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vivo WATCH 首发体验:新手亦是老行家

2020-09-22 20:04 作者:传翊出品  | 我要投稿

如果从差不多7年前盛大、摩托罗拉陆续推出智能手机产品开始算起,智能手表早就不算是一个新鲜的产品品类了。而2015年 Apple Watch 的“横空出世”,更是给了全球人民一个极好的“新事物教育”的机会。从那时候开始,各家智能手机品牌都将智能手表产品作为自家手机产品的延申,快速介入这个市场,三星、华为、小米、中兴……各家手机品牌相继进入这个领域。而进入 2020 年后这一趋势持续扩大,OPPO 也在上半年正式推出 OPPO Watch 加入这一战局。不过,在这场腕上智能新战场的入局者里,似乎少了一家品牌的身影。

 

vivo 哪儿去了?

 

如果按 vivo 手机用户的体量而言,它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全球智能手机产品的主力玩家:作为全球前五国内前三的智能手机厂商,截至2019年年末vivo旗下手机用户月活存量已超2.5亿人,这相当于每100个国人中就有7个人使用vivo手机。但面对如此规模的存量用户,vivo在手机之外的周边产品上的表现却一直有些拘谨——在友商们抢食IoT市场广开杂货铺上架成百上千个SKU的同时,vivo官网的智能硬件一栏中仅有2款TWS耳机产品,这还是旗下手机取消耳机孔后的产品策略。毫无疑问,随着近年来用户的兴趣范围从智能手机转向更广泛的可穿戴、智能家居等生活方式产品,他们对于相关产品的需求必然是日益增长;对用户来讲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Apple的经验证明智能手机用户只有选择同一生态体系内的产品才能拥有最无缝流畅的体验;于品牌而言,一款vivo出品且可以融入vivo智能手机生态的IoT产品,不仅是构筑vivo智能生态圈的关键,也更是解决2.5亿vivo用户需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vivo WATCH的到来证明了vivo的沉默可能并不是对用户的“忽略”,而是抵御住了短期内榨取存量用户消费能力的诱惑——只需简单将2.5亿乘以任何一个合理的转化率就能明白这种诱惑究竟有多么可怕。它似乎不打算先推出相对入门的可穿戴设备先“收割”一波存量手机用户。就 vivo 的传统习惯而言,它一直强调“消费者导向”,思考如何提供一款可以尽量满足大多数用户的产品——而实际上vivo第一款可穿戴产品的使命也正是如此。它背靠着庞大的潜在受众,所以无需以哗众取宠的设计和产品定义博人眼球,但要想让存量的手机用户拿出真金白银来购买产品,它就必须要用实打实的产品力去满足用户的等待并为他们创造对未来的期许。那么vivo WATCH是否做到了这一点?所幸,我们提前拿到了 vivo 的这款首次推出的智能手表产品,在10几天的体验之后,我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答案。


道法自然的设计:让智能手表回归手表

 

一方一圆两种形状是如今市面上智能手表的唯二选择,前者顺从于智能手机的逻辑便于显示内容,但有悖于人们对于传统手表外观的预期也会时常陷入抄袭的舆论陷阱;后者更符合传统腕表的设计审美逻辑但也会承担与传统手表同台竞技的压力。很明显vivo WATCH选择了后者,它有一大(46mm+1.39英寸AMOLED屏幕)一小(42mm+1.19英寸AMOLED屏幕)两种尺寸,全系316L精钢表体+精密陶瓷表圈带来了不逊于机械表的耐性用和品质感,但更重要的是vivo通过不同的工艺处理与精妙的设计让vivo WATCH成为了2款,而不是1款出色的圆形表盘手表产品——一大一小的两款设计,其实是截然不同的。

在46mm的vivo WATCH上,vivo对精钢表体采用了行业很少大面积的蚀刻工艺,配合抛光、遮蔽、喷砂等工序打造出亮雾对比的层次感,而在陶瓷表圈上则采用了激光向心拉丝工艺,细密到纳米级的拉丝纹理在光线下会呈现出低调深邃的光泽,表体侧面还有2个矩形设计的实体按键,硬朗的外观配合暗影版本身的亮黑色设计,带来了成熟商务之感。

