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五日读《美学散步》4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一、引言—中国美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先秦工艺美术和古代哲学文学中所表现的美学 笔记: 1.学习中国美学史在方法上要掌握魏晋六朝这一中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这个时代的诗歌、绘画、书法,例如陶潜、谢灵运、顾恺之、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作品,对于唐以后的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开启作用。而这个时代的各种艺术理论,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谢赫《古画品录》里的“绘画六法”,更为后来文艺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学习中国美学史时,要特别注意考古学和古代文字学的成果。 3.(一)把哲学、文学著作和工艺、美术品联系起来研究 对于古代思想家的美学思想应该结合古代的工艺品、美术品来研究。例如,结合汉代壁画和古代建筑来理解汉朝人的赋,结合发掘出来的编钟来理解古代的乐律,结合楚墓中极其艳丽的图案来理解《楚辞》的美等等。这种结合研究所以是必要的,一方面是因为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工艺品时不单表现了高度技巧,而且表现了他们的艺术构思和美的理想(表现了工匠自己的美学思想)。像马克思所说,他们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另方面是因为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无论在表面上看来是多么虚幻(如庄子),但严格讲起来都是对当时现实社会、对当时的实际的工艺品、美术品的批评。 (二)错采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 谢灵运的诗和颜延之的诗。《诗品》:“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金’。颜终身病之。”这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 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这两种美的理想,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艺术中的美和真、善的关系问题。艺术品中本来有这两个部分:思想性和艺术性。真、善、美这是统一的要求。片面强调美,就走向唯美主义;片面强调真,就走向自然主义。 (三)虚和实之一《考工记》 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 在宇宙观表现的艺术上,要求艺术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中国画是线条,线条之间就是空白。石涛的巨幅画《搜尽奇峰打草稿》,越满越觉得虚灵动荡,富有生命,这就是中国画的高妙处。 (四)虚和实之二化景物为情思 虚实结合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家认为客观现实是个虚实结合的世界,所以反映为艺术,也应该虚实结合,才有生命。另一方面,思想家还认为艺术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美的形象。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的思想。 (五)《易经》的美学之一《贲卦》 《易经》有六个字:“刚健、笃实、辉光”,就代表了我们民族一种很健全的美学思想。 《贲卦》的美学思想。第一,象曰:“山下有火”。夜间山上的草木在火光照耀下,线条轮廓突出,是一种美的形象。第二,王廙(王羲之叔父)曰:“山下有火,文相照也。夫山之为体,层峰峻岭,峭崄参差,直置其形,已如雕饰,复加火照,弥见文章,贲之象也。”美首先见于雕饰,即雕饰的美。但经火光一照,就不只是雕饰的美,而是装饰艺术进到独立的艺术:文章。第三,贲卦包含了(华丽繁富的美和平淡素净的美)两种美的对立。“上九,白贲,无咎。”贲本来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要质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要自然、朴素的白贲的美才是艺术最高的境界。 (六)《易经》的美学之二《离卦》 第一,离者丽也。离,既有相遭的意思,又有相脱离的意思,这正是中装饰的美。第二,离也者,明也。“明”古字,一边是月,一边是窗。月亮照到窗子上,是为明。这是富有诗意的创造。第三,丽者并也。丽加人旁,成俪,即并偶的意思。即两个鹿并排在山中跑。这是美的景象。第四,《易•系辞下传》:“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颠倒。把它倒转过来,就可以看出,古人关于《离卦》的思想,同生产工具的网有关。网,能使万物附丽在网上,同时据此发挥了《离卦》以附丽为美的思想,以通透如网孔为美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