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历史沿革(第一期)
西班牙王国诞生过程
(一)关于人类在欧洲居住的最早记录是在西班牙的阿塔普埃尔卡山发现的,这里出土的化石大约来自于120万年前。现代人种中的克罗马农人于3万5000年前开始从比利牛斯山脉北部进入伊比利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上人类居留地最明显的标志是阿尔塔米拉洞窟的著名岩画,这批岩画完成于前15世纪,并认为是岩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在阿尔梅里亚地区的Los Millares和穆尔西亚的El Argar得到的考古发现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就已经有较为发达的文明存在于伊比利亚半岛的东部,在其后的几个世纪里扬帆而来的腓尼基人、希腊人和迦太基人成功的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地中海沿岸定居下来并建立商业据点。前11世纪腓尼基商人在靠近塔特苏斯的地方建立商业据点加的斯,前9世纪第一批希腊殖民地(如恩波里翁)在伊比利亚半岛东部的地中海沿岸建立,希腊人以埃布罗河为这片地区取名伊比利亚。前6世纪迦太基人抵达伊比利亚半岛,最初与希腊人和不久之后又与初来乍到的罗马人争夺西地中海的控制权,他们最重要的殖民地是卡塔赫纳(新迦太基)。罗马人在入侵伊比利亚半岛时遇见的土著居民是伊比利亚人,他们居住在从半岛西南部到半岛东北部的一带地区,而凯尔特人则大多居住在半岛的北部和西北部。在半岛内陆地区中两个种族相互接触,产生一种混合且别具特色的文化,拥有这种文化的居民被称为凯尔特伊比利亚人。前181年至133年在强大的罗马共和国军团和近西班牙的凯尔特伊比利亚人部落间发生战争,被称为凯尔特伊比利亚战争(或被称为西班牙战争)。

(二)在罗马共和国晚期其治下的伊比利亚半岛被分为远西班牙和近西班牙,而在罗马帝国时期伊比利亚半岛则被划分为东北部的塔拉哥纳西班牙行省、南部的贝提卡西班牙行省(大致相当于今日的安达卢西亚)和西南部的路西塔尼亚(相当于今日的葡萄牙),凯尔特人和伊比利亚人都被不同程度的罗马化,当地的首领也被吸收进罗马的贵族阶层。罗马人发展原有的城市(如塔拉戈纳),同时又兴建一批城市(如萨拉戈萨、梅里达、巴伦西亚、莱昂和巴达霍斯等),在罗马统治下半岛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伊比利亚半岛为罗马提供粮食、橄榄油、葡萄酒和金属。图拉真、哈德良和狄奥多西一世3位罗马皇帝以及哲学家塞内卡、诗人马蒂阿尔、昆提良和卢肯都出生于西班牙,西班牙主教从306年开始在埃尔韦拉(古西班牙城市,即今日的格拉纳达)驻节,5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后第一批日耳曼部落入侵伊比利亚半岛,西哥特人、苏维汇人、汪达尔人和阿兰人跨过比利牛斯山脉相继进入西班牙,其中已被罗马化的西哥特人在415年进入西班牙,其后改宗信罗马天主教。在征服西北部处于混乱中的苏维汇人和东南部的拜占庭领土后,西哥特王国最终控制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在欧洲黑暗时代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并未使西班牙的古典社会乃至政府机构、基础设施和经济如同不列颠行省、高卢和下日耳曼尼亚行省等地区那般遭受破坏,西班牙现今的语言、宗教信仰以及法律基础都来自于这个时期,罗马人数个世纪的定居和统治对西班牙文化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三)罗马帝国衰亡之后日耳曼诸部落开始侵入帝国疆域,其中数个部落后来在欧洲各地定居下来并继承罗马人的遗产,建立多个王国。伊比利亚半岛自410年之后就为西哥特人所统治,在伊比利亚半岛中如同其他地区一般的是帝国的衰亡是缓慢无声的,而非疾风骤雨般的为人所惊觉。其间并无一个确切的衰亡的时间点,而是表现为3-5世纪间伊比利亚半岛地区去罗马化的过程和中央政权的衰弱。不过同时居住在上日耳曼-雷蒂安边墙两侧的日耳曼人和匈奴人则经历着一个罗马化的过程,如西哥特人甚至在他们在匈奴人的压力下,进入帝国领域之前的360年就已经改宗信阿里乌斯教派。406年冬季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属日耳曼人)和阿兰人(属萨尔马提亚人)武力侵入帝国边界,三年后他们跨过比利牛斯山脉进入伊比利亚半岛,瓜分半岛西部地区。西哥特人则在两年前洗劫罗马,并于412年到达法国地区,建立图卢兹的西哥特王国,并逐渐将他们的影响力扩展至伊比利亚半岛。而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则被迫迁徙至北非,两者均没有在西班牙文化中留下长期影响。西哥特王国将首都迁至西班牙的托莱多,在雷奥韦吉尔德的统治下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西班牙从未发生如同不列颠行省、高卢行省、伦巴第地区和日耳曼地区那般明显的、可被观察到的古典文化的衰退,同时在415-711年间(即西哥特王国统治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西班牙人对于延续自同一体系的法律法规表现出独特的尊重。

