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指南针-科研大佬来学校做学术报告了,我该怎么提问才显得有水平?
最近有几个在我感兴趣的领域做得非常好的大牛来学校做学术报告,听报告还是挺受启发的,但是报告结束后.....到了提问环节....自己就总是觉得自己想问的问题特别幼稚,不仅是我,很多甚至已经是博士即将毕业的师哥师姐问的问题也真的是水准不够。那么到底怎么提问才能显得自己更有水平呢?
让我看看网友是怎么评价的。
01@张小凡同学
如果抱着追星的心态去听报告的,怎么都很难问出高水平的问题,顶多可以问问“您是怎么想到做这个/这么做”之类供大牛多吹5分钟牛逼的水问题。
如果是抱着学术交流的心态去听,看完海报心里就应该已经有不少问题了,听完报告后捡那些报告里没回答清楚的问题问就好了,不该有这个困扰。
更常见的情况是,对这个大牛做的方向感兴趣,但又不是很熟悉。这种情况下,听完报告后问那些能把大牛做的方向和自己做的方向联系起来的问题最好(比如你做的这个东西在我这个领域有什么用之类),自己更熟悉能容易理解,也能自己开拓下一步研究的思路。
02@王浩臣
怒!我是真羡慕你们听完报告大家都在提问题,只是水平高低而已。我们人文科学的很多讲座,尼玛下面全是一些以提问之名发表演讲的人!
03@GOdVI
学术报告。是有多大的规模呢?如果是在大礼堂那种好几百人一起去听的讲座类型,就不用太汲汲于提问环节。实际上对于提问这个环节,主办方也是要小心斟酌,防止一些逗逼问题的出现,因此供场上同学发挥的余地不会太大。
但如果是一个教室的那种非常专门的学术讨论,就可以事先做做功课,看看大牛们最近发表了哪些顶级paper, 里面是不是有一些是经过讨论后还是不太清楚的内容。比如说“关于今年NIPS会议上的这个paper的这个topic, 关于XXmodel的比较,我(也许)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想请教一下您是怎样认为的”诸如这类的可以尝试一下。尽量不要问一些大路货问题“在您研究生涯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还有一些八卦啥的不要问。
还有就是一些质疑性的提问要谨慎。比如“关于您的这篇paper的idea啊, excited, 但是我前前后后试验了多组数据集,发现这个model不一定work啊”, 面对这样的提问有时被提问者也只能闪烁其词“看到你们这么热情,我一句话不说也不好”。 在顶会的时候,每个人的talk的时间大约20分钟左右,讲完一般会允许听众提问2~3个问题。这时就会有“耿直”的人质疑演讲者model合理性之类的,但是在时间那么短的情况下,又能回答出什么呢,不如coffee break的时候继续掐架。
或者多参加所在领域的顶会, 看看别人是如何提问的(千姿百态)总之平日多做功课,关注大牛在领域的成果,以及学术报告的讨论内容。功夫在平时,提问要有礼节。
04@我是齐一
既然是大佬,如果你是小白,那么提什么问题都不会太有水平。
但是,尽管提就是了。不用担心什么水平问题,不懂就大胆问就是了。如果总介意【水平】 那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答案。
05@夫子
随便就行。当年爱因斯坦作报告,20出头的朗道听完了之后对他说:你的报告不错,不过从第二个公式就错了。爱因斯坦说:就当我今天什么都没说过吧。
06@爱叨叨肝医生
水平是装出来的?有问题就问,有兴趣就问!你这是装有水平?
07@潘安
为了问出有“水准”的问题而问问题才是最装逼的吧。凭什么觉得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问的问题很low,对自己的问题没信心不敢提又要diss别人问问题。学术报告的意义是什么?难道是为了给大牛拍马屁?
