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果不成功就去跳大王峰了!”揭秘武夷山双世遗背后的故事

2021-07-27 20:05 作者:帮帮团V直播  | 我要投稿

 

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现在2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可能如今很多年轻人对武夷山申遗的幕后故事并不了解。世界遗产大会之际,小编通过一些珍贵影像,带大家再次回味当年武夷山申遗的幕后故事。

这些照片上的都是当年参加过武夷山申遗工作的大部分成员们,2000年6月22日,他们在人民大会堂领取了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证书,并举行了庆功大会。

 

 

照片上最右边的这位女性,就是时任武夷山市政府副市长、武夷山申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申遗整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阮雪清。通过她的叙述,当时申遗工作的艰辛历历在目。

我们要做管理公路,不能让竹筏从玉女峰底下经过。我们也做到了要把景区内的400多户人家,两千多个居民,从景区内迁至景区外,我们举全市之力就在这里,没有大力的宣传,没有让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深入人心,都是很难做到的。 阮雪清

 

2019年,在武夷山申遗成功的20周年之际,时任武夷山市委副书记的邓崇新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写下“10个如果”。

 

摘抄

如果当时申报世遗农村大搬迁不成功怎么办?

如果当时资金贷不到怎么办?

如果“三线”地理不能按时完成怎么办?

如果环境公路没有开通怎么办?

如果申报区域内建筑拆不掉怎么办?

如果绿化完成不到位怎么办?

如果宣传工作不到位怎么办?

如果七个展览馆建设和布馆赶不到来怎么办?

如果软件资料提供不全怎么办?

如果联合国世遗专家考察期间,因为气候原因影响考察怎么办?

——邓崇新《申报世遗的“惊与喜”》

其实,在七年的申遗过程中,他们还设想过这样一个“如果”。

如果不成功,我们武夷山指挥部一班人可以跳大王峰了。

如今这一句为人津津乐道的话,却也正是当时面对这些困难时,所发出的肺腑之言。

 

阮雪清

我们在拆迁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是天心村,200多户人家分布在景区内7个小自然村。村主任苏德发自己第一个拆,比较新的才三年的房子,父亲还70多岁,流着泪让他们拆,这种情况下村民说:村主任做到了,我们也应该做到,相信国家会赔偿我们!就是这样我们比较顺利半个月就把所有拆迁户的合同签出来。

在1998年8月到1999年3月,武夷山申遗最关键的时期,总共有406户,2008名村民为申遗搬出家园。

 

 

武夷山完成总长达70多公里的通讯、电力和广电线网的落地埋设,新修景区封闭管理路15公里,建成游客中心、各景点基础设施等50多个项目。

 

 

时间很快到了1999年3月底,武夷山迎来了交卷的时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莱斯利·莫洛伊先生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考察。

 

 

从这个时候开始,到12月初在摩洛哥召开的世遗委员会第23次会议上,武夷山以全票通过的优秀成绩被列入双世遗为止的这段时间里,大家看到最多的字眼就是“满意”、“顺利”,然而事实上,直到答案揭晓前的最后一刻,我国代表团的心一直是悬着的。

 

我们感觉自然遗产是很有把握的,但是文化遗产我们可视性的东西比较少,但是我们历史文化沉淀又非常深厚,从三千多年的悬棺,2100多年的闽越王城,到八百多年的朱熹文化,再到后来的传承,所以我们就用心地再继续补充着我们的文化遗产。

 

1999年12月1日晚,武夷山市民自发地放起了庆祝的烟火和炮竹,整个市区充满了喜庆热闹的气氛,成了一座不夜城。

 

 

“如果不成功就去跳大王峰了!”揭秘武夷山双世遗背后的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