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英语试卷答案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1(数字1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料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补充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黄庭坚任吉州太和县知县,这是他入仕以来首次担任地方官,处理公事十分认真负责。他亲见人民的种种疾苦,而王安石新法在实行过程中受到扭曲,并不能给人民带来实际好处,甚至有时还加重他们的负担。黄庭坚对这一切深感忧虑而又无能为力,公事之余,诗人常常到快阁览胜,寄情山水就成了诗人抒发胸臆、寻求解脱的途径,《登快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而成。
所以颈联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是想要表达什么感情?含蓄蕴藉地表达了诗人因与同僚政见不合、世无知己、抱负无法实现而借酒消愁的苦闷之情。
在这样的愁思之中,诗人从另一个地方姑且找到了一份“快”、一份寄托,什么呢?即此处的“美酒”(板书“借美酒之快”)。诗人暂且以青眼流转于美酒之间,借酒消愁,稍作调适吧,这何尝不是一种“快意”呢。
5、但这仅仅是一种暂时的调适,诗人认为要想获得长久的快意,其途径是什么呢?让我们从尾联寻找答案。
明确:归隐。此处同样用到了典故:与白鸥定盟,表示自己决意归隐江湖,再无俗念挂牵。诗人渴望潇洒地吹着长笛,“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且泛舟游于江海碧波之上,看鸥鸟起舞盘旋,所有的烦闷苦恼都会在此刻消散。因此,诗的结尾,诗人感悟到第三种“快”:向往的美好的归隐世界。(板书“悟归隐之快”)
过渡:诗人是否就此真的归隐了呢?结合其生平经历和漫漫为官路,我们发现他没有像陶渊明、王维那样真正的回归自然。他只是有归隐之意但无归隐之举。
诗人为何会做出此种选择呢?让我们从史料中寻找答案。
《宋史·黄庭坚传》中记载: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征收赋税)颁(颁布)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内心安宁,为之高兴)
从中我们会发现诗人的什么情怀?(心忧百姓,忧国忧民,安民济世的情怀),出仕不是为了争名逐利,而是实实在在为百姓着想。这其实是中国许许多多士大夫们共有的高尚情怀。他们不同于那些归隐之士,即使对“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生活心向往之,却难以拂袖而去;虽不求闻达天下,却依然会在走下快阁之后变回一方父母官,做回那个“痴儿”,兢兢业业地去“了却公家事”了。
6、分析到这里,相信上课之初的那个问题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本诗的诗眼应该是“快”字:因“痴”于官务、身心俱疲而“不快”(板书“痴而不快”),因登快阁赏美景感到“畅快”所以希望归隐山间、不再“痴留”人间(板书“快而不痴”),最后却因心中的这份责任感和对百姓的牵挂而重回官场,这才是黄庭坚能在“不快”的处境中“自得其快”的真正原因(板书“痴而快之”)。
过渡:我们跟随着诗人的心绪体会了他情感的起伏,本诗的结构也很有章法,格律诗讲究起承转合,这首诗就是典型代表:首联叙事,照应题目写登楼一事;颔联写景:描写登楼所见之美景 ;颈联抒情:抒发登楼所生之感;尾联明志:弃官归隐,向往自由。
7、全诗通过写登快阁的所见所感所悟,贯穿了诗人情感的起伏跌宕,那么诗人都通过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眼前所见、抒发胸中所感呢?(用典、借景抒情、化实为虚) 本诗首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的“倚”字用到了化实为虚的手法。并且该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觉得它好在哪里?“如何体现化实为虚的手法”?请参考以下诗句中出现的“倚”字来分析本诗中“倚”的妙用。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李白《清平调·其三》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杜甫《佳人》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王维《渭川田家》
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按照“解释字义+描摹景象+表达效果(特点/手法/感情)”的格式写出你的答案。
明确:①“倚”,倚靠之意,倚的对象本是栏杆,但是诗人却倚在无依无凭的晚晴余晖里,化实为虚,用语巧妙。
②云收雨歇,天色向晚,诗人忙完了一天的公务,登上快阁,往来畅游,徘徊眺望,逍遥自在的情态宛然可见。
③“倚”字形象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悠游,体现了作者对快阁自然景色的喜爱。
8、快阁的自然美景冲谈了诗人身心的疲惫,那么诗人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这美好的图景呢?请同学们按照“描述景中画面+分析意境特点+总结诗人感情”的格式来回答这个问题。请拿出纸和笔写出自己的答案。(提问、齐读)(注意描述画面的语言一定是优美的,诗意的)
明确:①举目远望,千山重叠,万木萧疏,天地更显空旷辽远。江水澄澈,净如白练,伸向远方,明月朗照,上下一片开阔空明。②描绘出一幅空明澄澈、阔大幽远的深秋晚景图。③透露出诗人摆脱了案牍之劳后登上快阁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
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远大”一词不仅写出了天地的远阔更写出了黄庭坚胸怀的阔达,“澄江”“分明”不仅写出了江水明月的空明澄澈,更表明了诗人内心的纯净。纵使与同僚政见不合,纵使胸怀无人理解,仍然坚持自我,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诗人是在仕途不畅的境遇下仍然心怀百姓,心忧天下,这是真正的大隐隐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