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角色构成与动画角色塑造
第四节. 动画角色塑造
一、人物是故事的第一要素
无论影视、戏剧,还是动画,一部作品留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故事要素是什么?答案是人物,尤其是主人公。比如,《阿甘正传》中,我们记住了那个智商只有75,但总是不停奔跑的阿甘(图2-5-33);《勇敢的心》当中,那个高喊着 “Freedom!”的平民英雄华莱士让我们久久难忘(图2-5-34); 《功夫熊猫》中贪吃、懒惰但又不放弃梦想的阿宝,《怪物史莱克》中外表粗犷、内心敏感的绿皮怪物史莱克,等等。
相反,如果一部影视作品,演员的名气大大盖过观众对角色的印象,那么通常它不会成为经典,似乎所有的经典都会留给观众一个难以忘怀的主人公。
由此,也可以说,人物是故事的第一要素,塑造人物是剧本的第一要务。


二、主人公通常承担起故事的主题
绝大多数电影故事,精神主题的传达都由主人公承担完成,通常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即是故事要传达的精神主题。比如《阿甘正传》中,阿甘身上种种的美好品德即是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再如《虫虫危机》中,菲力追求正义、敢于反抗的精神即是影片所弘扬的主题。
当然,也有少部分故事的精神主题并非主人公 身上的优秀品质,这种影片通常通过独特的视角、情节的编排、发人深省的结局来引发观众的思考,从而得出具有批判意义的主题。比如电影《罗生门》、《疯狂的石头》,动画短片《平衡》、《雇佣人生》等,影片中的人物更像符号,主题精神不是靠主人公承载,而更像不同人物命运与情节共同演绎推理出的哲理。
三、角色构成与塑造
对于表演叙事类艺术,人物又被称为角色。角色主要有身份、性格、经历、动机等维度构成,围绕这几个维度,可以大大提高人物塑造的技巧。
1.角色身份与塑造
身份主要指人物的出身、职业及经济状况。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图2-5-35)中,杰克出身社会底层,职业是一个业余小画师;露丝出身上层贵族,职业算作没落的待嫁贵族少女。两人身份的不同,决定着其言谈举止、生活习惯、对待事物的看法都会有所不同。
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身份更像外壳,外壳必须要有,而且要有所差别,但外壳与内在情感的差异,甚至矛盾,才是戏剧的开始。比如,史莱克的外壳是一只怪物,但内在情感却是异常敏感与细腻;再比如,《功夫熊猫》中的阿宝,外壳是一只平庸的不能再平庸的懒熊猫,但内心却追求着武功大侠的梦想。
在编故事的过程中,主要人物通常追求外在身份与内在情感的反差,次要角色通常遵从两者的一致性,比如狡猾的狐狸、可怜的乞丐、热心肠的大妈。

2.角色性格与塑造
性格主要指作为个体的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由先天决定,同时也受后天影响。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图2-5-36),其柔弱的性格源自先天禀赋,而谨言慎行的性格则跟丧失父母、寄人篱下的环境有关。相同身份的人可以有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也可以有相似性格。比如,同为丫鬟身份的晴雯与袭人,就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格,而富家公子哥薛蟠却和众多无业小混混臭味相投。

