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IVE:听着《刻奇》反刻奇

2023-03-28 09:00 作者:埃尔贝加缪  | 我要投稿

先说优点:


1.风格还是有同一性的,无论是艺术装置——来自Love Dive的翅膀为团队概念服务,此刻正熊熊燃烧;还是叙事手段——光影、色彩、镜头运动,都有迹可循。挺好的,继续走。



2.大胆的艺术概念。Kitsch,中文翻译过来叫“刻奇”,注意这不是英语,是来自德语的借词,狭义上用来指代缺乏美术概念深度的工业化流水线上产出的流行文化产品,社科领域的定义稍后在缺点里聊。对于IVE这样一支尚未拥有文化地位的新生艺术团体而言,能将这个通常情况下含有讽刺和否定意义的形容作为歌曲标题,实在是勇敢而自信,这也正式宣布了“IVE”这三个出世时便舆论环绕的字母此刻正迎着“媚俗”“油腻”的审视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中来。



缺点部分:

1.主歌、副歌部分存在缝合问题。主歌部分歌词密度不大,编曲也极简化,一股Teen Pop甚至泡泡糖流行舞曲的味道。副歌部分口哨音不变,底鼓进一步加低频,响指变掌声,特别是进副歌前的那声Beep,真是不错的设计,用最高频的声音吸引注意,似乎即将点燃某种秘辛,也暗示接下来的内容“少儿不宜”。



副歌这种“去旋律化”是符合当今制作的潮流的尝试,主歌部分的旋律也无可挑剔,但二者的结合实在算不上自然。或许主歌部分key该定得低一点?副歌A结束之后张元英一开口带来了巨大的错愕——这是韩语还是泰语?还有,这首歌是否还有必要加入执念般的rap元素?这些都很值得讨论。


2.对“Kitsch”概念的挖掘不够深刻。刚才说到了狭义的、具象性的Kitsch,IVE的诠释完成度很高,而遗憾正在于IVE对抽象的、社会性的Kitsch几无涉及。


Kitsch究竟是什么?它不仅仅像是群体性的道德绑架,更像是一个无比强大的秩序对个人自我意志的绝对垄断,而这种垄断有时甚至是被动的——作为独立个体的“小我”在处于弱势地位时,为了加入某些团体或与团体保持一致性而不得不放弃思考,并警惕地不断修正自身情感以确立情感的正确性和合乎时宜性。


这本该是IVE最好的、最具深度的思想表达,因为IVE正是Kitsch的受害者——IVE“自我欣赏”这种极度自信所带来的美学外观并不会被很多崇尚女性要“低调、谦虚、保守”的文化所接受,“油腻”“婊气”都是她们的黑色标签,同时IVE本身也曾经历过文化冲突,而她们亟需提高的唱跳能力更是讨厌她们最为充分的理由。



在这样一个讨厌IVE成为了“政治正确”的舆论氛围中,当你所处的朋辈群体形成了这种共识之后,你放弃了思考,甚至开始考虑是否要脱粉以证明你作为某些团体中成员的合理性甚至合法性,那这种来自于强大秩序所赋予的合法性一定会将作为个体的真实情感吞噬,到那时,陷入Kitsch之中的你,会与IVE一起消失。


这,就是我对于IVE《Kitsch》最后的,当然也是最大的遗憾。


就像莫言说的那样: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希望有一天IVE可以自然地、坦然地告诉所有落入窠臼中的人们:你就是你,不用小心翼翼地掩藏你的美,更不要让个人好恶与情感表达变成对某些利维坦的讨好与谄媚。有人挟众取宠,有人见风使舵,你不是,你是自由的。


IVE:听着《刻奇》反刻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