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破风和博风板

2022-01-02 08:32 作者:学院怪谈熊孩子粉碎机  | 我要投稿

唐破风(日语:唐破風/からはふ Karahafu)是一种圆弧形博风板类型。在日本传统建筑中常见于城堡等建筑的正门或者侧窗上方。其起源和定名依据,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在中国一些唐宋古画中的建筑物有类似现在日本唐破风的结构,称为卷棚出檐。唐代高元珪墓中绘有带着唐破风曲线的椅子,是为唐破风在中国早期出现的实例。

轩唐破风和向唐破风
琉球国王室宫殿首里城正殿也有唐破风

概述

唐破风是建筑结构中的山面,是屋檐装饰,呈两侧凹陷,中间拱起半弧形,类似遮蓬。有来源说这种建筑式样是来自于中国唐代,源自古典建筑样式中的博风,因此得名唐破风。但也有观点认为该建筑形式是日本原创建筑手法,源自平安时代晚期,“唐”的意思仅表示“高贵”和“优雅”,用于体现所描述对象的宏伟和复杂。因此对于该建筑形式的起源和定名依据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

唐破风常见于建筑的正门屋顶,或者侧窗上方。在平安时代的画卷中,唐破风也出现在走廊、轿子等的顶部。目前已知最早有关唐破风的描绘出现在日本奈良县法隆寺的小型庙堂。

历史

早期,唐破风仅用于寺庙或者贵族的门楼,从安土桃山时代开始,它逐渐成为大名宅邸和城堡的重要建筑元素。大名的住宅门前通常有装饰有唐破风的门厅,这个门厅用于大将军御成时,家臣接待使用,或者天皇驾临时接待天皇用。这使得唐破风有着很特殊的阶级社会含义。这种顶上装饰有唐破风的门,又称为“唐门”,作为宗教和世俗权威建筑的象征。在江户幕府时期,唐门反映在建筑主人身上就是权威和强大的象征。唐破风也有用在澡堂或殡仪馆等场所,以表现“转世的入口”以及另一个世界的神秘感。

类型

唐破风有两种类型,轩唐破风和向唐破风。

轩唐破风 

轩唐破风(也称“盔形破风”)是屋顶屋檐拱起呈圆形的破风,与屋檐连为一体,姬路城天守阁西侧四层和由岐神社(日语:由岐神社)割拜殿正门屋檐就是这种破风。

向唐破风

向唐破风,也称“大唐破风”,是与屋顶本身份开,独立突起于屋顶上的窗顶形状的破风。

兔毛通

唐破风使用了兔毛通,其为厚而平长的特殊悬鱼,可见于松本城等地。

简直样式

日光东照宫的手水舍
二条城的唐门
姬路城
松尾大社
首里城

博风板

博风板又称博缝板、封山板,宋朝《营造法式》时称为荣或搏风板,是用东亚地区歇山顶和悬山顶建筑中的构件。这些建筑的屋顶两端伸出山墙之外,为了防止风、雨、雪、阳光等室外环境破坏侵蚀,将木条固定在檩条顶端,这就是博风板。

中文名称:

繁体 博風板

简体 博风板

日文名称

日文汉字 破風

日文别称

日文汉字 搏風

韩文名称

谚文 박공판

韩文汉字 朴工板

                  牔栱板

结构

博风板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檩木等支撑屋顶的主要构建,在宫殿、宗教建筑等重要建筑中,搏风板比较宽大,同时有美观装饰作用。宋朝时,规定博风板2-3材宽,3-4分厚,板下正中作悬鱼,两旁作惹草。清朝时,板2椼径宽,1/3椼径厚,钉头用七颗金色半圆球形的装饰物作成雪花形状,作为装饰。

悬鱼惹草

悬鱼惹草是安装在博风板下的常见构件,起源不能确定。麦积山石窟第140窟中的北魏壁画里已出现鱼尾状悬鱼,可知悬鱼的做法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营缮令》限制能使用悬鱼惹草的身份材料可为木制、金属或者为琉璃瓦。

悬鱼 

悬鱼又称垂鱼、脊坠,是博风板山尖下方的构件,宋《营造法式》称垂鱼,多采用华瓣、云形、鱼形或其他变化形式。日式建筑有猪目悬鱼的形式,由三瓣心形组成。

惹草 

惹草施做在博风板的下方对齐槫(檩)头,与悬鱼相似,多做云形、如意形、唐草形。

建筑样式

武义延福寺大殿歇山顶东面的博风板和悬鱼

广州光孝寺大雄宝殿歇山顶西面的博风板和悬鱼
北京颐和园苏州街的悬山顶建筑上的博风板

注释

搏风版其名有二 一曰荣 二曰搏风

 造搏风版之制于屋两际出槫头之外安搏风版

 广两材至三材 厚三分至四分长

 非常参官 不得造轴心舍及施悬鱼 对凤 瓦兽 通袱乳梁装饰。

 凡垂鱼施之于屋山搏风版合尖之下

 造垂鱼 惹草之制 或用华瓣 或用云头造 垂鱼长三尺至一丈 惹草长三尺至七尺 其广厚皆取每尺之长积而为法 垂鱼版 每长一尺 则广六寸 厚二分五厘 惹草版 每长一尺 则广七寸 厚同垂鱼。

 惹草施之于搏风版之下 槫之外

唐破风和博风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