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筑基功法(完)

修真筑基功法
入门须知
。总之做功之时,无论何种姿式,均应保持头脊正直,勿使五脏受到压迫。另外
注意全身尽量的放松,这
样才利于达到完全入静的境界。
为了配合静功的需要,也可以同时兼炼动功,以做到动静结合,但是应当静功多
而动功少。古人云:“有
动乎中,必有其静。”是说动功对于引导入静,亦有良好的作用。
10、静功的时间安排
静功的时间安排,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但一定要抽也时间作为基本保障,尤
其对于初学而言,更不可
丢松。一般来说,子(半夜11时至1时),午(中午11时至1时),卯(早晨5时至
7时),酉(晚上5时至7
时)四个时辰,称为“四正时”,做修炼功夫最好,而且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便
于自我安排。
每天早晨3点到5点之间,正常睡眠的人都会醒来一次,这个时候起来做静功也比
较好,脑子比较干净,容
易入静。其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有空闲时间随意可做。
若用坐功,至少要做半个钟头,最多不宜超过两个小时(对于一般人而言)。若
用卧功,则睡下之后不拘
时间长短均可,可以在刚睡和临睡之时,运用听息、观光的方法入静;如果睡到
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时
,可以起身在床上做功,坐到又有浓厚睡意发生,身体支持不住,然后再卧下,
一定能够睡个好觉。
只是在吃饱之后尚未消化之时(或吃饭之前腹中甚饿之时),不可马上做静功,
亦不可马上倒下睡觉,应
当使身体稍微活动(或先解决吃饭问题),过半个小时再做功夫。
以上十个方面的内容,用在静功修炼上,自可培养心性,增益功修。即使不是专
门从事修炼,如能依照实
行,亦必有祛病健身、延长寿命之效验。
七、 静功与气功
静功着重在一个“静”字,不必要在“气”上做什么功夫;气功着重在一个“气
”字,未必就能符合“静
”的原则。试看社会上各处所流传的气功,多数功法都要运用意念,不是用意念
引导行气,或者动作、行
气、意念都混在一起。可见气功的法门虽多,总是要用意念,然后加上气的动作
。静功则完全是静,在气
上只是顺其自然。并不用自己的意念去支配动作,如果有意念使之动作,就失去
了“静”的意义。这样对
比而言,静功比气功的起点要高。许多气功把静功作为本派的最高功夫。而在内
丹法之中,静功只是最初
下手的筑基功夫。由此可见,静功和气功在层次上存在差别。
静功和气功之利弊,亦有所不同。气功做得好的,能够去病健身;做得不好,不
但旧病不愈,反会增添新
病。静功做得合法,自然能够治好医药难愈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心也能多少
得点益处;退一步说,即
使没有大的效果,绝对不会又添新的毛病。可见气功有利有弊,而静功则是有利
无弊。
有些气功,虽在也有静坐法。但就其本质而言,静功是“静”的一方面事,气功
是“动”的一方面事,二
者性质不同。气功的静坐法,不合内丹静功之原则。气功静坐,身体外表虽然坐
在那里不动,但是他们的
思想在身中运用,没有休息,虽然说是静坐,实际上仍然属于动的一方面,算不
得真正的静功。
对于各种病症的治疗而言,气功的作用离不开静功,离开了静功,气功的效果很
难保障。比如胃溃疡病和
神经衰弱,如果不用静功。单靠气功很难保证能有切实的效验;假使不用气功,
专做静功也完全能够痊愈
。近些年来冶病效果较好的气功,实际上总是包括有静功的作用在内,于无形中
起到了重要作用,关系甚