刻画角色性格,除了外在的说话方式与表演细节,更深层次的则是角色面对境遇的独特选择,比如《虫虫危机》中,面对蚱蜢的压迫,只有菲力主张积极反抗;再比如,面对菲力外出找更厉害的虫虫的想法,有人反对,有人嘲笑,有人借机支开这个惹事精,有人担忧,只有小不点坚决支持。剧情中,人物的每一次选择都跟性格有关,反过来,每一次选择又在强化着角色独特的性格。
关于性格设定,除了主要特征,有必要的话,还可以设计点性格弱点,因为不完美才符合真实人性。例如《功夫熊猫》中的浣熊师傅,除了为人师表、精深专业,性格中多少还有点“装”的成分,这样反而更真实、更可爱。
3.角色经历与人物小传
经历主要指人物的过往经历,如童年经历、教 育经历、工作经历、情感经历等。经历如同“时光 刻刀”,角色的现状皆由过往“雕刻”而成。比如, 《怪物史莱克》中的驴子,可能因为从小就失去父 母,四处游荡,才形成了无拘无束的性格;同时, 又因为被卖来卖去,见识过形形色色的人,才会形 成油嘴滑舌甚至有点痞的自保性格;只是四处游荡久了,又难免独孤,所以在遇见憨厚老实的史莱克后,不免真心想跟他交朋友。
角色的经历能够增加角色的厚度,丰富角色经历的有效办法便是为角色撰写人物小传。人物小传能够有效克服角色塑造中的符号化、表浅化、套路化。
4.动机
主要角色必须带着动机上场,缺乏动机的角色会失去戏剧张力。不同角色间动机的对立或分歧构成矛盾,矛盾转化为动作就是冲突,冲突的延展构成情节。特别是主人公的动机,衍生出故事的主线。
简单故事中人物的动机相对单纯,复杂故事中人物的动机则更加多元,比如,既有长远动机,又有短期动机,既有表层动机,又有深层动机,甚至还有连角色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潜意识动机。例如,一个女孩的表层动机是要成为“帮派”的大姐大,而潜意识动机却是为了摆脱童年的恐 惧,寻找深层次的安全感。甚至一个角色还可以有相反的动机,比如那个永远处于纠结状态的哈姆雷特。
除了故事层面的人物动机,在对白和表演的细节层面,同样存在着千变万化的动机,例如每句有效台词的背后都隐藏了说话人的某种述求与动机,具有述求与动机的台词才具有戏剧性,这点将在“动画剧本写作”部分详细展开。
三、怎样塑造角色
1.角色性格典型化
“符号化”是角色塑造的一大弊病。符号化的 角色就像一个个冰冷的符号,被编织进精心设计的 情节中,纵使故事十分精彩,观众也很难被代入进 去。因为观众不光只看情节,更渴望透过有血有肉 的角色体验到不同的人生,而符号化的角色将观众 隔离在了体验之外。
为了克服“符号化”,我们可以从角色的典型化入手。
何谓典型化?剧中的角色可以代表一类人,或者将一类人的特征集中展现在某个角色身 上。真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但是按照 各种理论,还是可以分出若干种类型,比如“外粗 里细”型,“超级乐观”型。虽然这些划分不一定 完全准确,但是可以帮助编剧初步脱离泛泛的“符 号化”塑造,就像《怪物史莱克》中的史莱克和驴 子,就分别属于上面这两种类型。有了这些典型化 的特征,就相当于给人物打了一个“粗模”。
角色性格典型化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要求角色具有相对稳定的独特性格,即几个性格侧面。真实世界中,人总是有很多性格侧面,白天与人交往时一个样,晚上私密独处时一个样,特定情境中又一个样……但故事中的角色却不能有无限多的性格侧面,因为如果侧面太多,就会造成情节上的止步不前。为了推动情节进展,有限的几个侧面就够了,这样角色才能沿着剧情的“轨道”从起点奔至终点。比如《虫虫危机》中的菲力,典型化的性格主要集中在几个侧面: 一是积极乐观,想法很多,富有创新精神;二是有点胆怯,做事不太靠谱,习惯通过小聪明掩盖自己的过失;三是内心深处渴望坚强勇敢,不畏强权。大致几个性格侧面就能构建出一个典型人物,代表着真实生活中的某类人群。
2.丰富角色的过往经历
真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过往经历,现在的一切皆由过往塑造而成。故事中的角色同样需要 过往经历,原则上每个角色都背着自己的“历史背 包”,比如有人性格中的怯懦不前可能因为童年时的阴影,有人习惯性的侥幸心理可能源自过往的几次幸运 …… 一旦角色具有了专属于自己的过往经历,就不容易再沦为扁平化的符号。
丰富角色过往经历可以通过撰写人物小传完成。 故事中的角色,呈现在银幕上的只是冰山一角,编剧不能满足于此,还应关注没有呈现出来的、海平面下的冰山主体。而撰写人物小传就是对整个冰山的、人物所有来龙去脉的创作与描述。
人物小传写得越翔实可靠,角色就会越鲜活,甚至有了生命,甚至产生托尔斯坦所说的创作状态—— 人物仿佛有了生命,作者被人物“拽着”向前走。反之,如果角色缺乏过往经历,就容易停留在扁平化、符号化、套路化状态,要么作者不停安排角色做这个说那个,硬生生“推着”角色往前走;要么坠入套路化情节,一泻千里,毫无创意。
人物小传可以从角色的出生写起,甚至从出生 前的家族史写起;角色的童年经历、家庭状况 (排行老几?经济条件?)、教育经历(几岁上学? 上学时的表现?什么学校毕业?)、情感经历(初恋 是在什么时候?喜欢什么样的异性?)、工作经历 (第 一份工作是什么?是否满意?)、家庭关系(什 么时候结婚?同父母关系如何?) … … 没有固定内 容,针对你认为重要的经历写就行,直到角色在你 头脑中活了起来,或者变成了你生活中的某个人。 有了扎实的人物小传,角色的一言一行、情感态度 就有了自己的轨迹,剧本的创作过程,就像你在 “记录”角色的表演,观众也自然会被吸引住。
3.主要人物的人物曲线
人物曲线又叫人物弧光,主要指故事中的角 色,尤其是主人公,从故事的起点到终点,在他的 内在心理、性格观念方面所发生的转变。注意,这 里说的转变不是指外部处境,外部处境主要指情节变化,比如《虫虫危机》中菲力的外部处境由“空有梦想的小人物”转变成了“领导大家打败蚱蜢的大英雄”。
而人物曲线主要指角色的内在转变,比如菲力开场虽然充满梦想与热情,但心智不太成熟,经过整个故事,最后成长为敢于直面自己、勇于担当、脚踏实地的成熟心智,这就是人物的弧光或曲线。
外部动作构建起故事的情节,内部心理曲线通常承担着故事的精神主题。
4.相邻角色的对比原则
不同人物性格拉得越开越好,特别是惯于同时出场的人物,比如《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性格迥异;如果两个人物作为搭档出场,最好性格往相反的两极拉, 一个动,另一个就要静, 一个外放,另一个最好内敛,就像《怪物史莱克》中的驴子和史莱克(图2-5-37);如果两个角色在性格塑造以及剧作功能上雷同,就要坚决拿掉一个。

