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雨朦胧凝心语:基于《原神》枫丹交响音乐现场的所想
阅前声明:由于笔者本人并非音乐专业出身,仅自学过西方音乐史和乐理基础,不能全面且完全公正地评判该场音乐会的优劣,难免有不妥甚至是主观臆断部分,倘若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正因如此,本文的侧重点也将更倾向于对欧洲音乐史的阐释,而涉及乐理的部分会比较少,但有必要之处,也一定会有所指。

一、什么是“古典”和古典乐?
首先,我需强调一点,所谓“抓耳”并不能完整反映曲调的风格和质量,并不是如某些人所扣的帽子,“觉得《Fontaine 枫丹》不好听的人就是喜欢嗨曲、口水歌”,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古典乐也有抓耳的,嗨曲也有不抓耳的,每个人、每个集团、每个阶级的音乐品味不尽相同,比如我认为,维瓦尔第的《四季》、柴可夫斯基的《船歌》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就很抓耳(圆舞曲或华尔兹的三拍子本身就很容易“抓耳”)。有些人觉得《Fontaine 枫丹》不好听或是中规中矩,在我看来,或许与乐曲的层级结构的简易程度与复杂度(和声和弦与织体层级的厚度)有关。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后面有所述及。
接下来我们进入本段主旨——什么是古典?亦或是什么是古典乐?“古典”一词,分广义与狭义,广义的古典乐是把凡是有欧式乐器占主导地位的演奏曲目都给囊括其中,亦即它把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旧)古典、洛可可、新古典、浪漫派、印象派、表现派甚至是现代主义都视作古典音乐,而狭义的古典乐自然是指1750-1827年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古典音乐。很明显,《原神》大部分玩家或“云玩家”对《Fontaine 枫丹》的古典乐定义显然是基于前者的。
古典音乐的定义和评判标准历来不同,而我认为,西方的古典音乐应划分为传统古典乐与现代古典乐(注意,现代主义音乐也应纳入到传统古典乐中),而《Fontaine 枫丹》一曲,其实与日式RPG游戏的古典配乐有很多相近之处,比如《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主题曲《メインテーマ》(片冈真央作曲)就是这种极尽通俗化的现代古典乐,而《最终幻想6》的钢琴曲《ティナのテーマ》就已经可以归属于传统古典乐了。《枫丹》理应归纳到现代古典乐和日式二次元古典乐去,但《Fontaine 枫丹》也包含着强烈的传统气息,它也有着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浪漫派等音乐类型的影子。
二、作曲家和编曲家
提示:这里对HOYO-MIX所谓人事变动方面的谣传均不涉及。
《Fontaine 枫丹》不一定是陈致逸作曲的,这点我们可从4.0前瞻PV的作曲列表可得知,陈致逸并不在列,而《Fontaine 枫丹》的旋律在4.0前瞻PV当中是有的。其实从HOYO-MIX《原神》项目组的几位作曲家当中,我认为最有可能写出《Fontaine 枫丹》这组交响曲的,可以从苑迪萌、尤裴佳这两位作曲家当中选其一,之所以选其一,是要考虑到交响曲的连贯性要求不适宜多人协作作曲。(《原神》音乐项目的作曲家还有姜以君、丁谦、赵鑫、陈子敏、车子玉、吴峥豪、王予曦、刘越,等等。)
