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纪录片20《郡国并行》
历史的车轮飞速旋转,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战胜项羽,在六位诸侯王的拥戴下,刘邦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 刘邦雕像
在进行新王朝统治的顶层设计时,汉朝君臣选择了基本沿袭秦朝法令制度的做法,史称汉承秦制。然而,有一种制度却没有照搬承袭,他就是秦朝全面实行的郡县制,与秦朝不同,汉初统治着采取了郡县与分封并行的体制(郡国并行),但是这一体制却给汉初政权的稳定埋下了隐患。专制皇权与诸侯王之间的权力博弈撕裂了盟友或血缘关系的纽带以及弥漫着腥风血雨。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高规格的凭证——丹书铁券,用铁制造而成,上面的字铸成红色,铁券上刻着誓言,在汉朝初,铁券上信誓旦旦地刻着“使黄河如带,泰山如砺,汉有宗庙,尔无绝世”,表明汉王朝将永远承认诸侯国,诸侯王及其子孙也将永远效忠汉朝廷。
公元前202年,刚成为皇帝不久的刘邦为了巩固统治笼络功臣,就以丹书铁券的形式与七位异姓诸侯王盟誓,表明只要汉王朝的江山在,就会让诸侯国永不绝嗣,丹书铁券一分为二,由皇帝和受封者各执一半,代表着皇帝给诸侯国的至高承诺。这七个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由于他们均非皇室刘氏,历史上称作异姓诸侯王。
河南省灵宝市 函谷关
函谷关是秦汉时期最为著名的一个关口,在刘邦统一天下后,这里成为了刘邦与诸侯王统治势力的分界线,刘邦虽然身为皇帝,但其直接统辖区只有函谷关以西,以首都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十五郡,采用全面郡县制,中央统治通过郡县直达地方乡里,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关东地区全部分配给七个异姓诸侯王,诸侯国虽然接受汉王朝的统一管理,但拥有很大的行政权、司法、军事权,是一个高度自治的独立王国,其势力足以和中央朝廷相抗衡。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所长 卜宪群
卜:汉初时候面临的政治制度的选择,要么是单一的郡县制,要么是郡国并行制,但是刘邦最后是选择了郡国并行制,这里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是我个人认为客观的原因更大一点,就是他没有办法,他必须只能够采取这样一种制度,才能够维持一个表面上的大一统这样的局面,才能够获得他这个皇帝的称号,得到更多的人拥护。
秦汉之际,各大军事集团并立,逐鹿中原,刘邦出身卑微,势单力薄,要想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七个异姓诸侯王在当时均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刘邦必须争取的盟友和辅佐,裂土分封不仅是刘邦争取他们的手段,也是他们拥戴刘邦、对抗项羽的前提。
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与项羽决战,约韩信、彭越合击项羽,因刘邦没有分封他们为王,两人都按兵不动,导致刘邦打败,刘邦审时度势,封他们为王,两人才率军前来,共同打败项羽,因此分封异姓诸侯王对刘邦而言,实为无奈之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教授 张小锋
张:那么刘邦后来又在楚汉战争当中战胜了项羽,在这个战争的过程当中他为了团结能够团结的力量,争取很快的战胜项羽,所以说他也无奈地不同时机地采取了分封的办法,来巩固自己,来壮大自己。
然而,由于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势力太大,很快成为汉王朝的巨大威胁,刘邦登基仅五个月便发生了燕王臧荼谋反事件,刘邦亲率大军平叛,臧荼的实力在七位诸侯王中并不突出,因此刘邦仅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平定叛乱。臧荼实力刚刚被削平,又有人告楚王韩信谋反,这令刘邦刚刚放松的神经又绷紧了,韩信为汉初三杰之一,是楚汉战争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为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韩信造反,刚刚建立的汉王朝将面临致命的危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教授 张小锋
张:有人告韩信造反的时候,首先呢对刘邦来讲感觉到很恐慌,但是刘邦呢心态是什么呢,他是宁信其有,勿信其无,因为他对韩信的猜忌或者忌惮是由来已久,不是一日的,所以说当有人告韩信造反的时候他就一定会去翦除他。
河南省淮阳县 平信桥
这里是河南省淮阳县城区的一座普通的桥,名叫平信桥,虽然历经多次重修,但两千多年来,它的名字从未更改过,之所以叫平信桥,是因为传说这里是刘邦逮捕韩信的地方,当时刘邦最终采纳陈平的计谋,假托巡游云梦泽,在韩信来此拜谒时令武士将其抓捕,刘邦不忍心将韩信处死,将其贬为淮阴侯,置于京师自己眼皮底下严加控制。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所长 卜宪群