学术报告恰恰就是要有收获,大家都是同行,听一场报告遇到不懂的,没听清楚的,可以直接问,哪怕这个问题是因为自己没理解,走神没听到,都是可以的。对于大牛而言,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所有人都用他的技术方法。你问一个无关痛痒的问题,比如你是如何做出这么卓越的成就,人家才会觉得不高兴。
08@蹉跎
我比较怂…一般都是下台之后拉住老师算是一边聊一边问,反正没啥围观人员,丢人也不会丢到哪儿去…而且面对面聊其实会聊很多细节性东西收获会大。
听了无数场报告之后发现…提前预习总没有错…以及你会发现…不带任何利益性质(eg, 不是找人要offer不是专程抱大腿etc.)地和各种老师聊工作聊paper是一件让他很开心让自己也很受益的事情…(反面举例:某次会后和某位大牛聊天,中间插进来一个来膜拜他的professor 客套之后大牛就没继续和那位老师继续聊,反而转向我继续回答我的问题…)。
其实领域不同哪怕外行问很细微的问题可能在内行眼里都是辣鸡,但那又怎样呢?谁感觉你是辣鸡和你至少学到东西又有啥关联呐,学到是你的,别人的感觉是别人的 so what(微笑)。
以及的以及,别为了问问题而问问题…还占用别人问问题的时间(被占用过n次的微笑)。
09@王义
天下没有幼稚的问题,只有不懂装懂的听众。只要态度端正、虚心请教,报告人一般都乐意解答。提问的唯一作用就是答疑解惑,从而让提问者和其他听众有所收获。
那些为了装逼而提问的人、或是为了兜售自己观点而提问的人 —— 换句话说,就是那些提了问题不期待回答的人 —— 才是讨厌的一种,简直只比踢场子的人好一丁点。
来源:综合整理 知乎
0
推荐阅读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生物学应用查看全部内容>>
STEM允许使用大量的样品后探测器,因此可以分析大部分散射电子。
2023-11-24
69
0
生物TEM-固态纳米孔中基于 TEM 的应用:从制造到液体原位生物成像查看全部内容>>
使用TEM制造纳米孔需要正确理解电子束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将使我们能够选择必要的参数,如电子能量和剂量,在各种材料上钻孔
2023-11-24
75
0
XPS数据分析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刻蚀薄膜中的应用查看全部内容>>
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等离子体与NKN薄膜表面的化学反应。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NKN薄膜的表面形貌。
2023-11-24
87
0
XPS分析-埃及纸盒颜料查看全部内容>>
XPS进行定性化学分析并确定每种颜料的化学成分,拉曼光谱用于鉴定相关矿物。
2023-11-24
68
0
TEM测试在石墨烯纳米片的绿色合成方法中的应用查看全部内容>>
通过TEM和高倍率HRTEM观察分析了通过电化学还原获得的石墨烯纳米片。
2023-11-24
66
0
原位热电透射电镜聚焦离子束样品制备查看全部内容>>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应用通常需要高质量的样品,其区域薄至几个单位细胞,以获得有意义和可量化的数据。
2023-11-24
68
0
ICP-OES/MS-μXRF分析在上白垩统Mancos页岩中的应用:与ICP-OES/MS的比较查看全部内容>>
以2cm的间隔收集15个样品进行ICP-OES/MS分析,以获得元素和氧化物的绝对浓度,并用薄切片进行岩相和微相分析。
2023-11-24
72
0
推荐文章
功函数、费米能级以及电子亲和势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
2021-11-02
18924
0
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
2022-10-08
13123
0
重磅: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全名单!
2022-10-08
11897
0
Chem. Eng. J.被预警?官方公布89本预警期刊名单,5本高风险期刊
2022-03-01
10654
1
【IF 13.281】余家国教授课题组SMALL:原位XPS揭示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电荷转移机制
2022-10-08
10080
3
Zotero教程 | 超给力,文献跨平台同步,让你随时随地沉浸文献阅读!
2022-02-25
9868
0
有多少科学实验是拿娃哈哈做的?液相用娃哈哈,质谱用屈臣氏||实验室公开的秘密
2021-12-08
8487
0
【实惨】导师跳槽了,我要跟着走吗?
2021-07-07
8340
0
热门标签
最近有几个在我感兴趣的领域做得非常好的大牛来学校做学术报告,听报告还是挺受启发的,但是报告结束后.....到了提问环节....自己就总是觉得自己想问的问题特别幼稚,不仅是我,很多甚至已经是博士即将毕业的师哥师姐问的问题也真的是水准不够。那么到底怎么提问才能显得自己更有水平呢?
让我看看网友是怎么评价的。
01@张小凡同学
如果抱着追星的心态去听报告的,怎么都很难问出高水平的问题,顶多可以问问“您是怎么想到做这个/这么做”之类供大牛多吹5分钟牛逼的水问题。
如果是抱着学术交流的心态去听,看完海报心里就应该已经有不少问题了,听完报告后捡那些报告里没回答清楚的问题问就好了,不该有这个困扰。
更常见的情况是,对这个大牛做的方向感兴趣,但又不是很熟悉。这种情况下,听完报告后问那些能把大牛做的方向和自己做的方向联系起来的问题最好(比如你做的这个东西在我这个领域有什么用之类),自己更熟悉能容易理解,也能自己开拓下一步研究的思路。
02@王浩臣
怒!我是真羡慕你们听完报告大家都在提问题,只是水平高低而已。我们人文科学的很多讲座,尼玛下面全是一些以提问之名发表演讲的人!