大。病愈之后,一般人都认为是气功的效果,不知静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起到了
恢复健康的主导作用,气
功只是辅助作用。因此在治病方面,气功和静功不可分离,练过气功的人士,进
一步深造修炼筑基之静功
法,对于身体的健康长寿和精神境界的提高,都将会登上一个新的阶梯。
八、 静功之行持
以上所谈,基本上襄括了道家修炼静功筑基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是,恐有修习都
对于具体的实行,还有不
明之处,因此作说如下:
主要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用功的时间安排。这一点已在“静功与生活”第10条谈
到,就是每天保持半个小
时以上,坚持下去。一般来说,持之以恒,修炼一百天,就是“百日筑基”之功
。可以完成两*门中所谈
到初步境界,时间可以选择在早晨、晚上、中午、半夜之时,这时一般人都会醒
来一次,因为经过睡眠,
大脑较为干净,如果能够起身静坐,会有较好的效果。
我们所谈的静功两*门,即听息和观光;三大层次,即身静、心静、意三层。如果
一定要说多少时间才能
完成,这一点由于每个人秉赋的不同,一定会有所差异,因此不好硬性规定,即
使筑基百日之说,也不过
是大概需要一百天而已。不过若为学道者方便起见,在百日筑基的阶段之内,专
以静功修习,可以勉强规
定一个时间的次第,以便体验修习的功效。
因为听息和观光两*门,听息经常的做法,观光的时间不可能限定多少时间就能见
光。这个要根据每人的
情况,才会出现。也许最初养静,就能见光。一般来说,能名达到第二层次“心
静”的阶段,就会见光。
因此我们只能从静功的三大层次,勉强划分时间如下:
前半个月,专修第一层次“身静”。听息必须要听,观光顺其自然。
中间一个月,专修第二层次“心静”。听息仍旧坚持,观光有之即观。
后一个半月又十天,专修第三层次“意静”。听息、观光,无心用之即可。
如此分段,在具体个心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比较容易把握。听息之法坚
持要用,观光之事不可追
求,开始是有心而用之,以后均归于无心。对于三大层次,修第一层时不管后二
层,修第二层时不管第三
层。在限定时间之内,只体悟一个层次的效果,这样逐层递进。
另外,做功者应当经常阅读本文,反复理解,以求自悟。即使看不懂也没关系,
先将其大意含藏心中,不
知不觉在做功之中,将会发生不可思议的潜化作用。
若下文有与上文冲突,建议按下文练。
金 丹 妙 诀 · 济 阳 子
收 视 返 听
济阳子曰:“收视者乃将眼光从外收入玄关之中,停息静定,化成甘露,吞下
于丹田,用意送归炁穴之
内。眼光下视炁穴,神现静定,即观自在菩萨。所谓返观内照常心静,性命双修
出苦轮也。
“书云:‘下手先制两眼。’两眼乃藏神之所,须要内观,不可外视。余曰不观
近,不观远,常观无为一
窍,此窍乃玄观窍也。
“道祖云:‘常有欲以观其窍,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者窍中之妙,能观窍妙,
谓之定慧。
“昔黄帝得《彩风书》云:‘饮喙不止身不轻,思虑不止神不清,声色不止心不
宁。心不宁则神不灵,神
不灵则道不成。’其要妙也,不在瞻星礼斗、苦己劳形;贵在湛然方寸,无所营
营。神仙之道,乃可长生
。所谓心空一分,性见一分;心空十分,性见十分。豁然贯通,谓之曰明心见性
。故元神外出,急速回光
,收入于腔子里。虽一刻功夫,自然身心两静,百邪俱散,杲日当空矣。起念神
即出,止念神即回。故禅
家以止念为要,懦教以克已为功,道门以炼己为最也。
“返听者,返听丹田之妙也。人若耳相不觉逐声,急切凝韵,收回入于炁穴,返
听丹田之妙。自然禅机静