至于42mm版本则多了几分“柔和”:笔者拿到摩卡色版本表体采用了不锈钢喷砂工艺,达成通体磨砂观感,不过vivo WATCH的磨砂因为增加了电化学抛光处理比普通磨砂处理更明亮一些。陶瓷表圈上42mm版本采用了抛光工艺,保留了陶瓷光泽的同时也使曲面过度更加圆润。按键部分与46mm版本区别较大,采用了2颗圆形按键设计其中一颗按键内还有精致的同心圆纹理。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摩卡版本的表圈也是棕色匹配了表体的颜色,表带更是Nappa真皮材质,整体更显时尚柔和。

vivo WATCH也未忽略手表背面的材质工艺,其采用了3D曲面玻璃覆盖背部光学传感器,保证了手表与皮肤接触部分的触感与舒适度,而且vivo还特地在传感器上方注塑了一层菲涅尔膜片来增加监测的准确性。

除了46mm暗影和42mm摩卡2个版本之外,vivo WATCH还有搭载真皮表带的46mm锋尚版与搭配橙色真皮表带的42mm秘夏版本。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vivo WATCH并不是简单地将一款手表分为大小2个版本,而是通过差异化的表体设计与表带带来了2款面向不同受众的vivo WATCH,无论男女、工作还是生活、沉稳还是时尚,都有适合自己的选择。这个产品定义的逻辑上颇有传统腕表产品的风格而不是3C数码品牌的传统做法:以回归手表本身穿戴属性的外观匹配不同的用户群,不仅仅是表盘尺寸大小的差异,更是以设计风格区隔用户的精准划分。


帮你燃烧卡路里:全能运动监测能力,生活与运动的无缝衔接

 

运动监测功能是智能手表的标配功能,vivo WATCH 也不例外:其内置跑步骑行、登山、越野跑、椭圆机等11种常用的运动模式,开启运动模式后可以实时记录显示心率、耗能、配速、步频、有氧还是无氧等详细信息为用户参考;值得一提的是vivo WATCH还支持50米防水,不仅支持游泳模式,应付日常使用中碰到的雨天、洗手、洗澡等涉水情况也绰绰有余。

 

尽管上述的这些功能算是目前智能手表的常规操作,但作为vivo第一款智能手表,vivo WATCH的定义与呈现如此成熟意味着vivo确实在这款产品上倾注了不少心血。原本做到这里vivo WATCH就已经是一款“合格”的产品,但难得的是vivo并未止步于此,还带来了全新的全天卡路里监测功能与运动模式。

对于希望控制体重的用户而言,作为热量单位的“卡路里”这3个字拥有着十足的魔力——去年火箭少女101的年度神曲“燃烧我的卡路里”已经让全民接受了一次这个魔性词汇的洗礼。用户一方面要控制热量的摄入量以防体重增加,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消耗热量来达到自己削减体重的目标。每天的热量摄入控制很简单,一般来说成年女性每日摄取热量大约在1800~1900卡路里,男性略高在1980~2340卡路里,用户只需要对照食物热量表计算今天吃了什么即可;但准确计算一整天的热量消耗却并非易事,尽管目前许多智能手表都拥有热量消耗计算功能,但大多只是作为某一次运动后的附属品呈现,很少会纪录下一整天内运动与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卡路里综合消耗水平;但vivo WATCH却做到了『全天候』的卡路里『监测』功能,不仅可以记录下完整一天内的热量消耗总额,还会按照每周每月进行整理计算出每日平均的热量消耗,搭配摄入热量计算可以实现精准控制身体每天热量摄入与消耗的目的,对于有着明确体重控制目标的用户而言称得上是相当难得也异常实用的工具。