苑迪萌也算是《原神》音乐项目组的“老人”了,但古典功底显然没有陈致逸深厚(用电音居多,不可避免需多创作流行乐),他在为《原神》里的配乐多是PV场景方面的音乐。在《The Final Feast 致终幕的欢宴》当中,苑迪萌是主要作曲者和惟一编曲者,可见他对古典乐还是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Fontaine 枫丹》一曲可能就出自他手。拿《Miko's Ingenuity 神子的机思》举例,陈致逸作曲,苑迪萌编曲,万不可小觑编曲,《Miko's Ingenuity 神子的机思》层级结构比较复杂,所以听上去你很容易get到,这是陈致逸的功劳,但最终效果如何,还得看苑迪萌。苑迪萌有没有独立完成的传统古典乐,有,就是《Ein vogellin, so wol getan 鸲翮的皇庭》,2.8海岛版本的菲谢尔场景音乐之一,且仅以一种乐器独奏——羽管键琴(羽管键琴非常适合巴洛克音乐,且正好有在《Fontaine 枫丹》中被演奏),有些人认为苑迪萌没有古典功底,我认为只是他没完全展现,让人印象不深罢了。
尤裴佳的曲风更偏向于梦幻风和圆舞曲风,莱依拉角色演示《Surreal Noctivaga 此夕星游》、《The Owls' Nocturne 鸱枭孤歌之夜》以及《Blissful Little Ditty 谐惬的俚曲》都由其独立完成,甚至妮露角色演示《Lotus of Haftkarsvar 七域的蕖华》是其编曲的(陈致逸作曲),这里顺带一提,舒曼的《梦幻曲》其实与3.8夏活的许多BGM非常相像,都是层进式,偏小调。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后来法国音乐家德彪西“反叛”了浪漫派,他的《梦幻曲》又是另一种风格,变幻莫测,情感相较舒曼则更为丰富,调式结构更复杂。这里再提一下《The Owls' Nocturne 鸱枭孤歌之夜》,Nocturne本就是夜曲的意思,肖邦的《夜曲》,主要是降E大调,其他《夜曲》,有升c小调的,也有降b小调的,尤的这曲音色幽玄梦幻,有浪漫派底蕴,可视作尤接下来创作枫丹地区音乐前的热身预备。
丁谦的古典功底也很强,虽然他没有参与4.0前瞻PV配乐的创作。如果我没听错的话,他的曲目应该偏好小调,比如《Soft Moans of the Remains 荒墟的缅述》、《Seething Animosity 腾溢的敌意》、《Silky Crooning 月辉低吟》、《Dance With Fireflies 流萤明灭》、《Wind of Tranquility 宥谧宁息之风》以及《Lo, There Do I See The Falcon 归巢的猎鹰》,等等。甚至令玩家深受感触而又充满希望的《Sorush's Purity 斯露莎的歌》和《Once-Joyful Dream 往昔的乐园》都是由他作编的。无郁稠林的三首(即丁谦的《Silky Crooning 月辉低吟》、《Dance With Fireflies 流萤明灭》两首和陈致逸的《A Luminous Path 星月之路》一首)都与枫丹音乐息息相关,其曲调风格完全属于现代古典乐风格。
陈子敏。在《原神》里,最“古典”的应该是魔女会动画过场时的音乐《Love Is in the Air 风念月思》,这首曲目可谓非常“浪漫”了。不知他和给某网络剧作曲的那位陈子敏是否为同一人,若为同一人,那更证明了他的古典乐尤其圆舞曲的创作不会差到哪去。比如《帕凡舞曲》和《Waltz der Versöhnung》。
姜以君非常擅长编曲和扩写曲调,而且他作曲的层级结构以及和声织体我以为是比苑迪萌复杂的。他的《Die Mittsommernacht-Fantasie 仲夏夜绮思》是带有非常明显的巴洛克风情的复调音乐,有非常明显的赋格,中段开始加入电吉他,末段则与传统管弦乐(包括钢弦吉他)融成一体,与之共舞,更凸显出了德奥巴洛克式音乐的特点。在专辑《珍珠之歌3》里有一首《Towers of Afrasiab 登临幽悄之塔》也属于现代古典乐,它的曲调结构稍显单薄,但旋律感很足。