默,湛然常寂。日久纯熟,如如不动,自然冲和大定。故曰:‘目虽见色,吾则
回光而内不受纳;耳虽听
声,吾则返韵而内不受音;神虽应物,吾则静定而内不起思;元阳发动见物,吾
则内醒而不迷,速用风火
烹炼。’
“凡无念之间,泄精之位作动,以及男子外肾举、坤人月信行,此是关元动,名
为活于时。见而不迷邪念
,立定志气,收敛微细之元神,入于动炁之中。念兹在兹,息息归根,绵锦若存
,无少间断。守到精血化
而成炁,即将此炁逆归炁穴,定心封固。拨浊气于涌泉,另将元神守炁穴,微微
吹嘘,炁足自然往后旋升
。过三关,上泥丸,进玄窍。玄窍呼吸,*流转。停息静定,化甘露降下丹田炁穴
,归根复命。虽一刻之
功,不觉神炁混合。形神俱妙,身心快乐矣。此修仙之妙法也。
“夫人之神在心,心之机在目,目视十里之遥,心神随去十里之远。目不远物,
从外返内,心神随之在内
。不但在内,而且定矣。心则大定,肾水升上于泥丸,心火降下于丹田,口饮甘
津,周身快乐。故云:时
刻回光返照便易学,心无妄想便是道。
“昔黄帝得神芝图,求指于太乙皇人。曰:‘此乃三一之道也。’人能常守三一
,定成真仙。三者何?精
、气、神也。先天本归一,后天分为三。眼不视而凝神,耳不听而保精,口不言
而养炁。眼、耳、口三关
紧闭,则保精、养气、存神之道得矣。
“所谓外三宝不漏,内三宝不泄。炼三归一,名曰三花聚顶。顶者,即玄关窍也
。此窍乃天地之根、三才
之源、法藏眼、总持门、上天梯、南天路,曰玄牝、曰戊己、曰刀圭、曰真一.
无非金木合并之处,婴姹
相会之乡。
“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也。
“孔圣曰:‘吾道一以贯之。’
“达摩曰:‘得了一,万事毕。’噫!名色多端,不外玄关一窍而已!
“古仙云:‘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要得此窍
,非明师莫识。
“故云:‘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只为金丹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
胎。’人若得此一窍,常
将耳、目、口归于窍内,谓之三花聚顶。再将调息绵绵,是谓四相归戊己。戊土
在丹田,己土寄玄关。能
克己,自然复礼,即凝神入丹田,真炁复归玄关之中。是所谓取坎填离者,此也
。”
凝 神 入 炁
济阳子曰:“人之神,日则散乱无依,夜则梦匀多端。若不凝归入定,则形神岂
能俱妙乎?法在时刻回光
返照,将元神凝归祖窍、玄关之中,静定化成甘露吞下,从中膻送归脐轮炁穴。
此穴即在腰前、脐后,其
中稍下,有一虚无圈于是也,名曰太极。乃吾人受生之韧,所结而成此缕。吾心
止于此,而内观之。即将
向来所凝之神,尽归入此穴之中,似猫捕鼠、如龙养珠,真气自然内运,暖热阳
生。
“夫吾人自剪落脐带之后,此穴中之真炁,不能与玄关相通。水火不济,任督塞
闭,有死之机也。自得诀
归来,凝神存想玄关,久久静定。则呼吸之气,从甘露深入炁穴,息息归根,绵
绵若存。静定之时,则炁
穴元气,往后而升上玄关。停息化甘露,从玄关再下炁穴,子母相会,破镜重圆
。一升一降,水火既济。
渐渐凝住,丹基坚固。
“《圭旨》云:‘涵养本源,救护命宝。’
“玉蟾祖师云:‘早通明师传口诀,只要凝神入炁穴。’
“杏林师曰:‘万物皆有死,元神死复生。以神入炁穴,丹道自然成’也。”
调 息 绵 绵
济阳子曰:前文神凝气聚,灵根充实,丹基巩固。然不调定真息,又恐火冷丹迟
,灵药不生。
“夫调息之法难言,常得冲和大定,真息调矣。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
神须炼不神神。’这个真
息之息与那个不神之神,他两个才是真龙虎、真阴阳、真水火、真夫妇、真胎息
、真玄牝、真橐籥。噫!