卜:刘邦对韩信一直是不是很信任的,从他一再迁徙改封韩信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当然韩信是否真正的谋反,现在大家就是史家的看法也不一致,但是刘邦是一定要把韩信消灭,这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当然当年一同打江山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也是刘邦心里面非常清楚的。
陕西省西安市 秦始皇兵马俑
在古代中国,分封制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而全面的郡县制却只在秦朝实行了十几年时间,全面的郡县制虽然能使中央高度集权,但看似无比强大的秦帝国仅仅十五年就迅速灭亡,汉初君臣不能不对秦朝实施的全面郡县制产生怀疑。他们试图在郡县制与分封制中找到平衡,使大汉王朝长治长久,韩信被废为淮阴侯后,除掉了刘邦的一大块心病,但接下来他该如何处理韩信统领的楚地呢?韩信被抓之后,刘邦在一位大臣的建议下将楚地和关中其它一些地方分封给皇室子弟,把自家人安插在异姓诸侯国之间与异姓诸侯王抗衡。这年正月,刘邦封堂兄刘贾为荆王,王五十三县,弟弟刘交为楚王,王三十六县,哥哥刘喜为代王,王五十三县,庶子刘肥为齐王,王七十三县,同姓诸侯与异姓形成犬牙交错之势,力量大致相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教授 张小锋
张:这样的话可能还是有一个历史的这个惯性在里面,第一,分封这种体制是一直在执行,另外他是在翦除了异姓诸侯王之后,他认为异姓诸侯王之所以会背叛他,是因为他们不姓刘,跟自己不是同心同德的,所以说他认为刘姓子弟比较可靠,同时呢可能他的意识当中他还认为一旦大汉有难的话,还是分封那些诸侯王维护大汉,可能这个还是很关键的,所以就诞生了同姓诸侯王。
风暴从北方席卷而来,又一场战争即将爆发。匈奴冒顿单于趁中国内乱迅速控制了塞北蒙古高原,并向南侵犯中原,公元前201年,匈奴攻打诸侯国代国都城马邑,面对匈奴人的强劲攻势,韩王信投降匈奴。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三十二万军北伐韩王信及匈奴,然而,由于轻率冒进,在平城白登山竟被匈奴四十万精兵团团包围,险遭丧命,七日后才侥幸脱险。(白登之围)
河北省邯郸市 赵王城遗址公园
曾经是赵国的都城赵王城,公元前199年十二月刘邦回师长安,路过这里,赵王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娶了刘邦和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对于这次刘邦的驾临,张敖甚是恭敬。
中国古都学会 副会长 申有顺
申:刘邦这个人呢,非常的傲气,架子非常大,所以处处摆架子,鄙视,在这个情况下,这个赵国下面一些大臣和相看不起他,当时赵相叫做贯高,还有个大臣叫赵午,就看不惯刘邦的作为,他怎么这么傲气怎么的,咱们为他打天下,出生卖死,最后他当皇帝以后就这么来看咱,不如咱们把他杀了。
贯高等人决定在刘邦上厕所时刺杀他,由于刘邦突然决定离开躲过了一劫,此年,刘邦将赵王张敖贬为宣平侯,改封自己的儿子代王刘如意为赵王。赵国依然没有平静,公元前197年九月,赵相国陈豨(xi一声)发兵反叛,自立为代王,刘邦率兵征伐,离京前令韩信、彭越跟随自己出征,不料韩信、彭越像当年刘邦与项羽决战时一样再一次称病不从,这件事令刘邦耿耿于怀,此时,有人告发淮阴侯韩信与陈豨勾结,要乘刘邦不在长安之际里应外合袭击留守的吕后和太子刘盈,在刘邦率兵平叛时长安宫中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这一幕的主导者是刘邦的皇后吕雉,她与相国萧何合谋谎称刘邦已杀陈豨,骗韩信入宫道贺,将其抓获,萧何并以为吕后会先关押韩信,等刘邦回朝后再做处理,没想到吕后露出狠辣的一面,不仅立即在长乐宫钟室将韩信斩首,而且夷灭韩信三族,顿时朝野上下阴风惨惨,韩信,这位刘邦昔日的盟友最终成为刘邦心目当中最大的威胁人物,在政治的需要下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当年赐给韩信的丹书铁券也已形同废纸。
江苏省淮安市 韩侯祠
韩信在被刘邦抓捕时就曾仰天长叹,“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这位一代枭雄以这种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但与他有关的故事却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终止,在他的家乡淮安,至今仍能随处见闻到许多与其有关的纪念性的建筑和传说,他的一生业绩至今仍被无数人所传颂,而与韩信同时称病的彭越也未能幸免,最终也以谋反罪被砍头示众,身体剁成肉酱,分给诸侯王。