(四)西哥特王国和地中海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西地中海地区商业贸易的持续(虽然贸易量有所萎缩)支撑西哥特文化的发展,信仰阿里乌斯教派的西哥特贵族普遍与当地的天主教信众保持着距离。西哥特的统治阶级追逐君士坦丁堡的文化与技术,但是天主教的主教们则是西哥特人的大敌,而且拜占庭还曾短暂的入侵过西班牙的科尔多瓦。阿里乌斯教派在西班牙传播的时间并不算长,587年托莱多的西哥特国王雷卡多改宗信天主教,从而结束国内关于阿里乌斯教派的争端,并以此为契机统一国内的宗教信仰。546年举行的莱里达会议则对神职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并扩大法律对其的统辖权。在西班牙中西哥特人从近古时代继承一整套的封建制度,在南方以罗马的庄园制度为基础,在北方则分封土地给各诸侯,后者则提供军队。军队中的大部分士兵是由奴隶组成,多数都是从农村地区抽调而来。由贵族组成的松散议会(它向国王提出建议并保证国王统治的合法性)负责维持这支军队,并且只有在其同意下国王才能调动这支军队。西哥特人的统治并未如之前的罗马帝国所建立的官僚制度般在社会上造成广泛的影响,他们更倾向于维持一种温和的野蛮人统治,毫不关心国内局势和经济发展,只为个人利益着想。

(五)这个时期很少有文学作品流传下来,大规模的文学创作并未在民众阶层中出现(这种情况直到穆斯林统治时期才出现),更多的只是表现为孤立的创作。而西哥特语言对于现今伊比利亚半岛语言的影响也十分微弱,西哥特人最重大的影响是造成西班牙城市的衰弱,因为他们大部分都迁居至农村。尽管和此时处于饥荒中的法国和日耳曼农村相比时西班牙的农村享有一定程度的繁荣,但是西哥特人对与他们的人民和国家在公共福利、社会稳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贡献依然是微不足道的,这导致他们的垮台,当8世纪摩尔人到来之时他们已经无法获取他们臣民的忠诚。711年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都改宗信仰在8世纪已经在北非占据主导地位的伊斯兰教,当时一支由塔里克·伊本·齐亚德率领的突击队被派往伊比利亚半岛介入西哥特王国的内战,在横渡直布罗陀海峡之后他们在711年夏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在这场胜利中西哥特王国国王罗德里克被击败并于当年7月19日在瓜达莱特战役中被杀,塔里克的上司穆萨·本·努萨伊尔随后带领大批增援部队横跨海峡。718年穆斯林已经控制半岛的大部,但是其向欧洲的进一步进军则在732年的图尔战役中被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所挫。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瓦利德一世十分重视军队的扩张,并建立这个时代最强大的海军,正是这种政策支持穆斯林在西班牙的扩张,哈里发瓦利德一世的统治时期也被认为是伊斯兰力量的极盛期。

