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戴锦华:除了中产阶级文化,我们已经看不到别的文化了【未完戴叙-49】

2022-07-13 10:00 作者:元凤鸣  | 我要投稿

•我国现在所有文化现象都是中产阶级文化,曾经有工农兵文艺传统和历史

•中产阶级是历史性的社会群体,是一个特定的历史结构的产物。

随着冷战终结使得这样一个社会群体的稳定状态的国际政治环境消失。

•中产阶级一边不愁工作机会,一边一旦有了一份工作就意味着基本的消费欲望可以轻松获得满足,当然同时也意味着你就在信用经济体系中是一个始终无法解脱也不想解脱的负债者

•冷战结构中的资义是特异性面貌。

冷战终结意味着资义全球化成了一个不容置疑的政治经济事实。冷战分界线阻隔着资义全球化的无穷推进。

此全球化造成一种欧美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全球播散,

另一个角度说是在这样一个全球化过程当中开始形成了资义试图完成的绝对中心化垄断的崩解。

•《帝国》:冷战后第二世界消失,第一第三世界无处不在。(曾经世界三分:美苏、发达国家、欠发达地区和殖民地)

第三世界也有第一世界式的生活,第一世界也有第三世界式的人群。

•世界范围内历史性地形成的中产阶级群体的社会属性很有趣:一边中产阶级群体在社会上的意义约等于市民社会(二者有很大重叠)

市民社会概念强调他们与国家分离和对抗的关系,忽略了他们正是现代国家机器的一体两面(国家机器和市民社会在种种的冲突、博弈和共谋当中共同形成了“国家”这样的一种政治事实的实体)

虽有重叠,但中产阶级不等于民间社会。中产阶级两个非常有趣的特征:他们始终处在一种社会反叛

(社会发声,和主流权力机器不同,坚持自己的政治权利,有公民意识(纳税人意识),人权概念拥趸者,民主基石)

和召唤威权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显现为强大的政治保守力量,不仅认同且召唤强权,国家权力是自己的权力让渡,目的为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需要秩序化的社 来保障其个人利益)的张力和悖论中

当政治权益成为保证并扩张他们的利益的手段的时候,激进化;当政治利益本身会威胁到个人利益时保守。

•中产阶级在整个的文艺生产和一种最大公约数的再现系统当中一直扮演着一个中介角色。

我们要表现一段特殊的(如创伤性、灾难性)历史,我们采取的叙事策略最可能的就是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或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的经历来再现整个社会对这个重大事件的过程

例:红黄蓝幼儿园压倒大兴驱逐。

原因是前者对中产阶级的可感程度超过后者、后者包含了青年白领,所以比之前更受关注。

此处的中产阶级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和阶级地位,也是一个自我认知(社会自觉),这种和经济地位无关。

因为

中产阶级的主体

中产阶级最重要的社会角色是白领(专业技术人员),由此引申出知识分子和知识技术匠这两个概念。

专业技术有着职业的稳定性、保障感,决定了他们的收入层次不会跌到中间线一下

还有一种20C创造出来的社会角色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这个称谓真正指的那个东西跟知识的多寡无关。受过教育(相对性的,不同场域)。

一边挺身抗暴,一边为被暴力所践踏的弱势群体发生,不是为自己

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位置 ,是一个功能角色,选择成为知识分子后就溢出了中产阶级

•20C中产阶级甚至资产阶级这个群体中产生出过比知识分子更有力地溢出了中产阶级的社会角色——革命者。

曾经这些人大多数是共产党人,后来政党成为了一个制度时,不再是一个信仰的表征和对信仰的实践(切格瓦拉“太多的共产党员,太少的共产主义者”)

•中产阶级表层上说必须是他们可感的、可分享的、切肤的方式才能把他们代入那个可能大于溢出了他们的生命结构、视野所及、生命价值的社会事件;

另外确定成为中产阶级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几乎覆盖了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他们自己是文化的生产者),也成为了有文化消费欲望、文化消费能力的群体。所以现在所有文化现象都是中产阶级文化

戴锦华:除了中产阶级文化,我们已经看不到别的文化了【未完戴叙-49】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