陈致逸是位非常厉害的作曲家,无论中式古风乐(比如《无疆》、《金风玉露》)还是日式古典乐(比如《原神》系列)亦或是抒情曲(比如姚贝娜演唱的《断桥离情》、国风堂《江山行歌》)他都轻车熟路,他的儿歌和《铠甲勇士》的配乐也很优秀,但反不足以显露其优秀的作曲水平。以《无疆》这首古风乐为例,它的层级结构非常复杂,你甚至完全可以把它当作璃月的战斗曲来看(注:《无疆》不是《原神》中的音乐),它与《Inevitable Conflict 激扬的韧战》与《Rondeau des Fleurs et des Rapieres 花与剑的轮舞》亦有着部分相似之处,之所以说有着相似之处,我认为,是这三首曲子的连续模进的上行和下行都用得恰到好处,织体语言非常丰富,《Inevitable Conflict 激扬的韧战》和《Rondeau des Fleurs et des Rapieres 花与剑的轮舞》都有着类似的结构,但也要做一些区别,具体在下文详述(这里我倾向于认为《Rondeau des Fleurs et des Rapieres 花与剑的轮舞》是由陈致逸创作的)。
其他作曲和编曲老师因篇幅有限和信息太少这里便不继续展开叙述了。
三、乐团的择取
我一开始为米哈游没有让巴黎交响乐团、巴黎爱乐乐团或法国国家乐团乃至其他法国乐团演奏《Fontaine 枫丹》和《Rondeau des Fleurs et des Rapieres 花与剑的轮舞》而愤懑不平。我又奇怪,明明中法文化之春依旧在开展,2024年又逢中法建交60周年和巴黎奥运会,这样的契机,米哈游为什么不把握住难得的机会呢?但我仔细一想,在世界顶级交响乐团当中,法国是没有一个乐团是能跻身于前几名的(虽然法国的古典管弦乐和交响乐体系发展的比英国悠久且完善),而伦敦交响乐团恰能挤进前三名,况且自须弥版本以来,HOYO-MIX与其合作已有一年,那末,让伦敦交响乐团这位“老朋友”参与到枫丹音乐的录制工作当中,可谓是既省时又省力又能保证质量。当然,其实我更希望世界最顶级的柏林交响乐团来演奏这场“欢宴”。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蒙德与璃月(主题曲)的音乐有很多是在伦敦爱乐乐团演奏的,稻妻则通过索尼音乐的帮助,与东京爱乐交响乐团合作,而须弥则正式开始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并由此可以推断,纳塔和至冬甚至坎瑞亚的音乐主要也是由伦敦交响乐团进行演奏。
四、演奏场地的择取
这场演出选择在伦敦的圆屋剧场(Round House)令我深感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在法国,已知的圆屋剧场差不多都是露天的古建筑了,刚好法国乐团在世界前几名排不上号,依旧选择伦敦交响乐团,那末,为了拟出“水”的静态与动态主题,选择在圆屋剧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利亚州也有一个圆屋剧场,该剧场以前还是监狱,不知伦敦的圆屋剧场是否与监狱相关。
以法学和哲学的角度看,选择圆屋剧场不一定会比英国皇家大歌剧院和国家剧院好,但是,圆屋剧场的造型确与英国的边沁的圆形监狱理论与法国的福柯在《规训与惩罚》当中通过边沁的圆形监狱理论的升华而成的全景敞视主义不谋而合,这样的场景其实非常适合用于“审判”的压抑氛围当中。若是在这里能够把奥芬巴赫、威尔第、格雷特里等人的轻歌剧与喜歌剧的“悲”(矛盾)所吐露出来,那就是一场精妙绝伦的盛宴。顺带一提,卢梭也曾结合法国集市剧与意大利喜歌剧创作出了一部喜歌剧《乡村占卜师》。
五、Fontaine 枫丹