(六)阿尔-安达卢斯的统治者们由倭马亚王朝哈里发瓦利德一世在大马士革授予埃米尔头衔,在倭马亚王朝被阿拔斯王朝推翻之后其部分统治阶层逃亡到西班牙,聚集在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的麾下,后者通过宣布科尔多瓦为独立的哈里发国向阿拔斯王朝提出挑战,当时的阿尔-安达卢斯充斥着阿拉伯倭马亚王朝统治者与当地西哥特-罗马天主教信众的内部冲突。844年维京人羞辱性的洗劫塞维利亚,并一度占领瓜达尔基维尔河,之后哈里发国建立第一支海军。942年异教徒马扎尔人袭击阿尔-安达卢斯,10世纪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宣布建立科尔多瓦哈里发国,断绝与埃及和叙利亚哈里发的联系。哈里发国十分关注维持其在北非的势力基地,但是这些财产在不断减少,最后只剩下休达行省。与此同时被征服的基督教徒开始缓慢但是稳定地迁徙至北方的几个王国,从而使这几个北方王国的力量逐渐增强。但是既便如此但阿尔-安达卢斯在人口、经济、文化和军事力量方面相比于这些北方王国,即使是面对它们的联合也拥有着巨大的优势。而这几个基督教王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也使得它们无法对哈里发国产生威胁,这个时期被称为"La Convivencia",以宗教宽容而著称,而且还是西班牙犹太艺术的黄金时期(从912年至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统治时期至格拉纳达屠杀事件发生之时的1066年)。

(七)当985年穆罕默德·伊本·阿布·阿米尔洗劫巴塞罗那之后穆斯林对于用武力重新控制半岛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儿子其后又袭击许多基督教城市。但是当他的儿子死去之后哈里发国陷入内战,并分裂为多个“泰法王国”,诸泰法国的国王不仅在战争中相互竞争,而且还在艺术保护方面相互较劲,因此这个时期的艺术得到短暂的繁荣。这个时期泰法王国失去原先占领的北方基督教王国的领土,在1085年失去托莱多之后这些穆斯林统治者们只好不情愿的请求穆拉比特王朝的援助,后者则从北非侵入阿尔-安达卢斯并建立一个帝国。至12世纪这个帝国在经历1212年和穆瓦希德王朝的入侵者的决定性的托洛萨的那瓦斯战役后再次崩溃,中世纪的西班牙持续着穆斯林和基督教徒间的战争。1147年阿尔摩哈德王朝已经继承穆拉比特王朝的马格里布地区和安达卢西亚地区,他们信仰更为坚定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待迪米(穆斯林治下的犹太人和基督徒)极为苛刻,面对死亡、改宗和移民的选择时许多犹太人和基督徒选择离开。至13世纪中期格拉纳达哈里发国成为西班牙唯一一个保持独立的哈里发国,这个政权一直延续到1492年。泰法在阿拉伯语原意为“帮派、教派”,专指11世纪早期后倭马亚王朝解体后出现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些穆斯林小王国。

