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介入治疗用导管产品需求规模及市场竞争格局分析[图]

介入治疗学又称介入放射学,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合了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它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CT、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目前已经成为与传统的内科、外科并列的临床三大支柱性学科之一。
按诊疗技术分类,介入治疗可以分为血管介入和非血管介入,血管介入治疗主要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引下,利用穿刺针,导丝,导管等医用耗材经血管途径将特定的医用耗材导入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而非血管介入治疗则是指没有进入人体血管系统,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导引下,利用穿刺针,导丝,导管等医用耗材经皮肤穿刺或人体现有的其他腔道途径将特定的医用耗材导入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
介入治疗分类

资料来源:共研网整理
介入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手术范围越来越广,相应的医疗器械也越来越丰富,尤其是高值医用耗材领域,除了支架、导管、导丝等主要器械以外,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耗材产品。
介入治疗用导管类产品是介入器材的一个细分领域。其中血管介入导管是介入治疗用导管类产品的重要细分之一。
血管介入类耗材

资料来源:共研网整理
血管介入球囊导管最初用于血管成形术,之后发展为辅助用于支架输送及血管预扩和后扩。发展到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具有特殊治疗功能的血管介入球囊导管,例如药物球囊导管、切割球囊导管、超声碎石球囊导管、冷冻球囊导管等。最常见的血管球囊介入导管应用是冠脉介入治疗。
中间导管是一种介于常规导引导管与微导管之间的大内腔/长工作长度/高顺应性的支持导管,应用中间导管是为了使通路达到更远处,尽可能的接近目标病变,用于治疗路径迂回、急诊取栓等情况,常用于神经介入治疗。
2015年中国介入治疗用导管类产品需求规模为78.54亿元,2021年中国心脏体外插管类产品需求规模增长至220.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78%。预计2022年中国介入治疗用导管类产品需求规模增长至241.45亿元。
2015--2022年中国介入治疗用导管类产品需求规模走势

资料来源:共研网整理
介入治疗用导管类产品生产企业众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例如,目前,国内企业在血管介入导管领域进步较快,近年来获批产品数量增速加快。在介入球囊导管方面,国内参与企业和获批产品数量较多,参与企业50余家,获批产品130余项,其中一半以上是冠脉球囊导管,主要原因是国内在冠脉介入治疗领域市场和技术发展都较为成熟,冠脉支架已实现国产替代,相关导管产品实现国产替代的时间也会早与外周和神经介入领域。企业方面,微创医疗(含下属企业)血管介入导管产品布局最为全面,覆盖了冠脉、外周、神经血管介入等领域;惠泰医疗、业聚实业、巴泰医疗等企业在冠脉、外周领域有较全面的导管产品布局;心玮医疗、归创通桥在外周、神经血管介入领域产品布局较为全面;而乐普医疗、康德莱主要布局在冠脉介入领域。
介入治疗用导管类产品部分生产企业及注册证编号

资料来源:共研网整理
更多本行业详细的研究分析见共研网《2023-2029年中国介入治疗用导管产品市场调查与产业竞争格局报告》,同时共研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数据、产业研究、政策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可行性分析、商业计划书、IPO咨询等产品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