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亲密关系》(第五版)阅读笔记(七)
(一)友谊的属性
友谊的特征有很多,诸如平等(双方的爱好都得到重视)、真实(能够自由自在地展现自我而不矫揉造作)。友谊的不同特征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①情感方面,个人思想和感情的分享(即自我表露),以及亲密、欣赏和情爱有关的表情达意;②共有方面,参与共同的活动、朋友彼此相似等;③社交方面,朋友是“娱乐、玩笑和消遣的源泉”。
友谊的成分有尊敬、信任、回应性、资本化(capitalization)、社会比较和社会支持。
①尊敬。我们一般喜欢那些令我们尊重的人,对朋友或爱人越尊敬,与此人的关系越令人满意。
②信任。当我们认为朋友会仁慈地对待我们,无私地考虑我们的最大利益时,我们便对他们产生了信任。
③回应性。朋友对我们的需要和兴趣的关注与支持式认可,会让我们感受到受重视、肯定和理解。
④资本化。朋友分享的好消息或好事会增加我们的快乐,好消息的分享能得到对亲密关系有价值的反应。
⑤社会比较。我们将观念和能力与朋友比较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如果发现朋友在珍视的活动上表现更好可能会差生挫败,但在亲密的友谊中,我们也可能会将自己看成是团队中的意愿,于是朋友的成功也是我们的成就。
⑤社会支持。朋友会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和鼓励我们,如关爱、接纳和安慰等形式的情感支持;资讯提供和指导形式的建议支持;金钱或物品的物质支持。最好的支持应该切合我们的需要和偏好,无形的支持(悄然实行不为受援者觉察)可能是最好的援助,它不会威胁到受助者的自尊。实际上,真正起作用的不是朋友具体的帮助行为,而是我们知觉到的支持。非安全型依恋时常感觉到自己的社会支持不够,受到的帮助作用不足,以一种片面的、挑剔的眼光看待他人提供的社会支持。
(二)友谊的发展
友谊的形式会随着所处的社会背景、亲密程度、个体的年龄和性别而有所改变。
1童年期
学龄前儿童和自己喜爱的玩伴之间有较低形式的友谊。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越发理解他人的视角。Robert Selman认为,10岁之前儿童只能同享乐不能共患难,是顺境-合作特征。随后,儿童的友谊进入亲密-共同分享阶段,此时友谊是一种满足彼此利益的合作,但仍旧是一种排他性和占有性的人际关系。
2青少年期
青少年与家人的相处时间变少,与伙伴的相处时间越来越多。青少年日益转向朋友来满足自己的依恋需要:①寻求亲近,对依恋对象趋近、发生接触;②抗议隔离,抵制自己与伙伴分离并为这种分离而苦恼;③避风港,在危机困难的时刻求助依恋对象;④安全基底,依托伙伴探索新环境、进行其他大胆尝试。到了青少年时期,友谊是自主的相互依赖,特定友谊不能满足所有的情感和心理需要,允许朋友和其他人发展独立的人际关系。
3成年早期
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我们学会了怎样建立持久、忠诚的亲密关系。大学毕业之后,人们往往只和少数几个朋友交往,但朋友之间的人际交往层次更深、相互依赖程度更强。
4中年期
当人们和爱侣安居之后,极有可能发生二元退缩,人们和伴侣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而探望朋友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了。在婚姻之后,与异性朋友的友谊尤其会受到影响,异性朋友可能会被配偶另一方认为是潜在情敌,因而已婚人士一般很少探望异性朋友。但夫妻比单身时有更大的社交网络,因为他们会更多地看望姻亲。他们社交活动的重心从私人朋友转移到家庭你给和夫妻共同朋友之上。
5老年期
老年人比年轻人的社交圈子更小,但并不是老年人不会交际,只是更挑剔。他们和一般朋友以及不重要的社交伙伴相处的时间更少。社会情绪选择理(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论指出,年轻人认为自己未来道路还很长,所以会为了获取信息,追求各种类型的社交伙伴和相对更大的社交网络以利于未来的生活。而当人变老,未来显得越来越有限,社交目标便会指向现在而不是未来,也更注重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换而言之,只要认为自己未来不长久,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和少数几个亲密好友相处,而不是把时间用来和各种各样的普通朋友交往。
