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祖国守大桥】永远的经典,不可错过的珍藏版!

我为祖国守大桥
作词:陈奎及
作曲:田歌
演唱:刘秉义
我为祖国守大桥
我|奉|献 我|快|乐

忠诚战士手握钢枪

编辑切换为居中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万里蓝天彩云飘,万里长江浪滔滔。火红的太阳心头照,我为祖国守大桥”。在1972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中央乐团国庆演出曲目时,这首由陈奎及作词,田歌作曲,刘秉义演唱的《我为祖国守大桥》得到了总理高度认可,被列为国庆节演出曲目。当年11月16日,《光明日报》首次发表了这首歌曲。
自此,20余年间每当满载乘客的火车伴着春花夏雨秋风冬雪隆隆驶过南京长江大桥的时候,车厢里就会响起这首节奏轻快旋律优美的歌曲,甚至经过黄河洛口大桥的列车也会播放这首歌。一条条延伸的铁轨就像是五线谱载着一列列火车把歌颂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忠诚战士手握钢枪保家卫国的精神带到祖国的每一个城镇乡村。
半个世纪来,这首由周总理亲自审定的歌曲,在军营内外深受喜爱、广为传唱。其词作者就是著名作家,原总政歌剧团团长陈奎及。谈起《我为祖国守大桥》的创作始末,年逾古稀依然精神矍铄的陈老有着不尽的感慨。
02

结缘大桥
心中萌发写守桥兵故事的种子





作家:陈奎及
01
1954年
陈奎及的家乡烟台第一次通了火车。正在读初中一年级的陈奎及参加剪彩仪式,给他印象最深的除了新建的铁路大桥,就是紧握钢枪、威严肃立的守桥战士,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02
1958年夏天
黄河中下游洪水泛滥,洪峰横贯京沪铁路。考入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的陈奎及,冒着滂沱大雨和同学们一起上堤抗洪。看着肆虐的洪水裹挟着水缸、门板等杂物汹涌地冲向黄河大桥,守桥战士仍然紧握钢枪守护着大桥安全,陈奎及心中再次烙印下守桥战士的英勇形象。
03
1963年初春
陈奎及参军入伍,当了一名文艺兵。有一次,部队组织他们参观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工地,看着火热的场景,听着建设者自豪的介绍,联想到中国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克服重重困难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将要凌江而起,陈奎及不由自主的萌发了要创作一首赞美南京长江大桥歌曲的想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位守桥战士的英勇事迹深深触动了陈奎及。1966年十月,为保卫钱塘江大桥、避免火车脱轨事故发生,年仅18岁的守桥战士蔡永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67年5月,黄河洛口大桥,守桥战士王世栋为避免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损失,奋力将遗落在铁轨上的原木推出轨道,最终列车、大桥及旅客安全了,车轮却卷走了他年轻的生命。
此时,陈奎及敏感的意识到,护卫长江大桥这座维系国计民生的经济大动脉,真正的守护神和桥头堡是我们的守桥官兵。多年的情感积淀和抚慰烈士英魂的夙愿,让陈奎及创作激情达到顶峰。1972年,在回京的列车上,陈奎及一气呵成创作出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并命名为《我为祖国守大桥》。
03

词已成/曲谁来做
冥冥之中已有最合适的人选


作曲家田歌

歌曲的词作部分完成了,由谁来作曲呢?彼时凭借《草原之夜》年少成名的军旅作曲家-田歌正值创作高峰期,到全国各地采风,已成了他生活的常态。南京,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六朝古都,早就因为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魅力,吸引着田歌一再流连。当接到由好友陈奎及作词《我为祖国守大桥》谱曲的邀请时,正在新疆军区文工团担任副团长一职的田歌立刻放下手头工作,打点行装,直奔南京。
站在桥头,凭栏远眺,滚滚东去的江水一眼望不到头;平坦宽阔的桥面蜿蜒着伸向彼岸也望不到头。田歌走在桥上,任思绪随着江风飘荡。从南到北,矗立在桥上高达70米,安放着三面旗雕塑的桥头堡,气势恢宏震撼人心;岗亭里一张张年轻的面庞清晰而又模糊。模糊的是五官,清晰的是坚毅而果敢的神情,还有那双紧握钢枪的手。田歌心中层云激荡,音符跳跃着、碰撞着,迫不及待想要冲出胸口。田歌拿出随身携带的钢笔,在已经略有些暮色的长江大桥上,完成了《我为祖国守大桥的》谱曲。


南京长江大桥
这首歌时而曲调平缓大气,时而节奏明快活泼,已成为手风琴教材的必选曲目。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守桥战士穿越风雪,始终践行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承诺。火车载着歌声,把忠诚的信念像种子一样洒向祖国各个角落,让民族自豪感像花朵一样在人们心头绽放。《我为祖国守大桥》从诞生之日起,就和南京长江大桥有着不解的情缘,光阴挥动它的衣袖,多少往事如烟消散,而这首歌却早已在岁月的洗礼中和南京长江大桥融为一体,穿越时间的长廊,定格成永恒的经典!



陈奎及
2011年3月
陈奎及走进武警江苏总队南京支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