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疑人X的献身》恋爱脑版的推理佳作?
日本人气作家东野圭吾以其推理小说而著名,但我却极少阅读其作品。在《嫌疑人X的献身》前,我只欣赏过《解忧杂货店》这部不太“东野”的治愈小说,以至于后来我对其推理作品不太感兴趣。机缘巧合,我从闺蜜那儿借来了这本,她打包票,这本很好看。再加上封面对其包装起来的赞赏——“本格推理小说top10”“直木奖”和“本格推理小说大奖”,让我对这本小说抱有过高的期待。然而可能出于过高的期望,阅读完整部作品,反而会有一丝失望。所以,在读一本作品前,还是不要过度在意是否被各种五花八门的奖项所包裹,更不要因此判定这本书是否值得一读,这样会让刻板印象影响阅读感受。
读完整本书,我第一大感受,原来犯罪的动机仍是“恋爱救赎脑”,不得不感叹,“爱”这一永恒的母题,可以衍生出更多主题。其次,整本小说情节的切换与推进都颇具“岛国风”和“日剧风”,尤其是章节之间的切换与衔接,像极了日剧以及日漫的切换风格,我甚至都脑补出了画面。但这也是其作品最大的亮点,毕竟只有逻辑缜密、描叙详细、情节合理却意外等才足以让人愿意脑补。
毕业于大阪府立大学电气工程系,东野圭吾后成为一家汽车配件厂的一名技术工。这样的教育与工作经历,作者笔下两大厉害角色都是理科型学霸,甚至可以用天才来形容。故事的情节随着石神和汤川二人的推理而推进,我并没有惊讶于其犯罪的手法(或许是推理嫌疑剧看多了),但是我敬佩其逻辑。好的推理小说和推理悬疑剧很多时候并不出彩于其奇思妙想,天马行空,惨绝人寰,毕竟这样容易被人抓出逻辑漏洞,而是在于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整部小说与其说是暗恋救赎,不如说是汤川和石神二人的逻辑博弈。
当众人都在探讨书里面的恋爱关系、女性形象、救赎等,我却只想关注东野圭吾的写作构架,我在思索,能写出《解忧杂货店》的人是如何写出《嫌疑人X的献身》?带有反差萌的作者总是极其有趣。在日本文学界,推理小说被划分为本格派和社会派。本格派的特点是通过严密的推理揭开犯罪动机,而社会派是描述犯罪情节来揭露社会现实以及复杂人性。东野圭吾的大部分作品都设定一个谜团,由刑警与物理学家通过关联证据进行推理。除了这一大特色外,《嫌疑人X的献身》并没有俗套地先呈现一个报案经过或是案发现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倒叙,而是通过顺序来展开,再加入插叙与倒叙。不能说顺序没有悬念或是紧张氛围,反而让读者更能融入整个案件,站在全知视角去见证整个故事的开端-高潮-尾声。曾在大学的课堂上,老师提及许多作家会在自己的小说里刻意塑造个别文绉绉的知识分子,暗地里讥讽这些故意卖弄辞藻的人。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并没有卖弄自己的强大严谨的逻辑思维,好的作品不是迷惑读者,是引发读者的共鸣。读者或许不能与作者和角色感同身受,但可以会意。《嫌疑人X的献身》符合法国叙事学家格雷玛斯提出了“角色模式”,这六类角色分别为:主角和对象, 支使者和承受者, 助手和对头。支使者激发主角的行动,主角的行动指向一定的对象,主角往往遭到对头的阻挠,通过助手的帮助,主角克服困难, 获得对象。显然,文本中的主角由一开始的花冈靖子换成了石神,成为石神的主场。也就是说两件案件成功实现了六种角色的转换,不得不赞叹东野圭吾的逻辑思维。
书名也是耐人寻味。“嫌疑人”并不是“凶手”,而故事锁定的“嫌疑人”一开始就是靖子,但事实上她就是“凶手”。石神在不断增加不在场证明,帮助真正的凶手摆脱嫌疑人的身份。整个故事都在为嫌疑人变成凶手而努力发展,汤川看穿了石神,石神不得已亮出自己最后的王牌,去顶罪,把自己从无关紧要的人变为嫌疑人,再变成了凶手。令人震惊的是,他是真的凶手,通过自我犯罪而移开警察的视野,从而混淆视听。到了故事的结尾,警察才明白,他们调查的并不是靖子的案件,而是石神的案件。两件案件的凶手成为了对方案件的嫌疑人,恍然大悟。其次,嫌疑人不止一个,并不断涌现,不断怀疑,不断排除——靖子、美里、工藤、石神。“嫌疑人”也包含着作者的态度,他舍不得将其定罪为“凶手”,他对笔下的人物充满了怜悯与同情。“X”是数学中的变量,一是呼应了主角石神数学老师的身份;二是“X”就是案件中不断变化的因素,扰乱并推进着故事的发展;三是“X”是嫌疑人的一个代码,没有名字,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像石神、靖子、工藤一样的人,所以“X”是这些人的一个统称。“献身”≠“现身”,当然谐音出来肯定有现身这个意思,但更多是石神的牺牲精神,有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赞扬与讥讽混杂之意。
我想,冲着文本的架构与作者的逻辑思维,这本书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