《Fontaine 枫丹》的前半部分所运用的应该是自然小调的e小调,后半段则是b小调(实际上自然小调、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都用上了),这是听觉上所带给我的结果,不一定准确,它的一部分处理有点类似于久石让的《Merry-Go-Round of Life》。《Merry-Go-Round of Life》也是一首圆舞曲,介于我所述之传统古典乐与现代古典乐之间,不易区别,但《Fontaine 枫丹》是明显的现代古典乐,但它有着圆舞曲(回旋曲/轮舞曲)的元素,比如三拍子就在《Fontaine 枫丹》中开头就运用到了,这个三拍子还是6/8拍,其强弱次序是:强→弱→弱;次强→弱→弱,我们在听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这样类似的无标题音乐时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其实,肖斯塔科维奇的曲风也是沿袭自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乃至法国的六人团这些现代主义音乐家,作品却又保留着浪漫主义的特点,所以有些人会从《Fontaine 枫丹》当中听出肖斯塔科维奇的感觉并不奇怪。又比如,光田康典为《黑执事》创作的《book of circus》与《Fontaine 枫丹》很相近,也是三拍子圆舞曲,但它是降E调4/4拍的。
《Fontaine 枫丹》还让我听到了什么?我还觉得有点像肖邦升c小调的《幻想即兴曲》。但肖邦的比这个复杂得多,肖邦的也有赋格和严谨的结构,而《Fontaine 枫丹》并不明显,这是HOYO-MIX为音乐对游戏的适配而做出的牺牲,它既不“古典”,也不“流行”。如果这是苑迪萌写的曲子,那很好解释为什么这样写,因为他长期为《原神》的角色PV和演示做配乐,这也是为了适配游戏剧情度而作的牺牲。如果这是陈致逸的曲子,那反而不太好解释为什么《Fontaine 枫丹》是这种结构。如果我是陈致逸,我会让《Fontaine 枫丹》更具备复杂且有规整的织体,以及模进的裂变、连续模进的上行和下行,等等。我们没有必要去比较《Fontaine 枫丹》与《Inevitable Conflict 激扬的韧战》和《Die Mittsommernacht-Fantasie 仲夏夜绮思》等曲的优劣,因为后者都是战斗曲,而《Fontaine 枫丹》是主题曲,要比较,只能拿《Liyue 璃月》、《Innazuma 稻妻》、《Sumeru 须弥》和《Stories of Remote Antiquity 深埋地心的瑰秘》比较,但考虑到《Liyue 璃月》、《Innazuma 稻妻》和《Sumeru 须弥》是以西方交响乐为基底而又带有浓郁民族地方风格的交响乐,那我就单拿《Stories of Remote Antiquity 深埋地心的瑰秘》与之比较。
《Stories of Remote Antiquity 深埋地心的瑰秘》也很平淡,但它的是循序渐进式的,衔接是到位的,《Fontaine 枫丹》在衔接和配器上都有一定不妥之处。它先是让glass harp拟出“水”的意向,之后管弦乐就上来了,声层部分欠缺,旋律太过单一。女声合唱的处理也不是很好,比较单一,重复之前的旋律。我们知道,歌剧用元音来吟唱是能表现神圣感的,它是咏叹调,而不是宣叙调,所以有律动感,这是为了剧情而这么设计,但它也放弃了枫丹剧情所体现出的复杂结构,没能完整表达出压抑的审判氛围。日漫《妖精的旋律》主题曲《Lilium》是天主教的拉丁语圣咏,它就能够很好表达出宗教的神圣感,但它与《Fontaine 枫丹》所要表达的非宗教的神圣亦不相同。
你还能听出格里格a小调钢协,甚至都能有一些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的感觉(巴洛克),但格里格只体现在开头一小段落中,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6首主要还是大调曲,跟《Fontaine 枫丹》是不宜相提并论,尽管它是大调式,但它的织体,所用的赋格也很有水平,而《Fontaine 枫丹》就缺了很多该有的和声和弦,它本质也不是巴洛克音乐,不可能搞得跟《勃兰登堡协奏曲》那样复杂(实际上,纯巴洛克式的音乐也不好听)。《Fontaine 枫丹》偏向于浪漫主义,可能是想拟出部分夜曲的风格,但又没有夜曲的基调,李斯特的标题音乐《爱之梦》普遍运用了大调,不是《Fontaine 枫丹》那样的和声小调和旋律小调,近代欧洲尤其法国,许多浪漫主义音乐家均偏好大调,小调反而在之后的俄国才多有体现,所以《Fontaine 枫丹》你既能感受法风,又能感受俄风,就枫丹那现状而言,你必须用小调拟造出压抑悲伤的氛围。正好在后半段钢琴抽离主旋律变奏行进到高潮时,我居然还听出了德沃夏克《自新大陆》(e小调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的感觉。