(八)这些小邦大多昙花一现,各自为政,互相攻伐。它们常常向基督教国家求援以反抗敌对的穆斯林诸王,或转而向北非王国求援来对抗基督教君主,这些泰法国家反复无常,于是成为日益增长的基督教再征服势力之争取目标。尽管泰法诸国政治上鲜有建树,但却培育起一段穆斯林文化复兴时期。泰法诸王仿照哈里发宫廷模式延揽诗人,提倡哲学、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研究。1085年莱昂的阿方索六世攻取托莱多,一些泰法国王向摩洛哥穆拉比特王朝的优素福·伊本·塔什芬求援,援军进入西班牙,1086年在萨拉卡战役中击败阿方索。1090~1091年间优素福兼并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所有泰法小国,使穆拉比特王朝势力扩张到西班牙境内。阿拉贡王国的国王的统辖地不仅包括阿拉贡行政区,还有加泰罗尼亚地区,其后巴利阿里群岛、巴伦西亚、西西里岛、那不勒斯和撒丁岛相继纳入其治下。加泰罗尼亚骑士团被认为是西欧第一支雇佣兵军队,占领雅典公国,并在阿拉贡王国的庇护下统治到1379年。雅典公国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西欧封建主在拜占庭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十字军国家之一,由勃艮第骑士奥托·德·拉·罗歇于1205年在雅典建立,公国领有以雅典为中心的阿提卡半岛,曾先后臣属于塞萨洛尼基王国(1224年前)和亚该亚公国(1224年后)。公爵本人驻扎于雅典卫城,雅典公国在希腊中部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西欧式封建体制,取代原有的拜占庭帝国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九)1311年后公国政权为加泰罗尼亚佣兵团夺取(赛菲索斯河之战),佣兵团统治期间西欧式封建体制得以巩固和发展,加泰罗尼亚语取代法语成为雅典公国官方语言,加泰罗尼亚地方法(巴塞罗那习惯法)也取代原先适用的法国-拜占庭法。1319年佣兵团征服色萨利南部,公国疆域扩张至最大。1377-1379年纳瓦拉佣兵团与加泰罗尼亚佣兵团多次交战,在1379年6月占领公国首都底比斯。雅典公爵彼得四世承认纳瓦拉佣兵团在雅典公国的地位高于加泰罗尼亚佣兵团,1385年纳瓦拉佣兵团再次入侵雅典公国,迫使彼得四世投降。1386年纳瓦拉佣兵团侵入雅典下城区,纳瓦拉佣兵团分团长佛罗伦萨贵族尼利欧·阿克希阿亚里一世成为雅典公国新的统治者。1388年尼利欧·阿克希阿亚里一世在决定性的Kaledes战役中大败加泰罗尼亚佣兵团,5月2日攻占雅典卫城,自称雅典公爵内里奥一世。1389年为了惩罚自立的内里奥,统治亚该亚公国的纳瓦拉佣兵团团长萨普雷诺率纳瓦拉佣兵团部队进攻雅典公国。内里奥为了巩固自己的成果又与威尼斯人结盟,并同意割让部分土地给威尼斯人以换得威尼斯人未来的帮助,结果萨普雷诺只好撤兵,内里奥继续拥有雅典公国。事后威尼斯获得内里奥承诺的割让土地,派遣总督管理。1393年奥斯曼苏丹巴耶济德一世占领雅典公国,内里奥作为附庸继续做雅典公国的统治者。

(十)15世纪前期威尼斯觊觎雅典公国并试图入侵,1402年安东尼奥成为雅典公国公爵,在他在位的30年间重新提拔加泰罗尼亚佣兵团与纳瓦拉佣兵团一起抵抗威尼斯的入侵。加泰罗尼亚佣兵团团长托马索成为执政,并拥有部分土地。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再次兴起,公国又向奥斯曼人臣服。1444年公国战败并臣属于拜占庭在摩里亚的统治者康斯坦丁·巴列奥洛格(后来的君士坦丁十一世),1446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穆拉德二世击败康斯坦丁·巴列奥洛格,再次控制雅典公国,1456年公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亚该亚公国又称摩里亚公国,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西欧封建主在拜占庭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十字军国家之一,它是希腊地区的十字军政权中世系延续最久,实力也最为强大的一个。1205年塞萨洛尼基王国国王博尼法斯派遣法国骑士威廉·查普利特和戈特弗里·威列哈督因率领一百名骑士和五百名步兵去消灭拜占庭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摩里亚)的残余势力,他们在康多罗斯战役中击败十倍于己的拜占庭军,迅速征服几乎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少数坚持抵抗的要塞也相继陷落。威廉当年自立为亚该亚“君主”,定都半岛西北沿海的安德拉维达。1209年他死后由戈特弗里继任,戈特弗里将全公国分为12个男爵领地,每块领地进一步分为多块收入1000金币的小封地,从而在南部希腊稳固地建立起西欧式的封建体制。