韩信、彭越一个个被杀,淮南王英布心惊胆战,当他接到彭越的肉酱时,担心自己也落得这样的下场,促使他最终选择反叛,英布认为汉将中只有韩信、彭越是他的对手,但这两个人都被刘邦杀了,而刘邦年老患病不可能亲自出征,所以英布有恃无恐,很快攻陷荆国。汉王朝又一次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危机关头刘邦不得不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远征,公元前195年冬十月,刘邦在蕲县西大败英布,英布逃至番阳,被当地人所杀,然而刘邦也付出巨大的代价,他被流矢击中,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从公元前202年起,一直到公元前195年,长达七八年的时间刘邦的主要精力就用在了铲除异姓诸侯王上,他分封的几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彭越、英布被杀掉,张敖被废为列侯,韩王信逃到了匈奴,这些人曾是他的盟友,但是为了王朝的利益刘邦抛弃了情义,就连后来被封为燕王的卢绾,他本是刘邦最亲密的发小,但也因疑要造反受到大军征伐,被迫逃亡匈奴,异姓诸侯王中仅留下一个势力最小的长沙王吴芮,于此同时,刘邦企图用血缘关系来维系王朝,陆续分封齐王刘肥、吴王刘濞、代王刘恒等刘姓子弟为王,相比于异姓诸侯王而言,刘姓诸侯王所占的地盘更为广阔。
这是沛县流行多年经久不衰的戏曲《大风歌》,歌词的作者正是曾在沛县丰邑中阳里生活过的刘邦,刘邦打败英布回师途中路过家乡沛县,隐约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决定留宿几日,设宴款待父老乡亲。
江苏省沛县 歌风台
时光仿佛倒流,家乡的风景并未改变,而自己已经苍老,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切,回想起十几年峥嵘岁月,刘邦感慨万千,不禁慷慨悲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罢,已是老泪纵横。刘邦临死前,他与大臣杀白马,歃血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如此,刘邦似乎可以放心了,他所建立的汉王朝可以稳定的发展下去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教授 张小锋
张:行白马盟誓,非同姓而王者就是天下共击之,他定了这种誓约,希望就是刘姓政权能够永远地延续下去。
公元前195年五月,刘邦和吕后的儿子,十七岁的刘盈成为新皇帝,即汉惠帝,吕后被尊为皇太后,惠帝为人善良柔弱,与性格强悍的母亲吕后相处自然居于下风,因此在位七年期间,朝政实际上掌握在性格强悍的吕后手中。
1999年,考古人员在山东章丘洛庄发现了第一代吕王吕台的葬墓,陪葬坑里不仅出土了吕大官印、吕内史印和吕大官丞三种吕国的官署印章,而且出土了大量刻有齐字样的铜器和漆器,经考古研究,这些物品应是齐国制作的,是刘姓齐王为讨好吕后而主动进贡的。
山东省考古学会 副会长 崔大庸
崔:在吕后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87年,那么曾经分封了六个诸侯王,其中就有吕国,吕国是吕后的侄子,那么她把他直接封到了这个,把齐国原来的济南郡割出来作为吕国的地盘,那么把济南就作为吕国的国都,也可能由于当时吕后的这个威望和她的势力比较大,所以大家巴结吕氏集团比较多,所以说呢给了她很多东西。
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汉皇后之玺玉印
在距洛庄八百公里以外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中国现存的唯一一枚汉代玉玺,而它的主人正是吕后,当时吕后就是用这枚印章分封了众多的吕姓诸侯王,因为当时汉王朝的最高统治权被牢牢地掌握在吕后手中,开太后临朝听政之先河,汉惠帝死时,吕后已专政五年,她立年仅数岁的刘恭为少帝,自己临朝称制,大封吕氏族人为王。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所长 卜宪群
卜:吕后她亲自听政以后比较明显的倾向于照顾她这个吕氏家族的利益,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很多不满,这个在她活着的时候还能被压制,那么等她一旦死后,这样一些吕氏和这些大臣的矛盾就会激化。
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病死,历史再一次出现转折,临死前吕后令吕禄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告诫二人,当年高帝平定天下与大臣们约定,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如今吕氏为王,大臣们内心肯定不服,一旦我死,皇帝年少,大臣们恐怕要发动兵变,你们一定要率领军队保卫皇宫,而不要送丧,为别人所制。
陕西省咸阳市 吕雉墓
直到咽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吕后仍然惦记着保住吕家的地位,然而她刚刚死去,齐王刘襄即联合刘姓诸侯王起兵反吕,长安一片紧张气氛,太尉周勃(被汉文帝所杀,儿子周亚夫被汉景帝所杀),丞相陈平,与朱虚侯刘章设下计策,夺取南北军,诛灭吕氏,废掉吕后所立的另一位少帝刘弘,迎立刘邦中子代王刘恒,是为汉文帝。
江苏省徐州市 狮子山楚王陵
这是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随葬坑出土的数千件彩绘兵马俑,曾担任徐州汉兵马俑文物馆馆长的王恺参与了楚王墓的整个发掘过程,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一有时间都会来此看看,因为这里凝聚了他太多的情感。
