经济来源,我跑山里头隐居靠什么生活呢?当野人吗?这是穷人的烦恼。但对王绩来说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陶渊明隐居选择躬耕,他有田可种,王绩也是一样。他出身于隋末世家,他哥王通是当时很有名的学者,号称“大儒”,被尊为“文中子”。所以他有祖传的“东陂馀业”,有房产和园林,可以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
其实王绩是一个“双重”的隐士。他由仕而隐,在身体上是隐居到故乡了,这是第一层的意思;可是他隐居到田园以后,还是觉得有很多的烦恼。因为他的最高理想本来是求仕,是求而不得才回来隐的。所以为了忘记那些烦恼和痛苦,他不得不每天用饮酒来使自己沉醉,隐匿到醉乡之中,这是第二层的意思。
王绩喜欢酒,酒可以帮助他逃避现实。在《祭杜康新庙文》中,他宣扬“可以全身,杜明塞智”的酒德。这是一个一种什么样的酒德呢?在王绩看来,在一个衰乱的、以非为是、以恶为善的时代,如果你一定要去和别人辨明是非,就很容易引来杀身之祸。“杜”是断绝,“明”是聪明,“塞”是堵塞,“智”是智慧,所以这就是在说:为了避免招惹杀身之祸,要灭掉自己的聪明,堵塞自己的智慧,把对是非善恶的这一份明察的分别的能力忘记。其实这是一种消极退避而又怯懦的道德观。
所以王绩说自己是“有道于己,无功于时”也就很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