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读整理·中世纪战争艺术史卷一】第四章·579年至1204年的拜占庭军队

2023-09-25 21:29 作者:利其斯_lykisye  | 我要投稿

版本信息:

书名: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一卷

作者:(英)查尔斯·威廉·欧曼

译者:王子午

出版信息:北京:台海出版社,2018年一月


章节标题:

主要内容:579年至1204年的拜占庭军队

第一节:拜占庭军队的发展演化

与早期的西欧蛮族不同,拜占庭人一直以来将从事战争视为一种知识技能与艺术并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将领们在进行武艺训练之外还要学习经验知识,阅读军事著作,他们因此总能在面对不同敌人时选择最适宜的战术;在训练士兵时也更注重纪律、战术的执行而非个人的蛮勇。

在查士丁尼死后,拜占庭军队于6世纪后半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重组,这一改革在莫里斯皇帝手下便基本完成,至希拉克略时代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次改革的内容被记载于莫里斯《战略》一书中,欧曼推测该书完成于579年

此时的拜占庭军队已经采取了全新的组织形式,莫里斯将战斗群视为大规模军队的基层单位,但更多地将其称为营(Tagma)。一个营的人数大约在300—400人,由一名“伯爵”(Comes)护民官(Tribunus)指挥(此处高级头衔的“贬值”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虽然这个现象在政治史上并不新鲜),在战争爆发时,各营会组织成旅(Moirai)进行战斗。

此外,莫里斯对军队效忠对象进行了改革。他使得罗马军队重新效忠于皇帝而非指挥官,百夫长以上的军官也改由宫廷任命。由于此时帝国军队内部的蛮族已经大大减少,莫里斯的改革得以迅速而彻底地成功。在帝国军队中,只剩下一部分蛮族精锐以雇佣兵的形式为皇帝作战,他们以精选军(Optimati)家臣(Buccellarri)等名称出现。

莫里斯时代的帝国军队混用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拉丁语仍然是此时帝国的官方语言,但其地位已经下降,一部分日耳曼词汇被莫里斯引用,而希腊语术语则在《战略》一书中广泛出现,这些希腊词汇一些转译自拉丁语,一些源自古代典籍中的马其顿军事用语,另一些则是当时发明的。到后世利奥写作《战术》时,所有名词便完成了向希腊语的转变。

为增加兵员,莫里斯皇帝打破了四世纪以来“纳税者”和“服役者”的界限(即纳税者不服役,服役者不纳税),他建议所有罗马自由人练习使用弓箭,开始在原本不提供兵员的行省征召部队,各行省的居民开始用自己的力量保卫自己

在莫里斯皇帝去世后的希拉克略时代,帝国陷入了与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血腥战争中。在战火之中,一套新式军事组织开始推行。由于各行省的疆界被彻底摧毁,各地的民事政府完全失去作用,只能长期地实行军事管辖,管理行省的职责降临到了将军们头上。基于这一已经形成的事实,以君士坦丁二世为代表的皇帝对未被敌人征服的地区进行了重新划分,依照当时的军队组织结构域将原本的民事行政区划分为军区(Themes),拜占庭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军区制开始形成了。七世纪中叶开始实行的新行省制度将这些军区划分永久化,军区的军事与民政合一将军兼任当地行政机构的总督,新的地理区划和军队得到了相应的军区命名。新设立的军区大多集中在亚洲地区,帝国欧洲部分只有寥寥几个军区而已。

650年和950年的军区划分

至利奥写作《战术》时,各军区会下属八千到一万二千人左右的兵力,不过军区总督能够动员离开防区的部队则大概只有此数的一半。军区下属的小规模部队被分为团和师(meros)派驻各地,各防区的配制经常会调整而重组为新的单位。在“智者”利奥和君士坦丁七世写作《帝国行政论》的年代,帝国边境地区出现了比军区更小的单位,这些单位是完全的军事地区,被称为“关隘”(Clissura),它通常包含一条重要的山地隘路、一座要塞和相应守军。

第二节:拜占庭军队的装备和组织

莫里斯在578年的《战略》一书中所记载下来的武器和组织体系,在900年左右利奥著成的《战术》中几乎原封不动地被保留了下来,拜占庭军事体系的持久性由此可见一斑。《战术》一书中最有价值的章节当属有关军制、征兵、后勤运输以及与蛮族交涉的部分,这是利奥这位不习刀兵的皇帝最重视的内容,而价值最小者自然是介绍具体战略、战术的章节。从书中也可以窥见当时帝国的战略心态,当时的帝国以防守为第一要务,高层所考虑的仅仅是破坏对方的进攻能力而非征服他国。