《Fontaine 枫丹》若作为叙事曲是足够优秀的,但作为交响曲确实有缺陷。其实我更希望的是,《Fontaine 枫丹》的曲式结构可以多借鉴一下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的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葬礼进行曲》的三段体结构和发挥到淋漓尽致的赋格形式,这样,枫丹的谑谐与抑郁的矛盾或许更易激发出来。
六、Rondeau des Fleurs et des Rapieres 花与剑的轮舞
我不能保证《Fontaine 枫丹》是陈致逸作曲,但《Rondeau des Fleurs et des Rapieres 花与剑的轮舞》真的太陈致逸了。他的钢协技巧和连续模进的快速上行和下行甚至后段的快速琶音技巧真的很难有人能模仿得来。
陈致逸的娴熟曲风和他高超的古典技法,在《Symphony of Boreal Wind 冰封交响曲》、《Combat Beneath the Waves 寒光裂涛》、《Inevitable Conflict 激扬的韧战》中均有体现,但我认为,与《Rondeau des Fleurs et des Rapieres 花与剑的轮舞》最相似的还是《Inevitable Conflict 激扬的韧战》,两者都存在着和弦模进的半音阶上行与下行,《Rondeau des Fleurs et des Rapieres 花与剑的轮舞》或许还用到了教会常用的多利亚调式?而《Inevitable Conflict 激扬的韧战》则根据大佬所扒的五线谱,应该是4/4拍,F大调转降D大调转降E大调,《Rondeau des Fleurs et des Rapieres 花与剑的轮舞》没有大佬扒谱我也不敢断定它的调式,但回旋曲(圆舞曲)的三拍子6/8拍应该是铁板钉钉了,主旋律动机的几次显现,以及插部,毕竟它与《Inevitable Conflict 激扬的韧战》最主要的不同是“回旋曲”(Rondeau就是法语“回旋曲”之意)。很多人没有听过贝多芬《致爱丽丝》的后半段,其中也有钢协华彩的意味在,在插部下行扫尾,使织体转变。
此外,两首应该都借鉴了拉赫玛尼诺夫,听过他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都会意外地发现其中的相似点,曲式结构比较复杂,经典钢协,这是典型的浪漫派风格,勃拉姆斯也创作过一首《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该曲风比起《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其实更适配《原神》战斗曲,钢协更激烈,技巧也是上了难度的。拉赫玛尼诺夫还有一首非常经典的钢协曲《Liebesleid》,即“爱之悲”,久石让和陈致逸的曲风对其是有一定倾向的。
但本质上,久石让和陈致逸的古典乐都是日式的,而非欧式,日式的古典乐,以及现代古典乐,都有为影视、游戏和动漫服务的性质,所以不得不牺牲掉一部分结构,做个妥协。