(三)友谊的差异
1性别差异
女性之间的友谊是情感分享和自我表露为特征,男性友谊则是围绕共同活动、搞笑娱乐开展。女性之间的友谊往往比男性更亲切、紧密,相比之下,男性通常会因为社会环境而不愿如此。如果社会环境支持男性之间亲近,男性也完全有能力与其他男性建立亲密的友谊。传统的教养鼓励男性具有工具性特质而不是表达性特质,性别刻板化的男性在数量上多余双性化的男性,整体便呈现出男性表现出比女性更多的情感约束。
2个体差异
自我监控水平高(自我监控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不同的情境而调控自己的社会行为的能力)的个体倾向于建立较宽泛的社交网络,低自我监控者的朋友数量较少但彼此有更多的共同点。
人们还在亲密需要上存在差异。亲密需要是偏爱或愿意与他人进行热情、亲密和畅所欲言的沟通。高亲密需要者的友谊比低亲密需要者的友谊有更高的自我表露和忠诚。
自我概念也会影响友谊。有些人的自我概念倾向于将自己与他人区分确认自己的独立自主,有些人的自我概念倾向于通过人际关系界定、强调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关系型自我构念是人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看作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的人。对高关系型自我构念的人而言,人际关系是自我概念的核心,其思考和行动往往都是为了建立、提升和维持与重要人物的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四)友谊发展的障碍
1羞怯
在社交情境中,羞怯表现为紧张不安、寡言少语和拘禁压抑。人们在社交中感到羞怯时,通常担心社会指责,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苛评。羞怯者与人闲聊时还会感到笨拙无能、局促不安、效率低下。惯常羞怯者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他们对社会指责的担忧甚于他人,且倾向于怀疑自我。他们担心别人的看法,害怕别人的指责,却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营造良好的形象。胆怯又会给他人留下负面印象,寡言、犹豫容易让他人觉得冷漠无情、不太友好,可能让他人产生冷淡、排斥的反应。羞怯者更可能受到别人的忽视和拒绝,而这样的负面人际反馈又会加强他们的羞怯。
但其实,大多数羞怯者不需要接受社交技能的训练,因为他们只需要精神放松而不再担忧他人的评判。当他们能以平和的心态思考即将发生的人际交往时,羞怯感就会消失。
2孤独
若我们期待的人际关系数量和质量和我们当前实际情形有较大的差距,就会产生厌烦、悲痛和绝望的孤独体验。Robert Weiss认为人会受到两种孤独的困扰,一是社会隔离,不满于缺少朋友和熟人的社交网络而引起的孤独;二是情感隔离,缺乏深厚的人际关系引起的孤独。与他人接触次数达不到期望会感到孤独,与他人亲密接触达不到期望也会感到孤独。在性别上,大丈夫式男性更需要女性来防止孤独。男性和女性在孤独上的总体差异更多是一种性认同的差异而非性生理差异。孤独者与那些有丰富满意友情的人相比,血压更高,血液中的应激荷尔蒙水平也更高,睡眠质量很差。孤独者愤世嫉俗的观点和迟钝乏味的处世方式容易引起他人的消极反应。孤独还会引起抑郁。
不过孤独通常是一种短暂的状态,当人重新回到自己的社交圈子或建立新的友谊,孤独就会结束。把自己的孤独判断为暂时的或能改变的困难,就能乐观地期待事情好转。孤独者也可以调整自己对人际关系的预期来缓解孤独。但也有一些与孤独有关的个人特征具有持久性,如高神经质会增加人的孤独感。不安全依恋也和孤独相关。
来源:《亲密关系》(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