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育龄妇女生育意愿走低,十四五期间总人口将负增长!
近日,国家卫健委党组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刊发文章《谱写新时代人口工作新篇章》中指出,随着长期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势能进一步释放,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虽然人口负增长是难以逆转的趋势,但这是官方首次公开予以确认,足见生育形势之严峻。
人口负增长,影响有多大?

01 少子化+老龄化
少子化+老龄化,这是我国面临的双重人口困局。
2021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仅为7.52‰,创下了有数据记录以来的历史新低,约为2012年时的一半,不到1987年的1/3。

少子化只是问题的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同样迫在眉睫。
2021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首次超过2亿人,占比达14.2%,首次突破深度老龄化门槛。

出生人口在减少,死亡人口在增多,致使全国人口逼近负增长边缘。
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死亡人口1014万人,全国人口净增48万人,创60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对于人口负增长,专家最早的预测时间是在2030年之后,后来又进一步提前到2027年,如今连官方都直言在“十四五时期”,即2025年之前。
02 近年来出生率为何加速下滑?
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1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从13.57‰下降到7.52‰,其中下滑速度最快的当属最近几年。

2016年是全面二孩政策放开之年。随着长期被遏制的生育需求释放,人口出生率创下了一个小高峰。然而,政策效应终究难以持续。连一孩的生育需求都在大幅锐减,遑论二孩乃至三孩?
同时,2016年恰恰是上一轮房地产“涨价去库存”之年,全国房价由此开启1998年以来最大的一波上涨浪潮。
高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并非虚言。

此外,更直接的影响在于,育龄妇女人数开始持续收缩,生育意愿下滑,人口出生率自然节节下降。
以完整生育周期来看,2020年育龄妇女数量和2010年相比减少4591万人,未来还会进一步下降。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调查显示,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继续走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64个,低于2017年的1.76个和2019年的1.73个,作为生育主体的“90后”、“00后”仅为1.54个和1.48个。
尤其是最近几年疫情对经济社会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不确定性预期面前,许多人推迟乃至取消了结婚及生育计划,进一步拖累了生育形势。
03 多省出生人口腰斩
在内地31个省市中,超过10个省份自然人口负增长,而考虑到人口外流,超过一半省份常住人口负增长。广东以118万的出生人口位居全国之首,成为全国唯一出生人口破百万的大省,成为“最敢生”的省份。

从出生率来看,全国仅有西藏、贵州、宁夏、青海4省份出生率超过10‰,广东、广西、甘肃、云南超过9‰。黑龙江则以3.59‰的出生率成为全国生育率最低的省份。
事实上,即使是生育强劲如广东,过去几年出生人口也出现了大幅下滑,从2017年的151.63万人减少到118万人,降幅超过20%。
山东出生人口从2017年的175万人下滑到2021年的75万人,减少57%;河南出生人口从2017年的140万人减少到79.3万人,降幅为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