四、动画角色塑造特点
作为表演叙事类艺术的一个分支,动画角色除了具备戏剧、影视角色的普遍规律外,还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
1.“形”天马行空,“心”不离人性
“形”指的是动画角色的物种属性和造型,它突破了人类的限制,动物、植物、无机物、妖魔鬼怪都可以成为动画角色;即便是人,在外形上同样可以天马行空,甚至被赋予各种超能力。“心”指的是角色的内在必须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同真实世界的人一样,不光具有行动能力,还要具备丰富的内心世界,喜怒哀乐,梦想追求,羞涩胆怯……只有符合人性,才能拨动观众“共鸣”的心弦。
2.夸张
夸张既表现在角色的外形上,也适用于角色的内在性格。例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角色造型就是抓住了大人与小孩的身体特点并将其夸张夸大(图2-5-38)。内在性格方面,动画角色相对都比较夸张,例如《怪物史莱克》中聒噪的驴子、多情的火龙、自恋的王子。
动画片的夸张不仅体现在角色塑造方面,矛盾设置、戏剧冲突、表演风格,都讲求夸张。

图2-5-38 动画剧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央电视台/1995
3.变 形
变形不同于夸张。夸张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 夸大,而变形则是在原型的基础上介入某些新元素,从而实现新形态与新特征。例如,《千与千寻》里面的锅炉爷爷,结合蜘蛛的特征,从而变形出了很多只手,以此来突显角色忙碌的特征;再如小千的爸爸妈妈,因为性格里面的世俗与贪婪,中了魔法 后,变形为了不停吃东西的猪(图2-5-39、40)。

4.魔法与 神力
动画角色适合被赋予魔法与神力,特别是儿童动画,七十二变、隐身斗篷、冰冻魔法、千里眼、顺风耳、飞行、攻击波 …… 无不成为儿童狂热追仿的对象。究其原因,魔法与神力源自人类突破现实时空限制的原始欲望,而动画片借助“以假乱真”的表现形式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让观众“美梦成真”,满足了这种原始欲望。
5.角色性格与物种特征搭配
动画角色突破了人类的限制,物种属性具有 极大的选择空间,不同的角色可以对应不同的物 种。这就要求角色的性格尽量能与所选择物种的特 征相匹配。例如,《美食大冒险》(图2-5-41)中以 各种食物作为角色,包子、馒头、花卷、面条、寿 司 ……编剧就可以根据不同食物的特点对应不同性 格的角色。包子作为中国大众食物,比较适合普通 青年;寿司作为外来食物,冰冷的外表正好对应着 日本武士的内敛与刚毅。《功夫熊猫》中,温驯的 鸡鸭禽类被设计为普通百姓,而虎蛇猛禽则被设计 为具有攻击性的武林高手,乌龟作为长寿而安静的 动物,通常被设计为神秘的长者。如果搭错关系, 比如一只温驯的狼,则需要多费很多笔墨。
当然也有故意反向操作的,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灰太狼,动画短片《爱花的牛》里面的费迪南德,这种设计比较适合独特的角色,将身份与性格故意反差,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在矛盾。

巧巧(面条)、锅奎(烧饼)、油万金(油条)、包强(包子)、 斗斗(饺子)、花小蕾(花卷)、四海(馒头)、武藏(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