有一位日本作曲家,他的曲风就是经典二次元式古典乐,那就是Rigël Theatre,萌娘百科就评价他的音乐“以极度华丽的日式幻想与凯尔特民族音乐风格为著名特征”。比如他的《ATRIA -With Earth's Shadow-》是真的非常“抓耳”的激燃日式凯尔特古典乐,曲目中几乎全段都把钢协发挥到了极致。又比如他的《LUNA》和《LUNA -The Farewell-》主要是一种小提琴华彩协奏,出人意料的是,在这里面他居然用到了羽管键琴,这曲调结构也异常复杂。我猜测枫丹地区的其他战斗曲会与Rigël Theatre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顺带一提,《东方》系列的音乐也是日式现代古典乐的重要一环,但流行乐占比更多,这里就先略过了。
七、乐队配器
由于枫丹交响音乐会乐器种类繁多,就挑几个代表性的乐器讲起吧。
枫丹交响音乐现场的配器问题,有的恰到好处,有的或许稍显冗杂。
羽管键琴。我心目中的理想乐器第一。在场景中它与钢琴对立(琴键颜色刚好相反,羽管键琴大键黑,小键相反),恰到好处,特别能拟出枫丹和“水”的特点。尤其在枫丹主题曲中开始行进的枫丹主旋律变奏听起来真的很爽。
巴扬手风琴。我心目中的理想乐器第二。之所以选用巴扬手风琴而不是键盘手风琴,大概是因为巴扬能够演奏更宽的音域,在交响乐中用键盘手风琴反而会使手风琴的音色窄化。
双簧管和长笛在战斗曲中的合奏。双簧管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乐器第三。双簧管善于拟出审判庭的肃穆感和战斗场景的悲壮感。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就有这种感觉。长笛声音悠扬婉转,很适合枫丹街巷的正向氛围。该音乐会长笛数量较多些,这种自定义编制,确实能表露出枫丹的一些特点,展现出更宽的音域。两者合奏则更能表现出枫丹各方面的矛盾。
鲁特琴、长颈鲁特琴(宽音域)与曼陀林的合奏。这是传统古典乐较少见到的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拟出通俗的巴洛克风格,可以说是“革新”了。
维奥尔琴。善奏奏鸣曲风,文复、巴洛克、新古典各有偏爱。维瓦尔第就很喜欢这种乐器(比如d小调协奏曲中鲁特琴与维奥尔琴的二重奏)。
钢琴。枫丹主题曲后段钢琴家的抽离与连续模进半音阶的上下行确实深受触动。
圆号。法式音乐标配,但用于枫丹的小调却有另一番韵味。
管风琴。貌似没有管风琴?我确实没有听到也没见到管风琴,枫丹审判庭本就是管风琴式的巴洛克兼新古典主义建筑,这次音乐会竟没见到管风琴来表现神圣感,确实有些奇怪。
长号。在枫丹主题曲中用于转折,但衔接得有些怪异,和弦部分再加上后续的小提琴演奏则显得有些慌乱,没有章法的感觉。
军鼓。适合乐曲的肃穆行进与高潮阶段,在战斗曲运用较多,很多人会联想到印象派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但枫丹战斗曲完全不像印象派风格,且《波莱罗舞曲》是C大调4/3拍,跟枫丹主题曲的哪怕一小段都不是一个风格。但还有一种可能,纳塔的音乐可能会有类似的风格。
现代竖琴。音乐会有两台竖琴,说实话,它的效果展现不够明显,这里不宜评价。
钢弦吉他。战斗曲中间有一段由钢弦吉他主奏表示提瓦特战斗旋律的转折动机,可谓是恰到好处,与后续的小提琴协奏衔接得非常到位。
西班牙响板。南部法国受西班牙影响也多会用到响板一类乐器,我认为在音乐会中它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一段管弦乐向另一段转换时衔接的顺畅性。
玻璃琴。富兰克林发明,小提琴高手帕格尼尼非常喜欢,估计HOYO-MIX的配器作曲家也是为了尽可能拟出浪漫派的风情吧。顺带一提,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就曾演奏过玻璃琴。
玻璃口琴。演奏技巧较高。它既是枫丹主题曲的开始,也是结束,通过前奏的小调独奏确实能够调动我们的情绪。但衔接后续的女声合唱确实不大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