玄牝一呼一吸,橐籥一阖一开,互相往来。天然火候,岂在口鼻乱施为乎?然有
兼用之法。故先圣云:‘
调息须随息,知心不用心。巍巍常不动,顷刻产真金。’妙哉?金也!
“编绵者,即十二时中,时时刻刻,不可间断之旨也。
“夫人之真息,如天之日月。天之日月,昼夜轮转,往来无停;人之真息,后升
前降,岂有停乎?而岂可
间断乎?要须上至玄关,下至炁穴,静定炁穴,息息归根,绵绵不绝。锻炼纯熟
,自然常升常降。
“钟离祖云:‘但能息息皆相顾,换尽形骸玉液流。’若夫行之一时,而歇一时
,行之一日,而歇一日,
岂成金丹之道哉?”
“孔子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不思乎?”
心 息 相 依
济阳子曰:“心者,非肉团、日用之心,乃本性、真如之天心也。儒云:‘人欲
净尽,天理流行。’正能
见此天心。《西游记》一书,全凭悟空。悟空本性,见真如,故曰见如来。如理
而去,如理而来。能空凡
心,即能见天心。见天心,即见如来。要见如来,须持时。
“邵夫子云:‘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心经》曰‘阶,此时即天心之时、阳气发生之时,一元复始之时。时至神知
,天心在焉、如来见矣。
丹田暖暖热,万物皆逢春。妙哉!妙哉!
“夫息者,非口鼻有形之息也,乃是炁穴内中之真息。要见此息,须除杂念,致
虚极,守静笃。心空,性
见,口鼻无气。凡息停而真息动。恍惚杳冥,炁穴现出一窍,浑浑沦沦,名曰窍
中窍,即上文时至神知。
人当至静,在于夜间睡醒时,清静之极,药产神知。不知者,是当面错过矣。须
要凝神入炁穴,息息归根
。若忘若存,猛烹极炼。炼精化炁,逆收入炁穴。候阳炁暖热,运行局天。
“心息相依,神照不可须臾离,离则属于枯偏矣。
“古云:‘神行,炁行,神住,炁住。’相依不离,正诚坚志。采取烹炼,呼吸
升降。动静往来,进退均
宜,冲和大定。天然真火候有无穷之妙用矣。
“金丹从始至终,不离此法才能成就。大矣哉!心息之妙旨也。
“若夫行、住、坐、卧,口鼻之息,宜要调。不调,不能见真息。其法在于凝神
入炁穴,心守炁穴,意随
往来。呼接天根玄关,吸接地根炁穴。所谓内交真炁存呼吸,自然造化返童颜。
“陈致虚曰:‘一条大路少人寻,风虎云龙自啸吟。坐定要知行气主,真人之息
自深深。’
“《圭旨》云:‘不是玄门消息深,高山流水少知音。若能寻着来时路,赤子依
然混沌心。’若问来时路
,即是炁穴一窍。凝结成丹,超上玄关,乳哺还虔,而*门是也。
“赤肚子云:‘炁穴之间、昔人名之曰生门、死户,又渭之天地之根。凝神于此
,元炁日充、元神日旺。
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
,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
不疲、四体康健、颜色如桃,去仙不远矣。
道家筑基功:吐纳法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
浊气,纳人人体所需之情炁,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炁,达到修真养性、延年
益寿之目的。 中华道家修炼,重视“炁”对人体的作用。认为“炁聚则生,炁亡
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炁以生之。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服药虽
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炁而尽其理者,亦得
数百岁。”中华道家吐纳,就是一种行炁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自可终身
受益。 中华道家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炁。胎儿
之杰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道太和之炁。那时并无口鼻呼
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熟,裂脑而出,
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下断于尾闻,变成常人呼吸。常人
呼吸随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气粗而浮
,呼长而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系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燕,谓之
先天元炁,“动而愈出”(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
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盖人生夏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
煮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中华道家修炼,就是要
返本还源,回到婴儿先天状态,以增益寿算。吐纳之法,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
元炁,痛足则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常明
灯,须用添油法”是也。功法篇 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湖边、田野
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可以选择在于、午、卯、酉四正时,且此时一般
工作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炼功之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
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 行,可缓步许行,神态自
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
,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 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在肚脐,或掐诀最好。
亦可乎坐凳上,手抚两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
置于脐上.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脐,两脚一伸
一屈,与手相反。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 以上四种姿势,可以自
由选择。但求其自然安适,以利入静。 炼功时要求舌项上聘,即舌反卷以舌尖底
面顶住。因人之上限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九,最易漏神漏炁。故
炼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 两耳须屏却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筋俱寂之
境,仍旧按照前面静功所讲的方法,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
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系。”此即“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
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心养炁。
炼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所以微闲者,睁开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沉入
睡,皆于养秃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辩请为度。
这时可用前面静功“观光“炼就的“性光”,目光返照。即眼光观鼻,鼻下观心
,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炁是也。 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念想不除,无
法驭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