03@GOdVI
学术报告。是有多大的规模呢?如果是在大礼堂那种好几百人一起去听的讲座类型,就不用太汲汲于提问环节。实际上对于提问这个环节,主办方也是要小心斟酌,防止一些逗逼问题的出现,因此供场上同学发挥的余地不会太大。
但如果是一个教室的那种非常专门的学术讨论,就可以事先做做功课,看看大牛们最近发表了哪些顶级paper, 里面是不是有一些是经过讨论后还是不太清楚的内容。比如说“关于今年NIPS会议上的这个paper的这个topic, 关于XXmodel的比较,我(也许)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想请教一下您是怎样认为的”诸如这类的可以尝试一下。尽量不要问一些大路货问题“在您研究生涯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还有一些八卦啥的不要问。
还有就是一些质疑性的提问要谨慎。比如“关于您的这篇paper的idea啊, excited, 但是我前前后后试验了多组数据集,发现这个model不一定work啊”, 面对这样的提问有时被提问者也只能闪烁其词“看到你们这么热情,我一句话不说也不好”。 在顶会的时候,每个人的talk的时间大约20分钟左右,讲完一般会允许听众提问2~3个问题。这时就会有“耿直”的人质疑演讲者model合理性之类的,但是在时间那么短的情况下,又能回答出什么呢,不如coffee break的时候继续掐架。
或者多参加所在领域的顶会, 看看别人是如何提问的(千姿百态)总之平日多做功课,关注大牛在领域的成果,以及学术报告的讨论内容。功夫在平时,提问要有礼节。
04@我是齐一
既然是大佬,如果你是小白,那么提什么问题都不会太有水平。
但是,尽管提就是了。不用担心什么水平问题,不懂就大胆问就是了。如果总介意【水平】 那你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答案。
05@夫子
随便就行。当年爱因斯坦作报告,20出头的朗道听完了之后对他说:你的报告不错,不过从第二个公式就错了。爱因斯坦说:就当我今天什么都没说过吧。
06@爱叨叨肝医生
水平是装出来的?有问题就问,有兴趣就问!你这是装有水平?
07@潘安
为了问出有“水准”的问题而问问题才是最装逼的吧。凭什么觉得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问的问题很low,对自己的问题没信心不敢提又要diss别人问问题。学术报告的意义是什么?难道是为了给大牛拍马屁?
学术报告恰恰就是要有收获,大家都是同行,听一场报告遇到不懂的,没听清楚的,可以直接问,哪怕这个问题是因为自己没理解,走神没听到,都是可以的。对于大牛而言,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所有人都用他的技术方法。你问一个无关痛痒的问题,比如你是如何做出这么卓越的成就,人家才会觉得不高兴。
08@蹉跎
我比较怂…一般都是下台之后拉住老师算是一边聊一边问,反正没啥围观人员,丢人也不会丢到哪儿去…而且面对面聊其实会聊很多细节性东西收获会大。
听了无数场报告之后发现…提前预习总没有错…以及你会发现…不带任何利益性质(eg, 不是找人要offer不是专程抱大腿etc.)地和各种老师聊工作聊paper是一件让他很开心让自己也很受益的事情…(反面举例:某次会后和某位大牛聊天,中间插进来一个来膜拜他的professor 客套之后大牛就没继续和那位老师继续聊,反而转向我继续回答我的问题…)。
其实领域不同哪怕外行问很细微的问题可能在内行眼里都是辣鸡,但那又怎样呢?谁感觉你是辣鸡和你至少学到东西又有啥关联呐,学到是你的,别人的感觉是别人的 so what(微笑)。
以及的以及,别为了问问题而问问题…还占用别人问问题的时间(被占用过n次的微笑)。
09@王义
天下没有幼稚的问题,只有不懂装懂的听众。只要态度端正、虚心请教,报告人一般都乐意解答。提问的唯一作用就是答疑解惑,从而让提问者和其他听众有所收获。
那些为了装逼而提问的人、或是为了兜售自己观点而提问的人 —— 换句话说,就是那些提了问题不期待回答的人 —— 才是讨厌的一种,简直只比踢场子的人好一丁点。
来源:综合整理 知乎
更多科研作图、软件使用、表征分析、SCI 写作等干货知识可以扫码关注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