在利奥时代,东罗马军队依然高度依赖重骑兵。这些重骑兵都会佩戴一个带有小型羽饰的钢制头盔长锁甲则从颈部一直覆盖到大腿,搭配有钢制护臂马靴。军官和前排骑兵的马匹拥有钢制护额和胸甲,马匹均配有牢固的马鞍铁质马镫。重骑兵的武器包括一柄阔剑、一把匕首、一张骑射弓和相应箭囊、一杆带小旗的长枪。小旗、羽饰和斗篷都有着特定颜色以表明所属。拜占庭骑兵在社会中拥有较高地位,骑兵必须来自有一定田产的家庭。

拜占庭重骑兵,见原书187页。

拜占庭军队中的一部分士兵征召自拥有田产的军事移民,但大部分人还是从自由农民中募集的。而他们的中高级军官则大多来自拜占庭高级贵族家族。来自上流人群的军官和士兵在出征时会带上数量可观的仆役,士兵也会自行雇佣仆人。利奥十分认可这项传统,因为随营人员可以充分保证军人的战斗力。

拜占庭的步兵则被分为轻步兵重步兵两种,前者与查士丁尼时代近似,几乎都是弓箭手,一名典型的弓箭手身着齐膝长袍,箭囊中有40支箭,带有小型圆盾一柄战斧;被称为“重盾兵”(Scutatus)的重装步兵带有一顶羽饰尖顶头盔一件身甲,有时还配有甲袖胫甲,重步兵拥有一面大型圆盾一杆长枪一柄长剑以及单面开刃的战斧,每个的盾牌和羽饰都会采用相同颜色

和骑兵一样,拜占庭步兵背后也会跟随着相当规模的行李纵队和随营人员。每十六名步兵拥有一辆用来携带口粮和箭矢的车仗另一辆车仗则用来运载工程、生活和宿营用品,这些载物都需要非战斗人员看管。除去这两辆货车以外,这一组士兵还会拥有一匹驮马。在拜占庭军队的前卫中,会伴随有一队被称为“测绘组”的工程师,他们在夜幕降临时会用木桩和绳索圈定军队驻扎的地点。士兵们会遵循他们的指引,用车仗携带的铁镐等工具开掘壕沟建造营地车仗则会被布置在壕沟之后充当第二道防线,此外在营地较远之处还会有一道警戒线以警告敌袭。除工程师和行李队列之外,拜占庭军队还拥有一支医疗纵队,包括医师、外科医生和救护员。

战术上,骑兵占据了主要地位,步兵只进行辅助作战或在骑兵不利的地形作战。一般来说,面对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的劫掠,当地军区司令会派步兵占据险要地形,而派遣骑兵去单独追击入侵者。而面对斯拉夫人和阿拉伯人的大规模入侵是,骑兵和步兵则会协同作战,步兵往往以16排或8排的纵深作战,重步兵位于中央轻步兵依赖其保护置于两侧,骑兵则置于更外侧进行保护。拜占庭军队一般不会以仅仅一排战线作战,他们往往排成两条战线,第一线称为“战斗线”,第二线称为“预备线”。帝国骑兵的战术则更为复杂,他们在战场上一般会分成以下四部分:第一线为战斗线,第二线为支援线,第二线后方部署有一支小规模预备队,两翼外侧则会部署一些小型支队。他们在作战时会排成8到10排纵深

《战术》插图的拜占庭骑兵图例,见原书196页。

第三节 拜占庭军队的战略和战术

由于成书时期局势和拜占庭长期整体战略心态的影响,我们从兵书中读到的拜占庭军事战略总是很被动,几乎全是守势而少有攻势,少数攻势的目的也局限于夺回自己的领土而非占领邻国土地。在文化上,拜占庭军人虽然也十分自豪,但他们不像西欧一样崇尚骑士精神,他们并不排斥计谋和欺骗的运用乃至以此为豪。帝国将军们不认可带来无谓牺牲的好战狂热,认为在不进行大规模会战的情况下取得战役胜利才是最完满的结局。

新罗马将军们自豪他们能够面对不同的敌人选择适宜的战术来应对敌军。在面对法兰克人时,利奥强调要采取迂回的战术利用对手在纪律和训练上的弱点进行突袭和袭扰,要积极地分化对手,应尽量避免与法兰克骑士决战。而利奥建议将军们抵抗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办法则完全不同,他认为在与突厥人交战时要尽快与对方白刃接战,要带有足够的弓箭手以对抗马弓手,同时应当注意利用地形和预备队保护自己的两翼,且骑步兵之间绝不可脱节