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B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
时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台之,久久纯熟。
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
”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
,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 入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用
意咽人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补克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
。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回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
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聘,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
于丹田c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
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窝正中,
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
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说:“天地之间岂有
囊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初学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
就是由于行气不当,把囊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气之时,不可强迫压气,也不
可强制憋气。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注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间长
了,侵侵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纳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
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捅
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通,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炁,心性渐渐伏下,与肾炁交合。
<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炼炁
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泪旧有
声,亦可帮助人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盖津可化炁,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
炁”,肺主炁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桔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
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沮喻为“长生酒”,曰:
“自饮长生酒,追逐谁得知?” 行炁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秃息自回
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囊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
。吐惟纫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
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
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
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
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意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炁
中,秃包神外,混诧交合,氰级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
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系如根根银丝,透入
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入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
中,是为胎息。<老子>说:“专炁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
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各人秉赋有早有晚。
要在慎终如始,勿储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
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饥
渴,可就地静心吐纳服炁,则无饥渴之感,所谓“炁满不思食”。种种效验,日
久自知,不必详述。 2.炼习吐纳,最好结合大极拳之类的动功。“有动手中,
必有其静。”动静相兼,互相增益。炼武术者,亦可以此作为内功,只知蛮用拙
力,不知以意领炁,以炁领形,终究范于下乘,且于养生无益。 3.<老子>说: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此法贵在
坚持,行立坐卧之间,随时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时。常人多在大病之后,方
去寻求气功疗法,一旦病有好转,却又置之不理,学者切忌此种弊端。 4.平日
注意保持元和,话宜少说,言多伤炁。(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虚其心,实其腹。”所谓“大巧若拙,大辨若油。”内含侈炼之旨也。更要注重
修德,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试看哪位修养高深之人没有德行。 5.荤腥香
辣之物,不利养炁,应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应注意。盖荤腥之物,性属沉浊,
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组而难伏;香辣之品,性主轻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
。故均应避之。应持清淡饭食,以养真厢。食可则止,不宜过饥过饱,过饥伤炁
,过饱伤神。此饮食之道,修真炼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当风吐纳,炼到好处
,全身发热,毛孔开张,更不可见风。若盘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骤然下地
,最伤筋骨。先把两腿伸开,手抚两膝,养静片刻,待觉身轻,方可下地。 7.炼
炁当禁烟洒,烟为火之象,火能烁金(肺),故抽烟多者肺先损,肺损则无以生秃
。酒者,入于心经则多说话,人于肺经大声叫喊,人于肾经情欲不节,入于脾经
不愿吃饭,人于肝经大动肝火……种种危害,皆令人性乱而炁耗,故宜戒之。 8
,即此一法,已为养生不二法门。但这在中华道家修炼之中,只为筑基功法。学
者得其真超,欲求上层接命之术者,再访高师深造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