此外,说起运动,许多人往往下意识将其当做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行为,有时决定要外出跑步时甚至要提前半个小时就开始张罗,开始时还要特地打开手机或智能手表的运动模式来记录运动轨迹以备跑完之后晒朋友圈用。但实际上仔细想来运动难道不是一件与生俱来与生活不可分割的事情么?特殊的仪式感反而会不断暗示自己——运动很麻烦很累与生活截然不同,并降低运动欲望。vivo WATCH的运动模式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实际体验中,在运动了一段时间后(比如连续步行数百步),vivo WATCH就会震动提示并自动询问是否打开运动模式,此时用户只需要一键确认即可完成运动状态的切换,哪怕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通勤路vivo WATCH都会尽职尽责地记录下你所消耗的卡路里,增加生活满足感的同时也降低了运动的门槛更容易让用户对运动产生持续的兴趣。而且vivo WATCH支持 GPS、GLONASS、GALILEO、北斗四大定位系统,即便不掏出手机也可以纪录详细的运动轨迹,也不会耽误你发动态收集朋友点赞。

可以看出,在运动功能上vivo WATCH并非简单地堆砌功能,而是有着明确的导向——精准易用,全天卡路里监测与运动模式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前者将此前以单次运动为核心的运动监测提升到全天候健康监测的级别,为用户控制身体提供了一个连续且精准的数据和工具;后者通过减少运动前的准备阶段降低了用户运动的心理门槛,引导用户逐渐接受生活与运动密不可分的事实。换言之无论是有着既定目标与强悍自制力的专业人士,亦或是对运动没有任何概念的小白,都可以在vivo WATCH上获得实用且心仪的运动体验——虽然做智能手表,vivo 算是一枚新晋选手;但在产品运动功能上的设计,vivo 可一点都不“新手”,堪称“老道”。

 

疫情之下的新健康主义:血氧/心率/睡眠/压力实时监测的贴身管家

 

可穿戴设备诞生之初以计步为核心功能定位其实更偏向运动方向,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可穿戴设备医疗健康化的趋势却愈发明显,这自然是因为其独一无二的可穿戴属性——拥有可以7x24小时不间断贴身工作的工作环境,这不是其它的检测器械或是手机能及简单取代的。但人体是大自然最精密的构造,相较于只能在一个地方固定不动的可穿戴设备,身体健康数据的维度要复杂的多的多,所以健康监测功能的多寡就成为了衡量一款可穿戴设备健康价值几何的主要标准。在这一点上,vivo WATCH的产品定义的确是做了相当“深思熟虑”的全面考量:除了之前说到的全天卡路里监测之外,vivo WATCH还支持连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全天候心率监测、睡眠监测与压力监测这4大健康监测功能。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尽管目前市面上许多可穿戴设备都拥有某个健康数据的检测功能,但『检测』和『监测』是截然不同的,检测是指单次数值的检测需要用户主动使用才能获知某个时间点的身体状况,而监测则是不间断地被动纪录身体数据,不仅可以检测现在,还可以保存过去的记录为评估自己身体现状提供可靠依据。

这里要着重的谈一下血氧监测这个功能:其实直到去年年底可穿戴设备特别是智能手表的主流趋势还是在心率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更专业的ECG心电检测功能,但新冠疫情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感染新冠之后的主要症状之一就是血氧饱和度下降,检测血氧就成为分辨自己是否有可能感染的最简便方法,这一度导致疫情初期各地血氧仪脱销,而由于美国疫情尚未好转,刚刚发布的Apple Watch S6也着重将血氧测量作为新一代产品最大升级点。所以vivo WATCH直接一步到位配备了连续血氧监测功能对用户而言相当重要,血氧水平实时纪录结果可见,不仅省去了手动开关检测的繁琐,还为评估身体健康状况提供了有效参考。对于国内用户而言尽管新冠已不再是主要威胁,但血氧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健康指标,正常人体的血氧含量在95%-100%左右,当血氧低于90%时,就会引发疲劳易困、心慌气短、精力不足等症状,血氧低于70%就有生命危险,所以vivo WATCH还会鼓励用户每周进行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