关于撒拉逊人的章节是利奥花费最多篇幅的部分。在10世纪,撒拉逊人以其庞大的数量极为出众的战略机动性成为拜占庭帝国的大敌,他们会突然突破托罗斯山脉的防御在小亚细亚的腹地烧杀掳掠。当敌人入侵时,当地的拜占庭将军应当先派遣哨兵监视隘路,所属部队则需要立刻向中央集结,一只小规模部队则要小心地尾随敌军大部以确定行踪,将军则要尽可能地小心打击敌军。等到来自其它军区的援军抵达时,拜占庭将军就要在兵力充足的情况下发起决战,击溃对手。利奥认为撒拉逊人缺乏纪律只有骑兵有足够战斗力,因此只要用多条战线连续冲击就可以击败他们。如果敌方队伍过于庞大,拜占庭军队可以在托罗斯山口堵截追击他们,以此击败因满载而归而混乱的敌人。

到十世纪末,随着阿拔斯王朝的崩溃,拜占庭人已经在与阿拉伯人的战斗中彻底扭转了局势,在心理上也建立起更高的信心,他们的领土不断向东方扩张,但来自东方的新敌人即将给予罗马人致命一击。

第四节 拜占庭军队的衰落(1071年至1204年)

巴西尔二世死后,帝国内部政治已经逐渐走向腐朽,但在曼奇科特会战之前,军队表面上并没有呈现出衰败的征召。阿尔士郎手下突厥人的战术与智者利奥在一个半世纪前描述的并无二致,但拜占庭军队即将被这支他们并不陌生且已经击败过多次的敌人击垮,并且再也无法从中复兴。

罗曼努斯四世的皇位并不稳固,他依靠军队登上皇位,却不能使君士坦丁堡的贵族归心,他不得不依靠一次次军事胜利来维护统治,政治局势与他的性格缺陷共同导致了他可能在战场上采取动摇、冲动而仓促的行动

1071年,罗曼努斯四世率领帝国大军在亚美尼亚曼奇科特附近与突厥决战。帝国军队分成两线皇帝本人位于第一线中央,第二线部队则由安德洛尼卡·杜卡斯指挥。与以往一样,突厥人不愿进行近身战斗,大量马弓手对帝国军队进行投射打击,到中午时分,罗曼努斯下令全线推进,突厥人不断后退,甚至退出了苏丹的营帐,他们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混乱;黄昏时分,罗曼努斯下令全军掉头撤退以保卫自己的营地。此时,战役向灾难的方向发展,各部队对撤退命令的执行情况不一,各个部队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突厥人再次接近过来,在他们的干扰下罗曼努斯不得不命令全军再次转向以驱逐敌人。所有的第一线部队都执行了这一命令,但安德罗尼卡·杜卡斯的第二线却没有一同转身,反而快速返回了营地。失去第二线的皇帝再难抵挡突厥人的包抄围攻,拜占庭的左右翼先后在围攻下被驱逐出战场,罗曼努斯被彻底孤立,大批士兵遭到屠杀,皇帝本人和大量高级将领一同受伤被俘

曼奇科特会战之后,见原书220页。

曼奇科特会战对帝国的命运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罗曼努斯被俘后,帝国的政治矛盾再次爆发,彻底陷入内战和混乱之中,剩余的帝国军将全部力量花费于自相残杀,突厥人涌入小亚细亚的过程几乎没有遭遇阻拦,塞尔柱人在一路上烧伤抢掠,小亚内部的城镇、果园、耕地和水利被彻底破坏,原先是帝国心脏的富饶军区已经化为赤地,良田转变为荒漠,帝国在东方统治真正的根基——安纳托利亚农业彻底崩塌了。

在内战与侵略的混乱中,原先的拜占庭军队彻底消失,帝国最重要的军区和兵源地被彻底摧毁,到1080年皇帝只能在小亚细亚集结起一万人的部队。帝国军队中外族雇佣兵的比例再次提高,乃至超过了五百年前的查士丁尼时代。尽管军队损失惨重,但将领的指挥艺术依然流传了下来,在之后的卡拉弗里塔会战中拜占庭将军们依然体现了高超的指挥技艺,只是他们率领的军队已经不再是原本那支强大而训练有素的军队了。

终其整个科穆宁王朝,皇帝们都没有能够在亚洲成功地重建军区。军队里充满了其他民族,法兰克人用一场场血战证明了他们在战场上可以正面压倒东罗马人,阿莱克修斯和他的后人们倾其所能地寻找西欧佣兵;而在轻骑兵方面,突厥等游牧蛮族成为了主力。本土军队被降低到次要位置,由于地位和待遇的不足,他们的效率和胆量也开始每况愈下。随着曼努埃尔的去世,帝国皇帝再没有财政能力和行政能力来维持雇佣军的纪律和秩序。当法兰克人将要攻克君士坦丁堡时,守军却向皇帝所要更高的军饷。随着这座帝都的陷落,传统的拜占庭军事体系也随之灰飞烟灭。

【阅读整理·中世纪战争艺术史卷一】第四章·579年至1204年的拜占庭军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