1984年,一个施工队不经意间发现了这个随葬坑,坑内出土了数千件彩绘兵马俑,套用手中所持多为象征性的兵器,是汉初分封的楚国军队的模型,当时诸侯王的权势可见一斑。陪葬坑发现以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墓穴在哪里?这其实也是王恺心中的疑问,经过多方挖掘,一时间都没有找到,机会总是留给最努力的人,王恺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了然于心,最终三百米的距离王恺走了十年的时间。
江苏省徐州市 狮子山楚王陵
这座汉代诸侯王墓穴的面纱终于被揭开了,就在距离葬坑300米的地方王恺发现了墓穴,该陵墓藏于狮子山,海拔54.3米的主峰腹中,气势恢宏,南北总长117米,凿石量5100余立方,墓室面积850余平方米,狮子王楚王墓的发现再现了汉初同姓诸侯王的强大势力。
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起兵反叛,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叛乱,这两件谋反事件虽然都没有造成大的混乱,但靠血缘关系结成的分封制显现出巨大的弊端,新的危机正在扩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教授 张小锋
张:吕后问题解决掉之后呢,又出现新的问题,那就是同姓诸侯王实力做大,中央无法去控制它,所以地方就是诸侯王势力的发展和中央王权之间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最后一旦激化就会非常麻烦,所以说此后的政权就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同姓诸侯王,这使在吕后之后的统治者就是说文帝首先面临的问题。
湖南省长沙市 贾谊故居
贾谊,曾担任长沙王太傅,他是汉文帝时的卓越人物,他虽然很年轻,但才高八斗,尤其对国家大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向汉文帝上呈著名的治安策,阐述国家长治久安之策,尤其对当时分封制给汉王朝带来的巨大隐患做出分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教授 张小锋
张:当时贾谊分析,当时的同行诸侯王的情况,他是这样分析的,他说现在的汉朝就象得了一个手足重症病的病人一样,他的小腿粗得跟腰一样粗,他的脚趾粗得跟小腿一样粗,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治疗,那即就是扁鹊在世,也很难医治了,所以他的意识就是现在赶快对这个同行诸侯王要进行医治他的势力,削弱他的封地,所以提出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
对贾谊的建议,汉文帝深以为然,,但认为时机还没有成熟,并没有马上采纳,汉文帝坚持将清静无为的政策放在首位,尽量不引发事端,不扰民,使国家在经过长期战乱纷扰后能恢复生机,渐渐兴盛。公元前168年,贾谊年仅三十三岁即去世,称得上汉王朝的一大损失,不过又一位青年才俊正脱颖而出,他就是太子家令,人称智囊的晁错(诛晁错,清君侧)。公元前165年,晁错上书,建议削藩,也就是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当年齐王刘则死,无子,文帝借此机会,于次年重封齐国、淮南国时,将其一分为六,淮南一分为三,履践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策,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景帝。
景帝继位后,晁错得到进一步重用,提出许多改革措施,公元前154年,晁错再次建议削藩,上书洋洋三十篇,其主要矛头直指吴王刘濞。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所长 卜宪群
卜:晁错认为这个诸侯王你削他他要反,你不削他他也要反,所以他就极力劝景帝要削藩,加强巩固军权,那么景帝是在,景帝实际上也没有完全听取他的意见,只是采取了很小的一部分措施,但是呢激起了诸侯王的强烈反弹。
浙江省象山海盐晒制技艺 传承人 史奇刚
史:我们象山产盐历史那个悠久啊,从那个汉朝已经开始生产盐了,将近两千多年历史。
史奇刚是象山传统制盐方法传承人,两千多年前,吴王刘濞就管理着今天象山地区,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在诸侯王中实力最强,吴国东面临海,煮盐牟利,境内有铜山,刘濞派人铸铜钱,号称吴钱遍布天下,此时其他诸侯国也纷纷扩大自己的势力,景帝顾虑重重,深怕一招不慎,招致不可收拾的后果,刘濞知道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于是,悄悄联络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准备起兵反叛。
扬州博物馆 刘濞雕像