总的来说,vivo WATCH的连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全天候心率监测、睡眠监测与压力监测4大健康监测功能让它与随身健康管家这一可穿戴设备的最终目标又近了一步,而且全部无需用户干预,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可穿戴设备测量结果无法作为精准的医疗用途。若是智能手表提醒用户的身体状况有需求留意的状况时,建议还是去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对应的健康检查和诊断。

 

手表的日常,也是解放手机的日常

 

除了运动与健康功能之外,智能手表的『智能』的一面vivo WATCH也未落下,不仅搭载NFC功能支持300座城市交通卡与小区门禁,还可以绑定支付宝实现手表支付,此外Jovi语音、消息通知、手表遥控手机拍照、手表查找手机等功能也一应俱全,称得上是智能手机的有力补充。NFC、支付、播放音乐,vivo WATCH拥有相当多不依托手机而独立使用的场景,也就是说它不仅是用户运动与健康监测的好助手,即便单纯作为一款智能设备在日常中使用也可以独立解决诸多问题。

智能手表最被人担心的重要特性之一便是续航,在这一点上,vivo WATCH算是做得不错的部分:官方表示46mm版本在典型使用场景下拥有18天续航,而在实际体验中它的续航表现也基本上维系这个水准:我个人从第一天19点起开始佩戴使用,彼时vivo WATCH电量64%;在使用中vivo WATCH开启了睡眠、血氧、压力自动检测,还进行了半个小时左右的GPS运动模式;截止第三天21点,电量还剩余51%,2天时间耗电13%,平均每天耗电量6.5%,与官方数据相差不大。实际上可靠的续航也正是一款可穿戴设备最重要也最基础的要求,毕竟用上一天就要充电的设备不仅无法监测睡眠,还会增加用户的穿戴次数,相信用过可穿戴设备的用户都可以理解这个道理:设备每穿戴一次,吃灰的可能性就增加10%。

总的来说,作为vivo第一款智能手表也同样是vivo 可穿戴IoT市场的敲门之作,它的产品表现并不“新手”,甚至还有点“老行家”的味道:运动模式、健康监测、基础功能都相当丰富完善没有短板,在此基础上,vivo还带来了全天卡路里监测、智能运动识别、连续血氧饱和度监测这3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功能,进一步拓展了智能手表在运动与健康上的适用范围与可能性,无论用户侧重运动、还是专注健康亦或是单纯搭配vivo手机都能有相当不错的体验。此外1款手表2种设计的vivo WATCH还尽可能地覆盖了更广泛的消费群体,传统自然的圆形表盘不仅符合审美习惯,精钢表体、精密陶瓷表圈搭配真皮表带还让vivo WATCH有着不输传统机械表的品质感,也可融入用户穿搭;而18天标称续航也进一步夯实了vivo WATCH作为一款可穿戴设备最基础的实用性。

 

vivo 给这款产品定了一个口号“时刻任你表现”——所以到底是什么表现?在我看来,它可以是日常出街外戴的时尚表现,也可以是运动健身时让汗水尽情挥洒的表现,还可以是2020特殊环境下关怀自身健康的表现。它看起来并不不出挑,但它绝对贴近大众的审美眼光;它的运功功能足够丰富,但并没有给用户设计过高的使用门槛——4个维度的无感健康监测,搭配vivo手机/独立使用都相当丰富的基础功能,既可以无缝接续传统手表用户,又不会为用户带来过分的操作负担,同时也可以搭配vivo手机实现统一生态圈的体验。它不仅是2.5亿vivo用户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对于任何希望首次体验智能手表产品的消费者而言,都是一款相当不错的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智能穿戴领域新手的 vivo ,在产品上的表现可完全不像个“新手”,更像是个“老行家”。

 

可穿戴市场的战局,似乎又更好看了。

 

 

vivo WATCH 首发体验:新手亦是老行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