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言不合就尖叫怎么破?哪些情况需要注意?
目 录
孩子为什么会尖叫?
哪些尖叫情况需要值得注意?
孩子尖叫怎么办?
一.孩子为什么会尖叫?
孩子会使用尖叫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很正常的。
语言病理学家伊莱恩·韦茨曼认为「尖叫为幼儿提供了一种交流方式,直到他们掌握更复杂的语言系统」,因为在 18 个月左右时,孩子认识的词汇非常有限,在不能很好的用语言交流的情况下,孩子们需要用另一个出口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所以,如果我们知道孩子尖叫背后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更更好的应对了。孩子尖叫有这些可能的原因:
1. 我是自寻开心的尖叫宝宝
小朋友其实对于发声这件事非常感兴趣,他们喜欢听到自己的声音。在 18 个月左右,他们很热衷于锻炼声带肌肉,探索自己的音域对孩子们来说也很有吸引力,在词汇量有限的情况下控制声带肌肉创造各种声音,看看自己的声音极限在哪里。
并且,对于“充电五分钟,放电一整天”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也需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消耗自己的无限精力,尖叫就是他们选择的方式之一。

2. 我是需要关注的尖叫宝宝
很多时候,宝宝都希望爸爸妈妈陪在自己的身边,这样能感到安全感并且自己的需求也能第一时间被大人察觉到。但是安静的等待对于宝宝来说有一些困难,所以,他们会选择尖叫,这和他们扔东西、哭泣一样,他们想通过这种得到爸爸妈妈的注意力。
宝宝们尖叫的时候也在说:“这里,看我!”
3. 我是表达情绪的尖叫宝宝
当然很多时候,孩子的尖叫声和大人一样,是因为厌烦、愤怒或沮丧。
当他们遇到不想听绘本;当他们想买玩具但大人没有同意;当到了回家的时间却不想走的时候,当他们想玩危险物品(打火机)家长不让玩时,“不善言辞”的孩子们就会使用尖叫——“不好!”“不行!”“我不要!”
而且这种尖叫可以看做是即将到来的情绪风暴的预告,如果继续发酵,可能随之而来的是更猛烈的——嚎啕大哭、满地打滚……

二.哪些尖叫情况需要值得注意?
虽然说小朋友很多尖叫情况都是正常的,但有一些情况是值得家长注意的,因为经常性的尖叫也有可能是自闭症的倾向。
那么,自闭倾向的尖叫有什么特点?怎么去注意呢?
1. 尖叫没有目的性
在上文我们介绍了宝宝会尖叫背后的原因,他们为了开心,为了博关注,为了告诉大人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哪一种,宝宝们其实都带有目的性。如果宝宝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就会从尖叫情绪中解放出来。比如,当家长给了孩子们关注,他们自然而然就不会再去尖叫了。
但是自闭倾向的尖叫是没有目的性的,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选择尖叫,仅仅是单纯的崩溃,没有任何理由,他们感觉到自己感官、情绪和信息已经负担过重,而且自闭症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崩溃。
2. 尖叫不需要旁观者
通常小孩子闹情绪也在测试家长的底线,如果通过发脾气也没有得到关注、没有得到玩具,孩子们可能就会放弃这种方法了。
但是自闭症的情绪崩溃不一样,单独一个人没有旁观者时也会大声尖叫,叫起来也很难被安抚。
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迹象时,请尽早去医院做问诊和检查。
三.孩子尖叫怎么办?
对于孩子的尖叫问题,我们可以对症下药:
1.如果孩子是为了开心和释放能量而尖叫。
我们可以抱抱他们,拍一拍他们的背,有助于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恢复他们原来的行为。可以和宝宝约定一个合适的“室内音量”,当宝宝大声尖叫时,我们可以用正面的语言“请使用你的室内音量”来代替“不要尖叫”的指令。也可以适当带着孩子出门“放一放电”。
2.如果孩子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力而尖叫。
那么我们可以走到孩子身边,让宝宝知道大人了解他的需求、明白他的感受,家长可以观察一下孩子是不是需要什么帮助,告诉宝宝自己之前为什么不在身边,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

3.如果孩子是为了表达负面情绪。
那么首先我们面对孩子闹脾气,要先保持自身情绪的稳定,以免发展成为尖叫的孩子和崩溃的家长。
特别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场合闹脾气,我们要先把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是来帮助他的,是理解他的。如果孩子不容易安静下来,那就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我们可以玩游戏、可以读一个孩子喜欢的故事、看一个有趣视频。
等孩子完全平静下来后,我们再平静的和孩子说,刚才让孩子不高兴的事情,哪些是父母没有理解孩子需求的,那我们及时满足合理需求;哪些是坚决不能做的(危险的行为,损伤别人利益的行为),咱们为啥不能做,以后我们也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上是一些基本的操作,还有进阶的版本。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在不断的发展,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方法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可以尝试:
正确的行为——替代法+正面强化
替代法的中心思想就是:如果孩子使用尖叫来表达自己,那么我们可以告诉他们还有些更好更合适的方法可以使用。
比如,当孩子开心激动时,可以选择唱歌、可以“使用室内音量”、可以和大人商量出门消耗多余的精力;当孩子想得到注意力时,可以直接告诉大人,“爸爸妈妈,可以过来陪陪我吗?”;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可以尝试深呼吸、可以用语言来描述“我现在很生气”。
这些都是可以替代“尖叫”的方法。
在生活中,只要孩子使用这些替代的方式,那么一定要及时给予正面的强化。正面强化就是当孩子出现了我们期望的行为时,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适当的奖励。这个正面强化可以是物质上的,比如一张贴画纸。
不过呢,也更推荐家长用精神上的奖励:比如鼓励的话语、延长户外游戏的时间、额外奖励一次动物园的参观活动、举行家庭表彰大会等等。
负面的行为——消退法
消退法是一种行为疗法,就是我们对负面的行为不予关注,不予理睬。那么,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下降,甚至消失。

消退法并不是针对孩子的所有行为,更多的是棘手负面行为,一般会作用于以下需要干预的行为:
尖叫
发脾气/大哭
有危险的抓挠行为(确保安全和不会抓挠到别人)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当我们针对尖叫使用消退法时,他们可能会得到这样的信息:尖叫实际上并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因为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一方面,他们有能力使用替代的方法;另一方面,有一小部分孩子在得到任何回应或关注后,会更强化尖叫是一种可行的交流方式。
所以,消退法可以很好的针对和弱化孩子“尖叫”这一特定行为,慢慢的孩子在引导下就不会再选择“尖叫”来表达自己了。
最后也要提醒各位家长,消退法是在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使用的方法,如果对症下药与正面强化有明显的效果,那么我们并不需要到使用消退法的地步。
并且,我们使用消退法时要配合替代法+正面强化一同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引导,使用消退法前,要确保孩子是安全的。
使用的过程中,观察孩子状态,同时切记只是忽视孩子的这一个行为,不是漠视孩子的情感,对其他的需求还是要及时满足,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健康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