当时朝廷削夺吴国封地的诏书一到,刘濞率先在广陵起兵,打出诛晁错的口号,诸侯纷纷响应,史称七国之乱。一时间战争的烽烟弥漫了全国,尽管汉景帝已有所准备,然而七个诸侯国同时反叛,这显然远出乎他的预料,他赶紧派太尉周亚夫等将领分兵三路阻击叛军,但景帝毕竟年轻,执政时间不长,他整日坐立不安,他在想削藩之举是否太草率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教授 张小锋
张:应该将吴楚七国之乱是西汉立国以来最大的战乱,而对景帝来讲他是作为一个新继位的其实没多长时间的一个君主,所以面临这种情况他应该是惊慌失措,所以他能想到的就是尽快消弥这场战争,而当时吴王刘濞恰好当时的口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所以他就想如果把晁错牺牲掉能不能消灭这场战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最好的,于是呢他就接受了袁盎的建议,准备斩杀晁错。
景帝惊恐之余接受了袁盎的建议,在晁错上朝时将其逮捕,并立即行刑,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被处以腰斩之刑,然而晁错之死并不能阻挡刘濞的反叛步伐,当朝廷使者令刘濞拜受皇帝诏书时,刘濞已自称东帝,至此,景帝放弃幻想,一心平叛。
吴楚军首先遇到景帝的弟弟梁王的坚决抵抗,攻城不下,太尉周亚夫趁机断其粮道,叛军转而进攻屯兵昌邑的周亚夫军,周亚夫坚定不出,待叛军断粮,人心涣散,大败齐军,刘濞弃军逃走,仅有数千将士随从,楚王自杀,刘濞逃往东越,东越王杀了他,将他的头送往长安,七国之乱仅三月就被平定。
公元前145年,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得治国,将其任用王国官吏的权利收归中央,降低官员级别,改丞相为相,减省吏员,以和中央官区别,诸侯王权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显著增强。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所长 卜宪群
卜: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那么汉景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一个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像吴楚这些过去的诸侯王的地方他又把它拆分为很多小的侯国,削弱它的力量,那么第二个方面,就是改革它的官秩,就是诸侯王的这些官过去是诸侯王自己的设立的,现在改为天子,就是皇帝来给他设官。
公元前142年,年仅十五岁的太子刘彻正在提前举行成人礼,因为此时的景帝已经病入膏肓,一年之后景帝驾崩,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经过文景之治后汉王朝已步入鼎盛时期,中央与诸侯王的势力对比,已发生全面逆转,强势的汉武帝将对诸侯王问题做彻底的解决。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所谓推恩就是诸侯王可以将皇帝的恩泽推广到自己的子孙,就是把皇帝分封给他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孙为列侯,推恩令一下,诸侯王的封地化整为零,变大为小,其势力进一步削弱了。汉武帝决心做最后的整顿,特意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官僚与诸王交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教授 张小锋
张:左官律就是朝廷规定凡是在诸侯王任官的官吏为左官,汉代是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从名号上讲凡是你在诸侯王任官的你从名号上讲你是低人一等,同时规定凡是在诸侯王任官的官吏朝廷不再录用。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所长 卜宪群
卜:附益法就禁止朝中的大臣和诸侯王之间结成朋党,朝中的大臣不允许和这些诸侯王或者这些官吏相互来往,这就是附益法,左官律和附益法实际上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得参与国政,已与一般富豪无异,分封制终于名存实亡,扰攘百余年的诸侯王问题至此得以基本解决,郡国并行也告结束。
在残酷的斗争中,在新的历史阶段,当盟友、血缘都无法成为维系汉王朝的稳定力量时郡县制的优势凸显脱颖而出,经过长期的较量,最终分封制淡出了历史舞台,从此终两汉四百余年诸侯王问题再没有成为困扰中央王朝的心腹之患,而在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分封制尽管还一直存在,但无足轻重,郡县制也已毋庸置疑的成为主流。它,在全面范围内普遍推行和不断改善,为建立上下相维、轻重相权的行政体制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与分封制不同,作为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支柱,郡县制对维护国家统一、保障社会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