(十一)亚该亚公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为大议事会,由君主召集贵族组成,其决议对君主有约束力。君主下设首相、元帅和财政大臣等官职,初步建立一套封建国家机器。公国适用的法律称为“罗马尼亚敕法”,其内容混合法国习惯法和拜占庭法,影响遍及其它希腊十字军国家。原拜占庭的某些贵族头衔和普罗尼埃制也得以保留,但被改造以适合公国的西欧封建体制。每个男爵领地的男爵每年必须在公国军队中服役4个月,另加4个月卫戍各地城堡,除非获得君主的同意,否则任何贵族都严禁擅自离开公国。戈特弗里·威列哈督因死后他的儿子杰弗里二世即位,成为亚该亚公国的三代君主。杰弗里二世在位期间经历塞萨洛尼基王国崛起以及在保加利亚人的战争中走向覆灭,同时也见证拉丁帝国是如何逐渐被尼西亚帝国蚕食。在尼西亚围攻君士坦丁堡时杰弗里二世也向拉丁帝国提供一小支部队作为增援,并和其他增援威尼斯等舰队一起击退拜占庭人,这一举措姑且还算使得拉丁帝国继续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在戈特弗里的孙子威列哈督因的威廉二世统治下(1246-1278)公国臻于鼎盛,威廉二世奖掖艺术,其宫廷成为法语文化兴盛的中心。亚该亚公国在其统治下于1248年完成对伯罗奔尼撒半岛全境的征服,1249年威廉迁都斯巴达故城附近的米斯特拉斯。

(十二)威廉二世为了争夺内格罗蓬特公国的控制权先后与威尼斯和雅典公国开战,并成功战胜它们,但这些拉丁国家与尼西亚帝国结盟。1259年威廉在佩拉岗尼亚战役中被尼西亚帝国俘获,被迫在1262年割让包括米斯特拉斯在内的拉科尼亚地区以换取自由,此后为抵抗拜占庭人的蚕食。威廉在1267年承认西西里国王查理一世(安茹的查理)的宗主权,1287年威廉去世无嗣,由于威廉的长女嫁到西西里成为查理之子菲利普的妻子,查理一世及其子查理二世相继执掌公国政权。但是安茹王朝在西西里的统治却遭到许多亚该亚贵族的反对,尤其是威廉二世的小女儿玛格丽特为首的威列哈督因系贵族不断向安茹王朝发起挑战,整个亚该亚公国也由此陷入相互倾轧的权力斗争之中。1379-1380年纳瓦拉佣兵团掌控亚该亚公国,1387年佣兵团团长萨普雷诺成为亚该亚公国君主,亚该亚公国名义上臣服于阿拉贡王国。1389年到1402年萨普雷诺与威尼斯、教皇、西西里王国和奥斯曼帝国反复周旋,勉强保住自己和纳瓦拉佣兵团拥有的亚该亚公国,最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王国趁机获利,获得亚该亚王国的统治,后来紧随其后的伊比利亚半岛上的阿拉贡王国则将那不勒斯和亚该亚一起收入囊中。1402年到1429年纳瓦拉佣兵团统治的亚该亚公国迅速走向衰落,威尼斯人、热那亚人、那不勒斯人、拜占庭人、米兰人和阿拉贡人一次次地将他们打败,1429年纳瓦拉佣兵团在希腊地区仅剩下几个要塞还在手中,其他地方全部被侵削完毕。

(十三)1430年拜占庭的莫里亚君主托马斯·帕里奥略格强占了亚该亚公国最后土地的大部分,并于1432年通过联姻最终合并公国的剩余领土。内格罗蓬特公国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西欧封建主在拜占庭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十字军国家之一,领有今希腊优卑亚岛。1204年由塞萨洛尼基王国国王孟菲拉侯爵博尼法斯将其新领地优卑亚岛分封给佛兰德斯贵族而建立,1205年后公国被划分为北中南三区,各由一个来自意大利伦巴第地区的贵族家族统治。1209年后南区统治者拉瓦诺·达尔·卡尔赛里宣布为整个公国的统治者,并臣属于威尼斯和拉丁帝国,此后公国内部争斗不断。1270年拜占庭一度重新征服优卑亚岛大部分地区,1296年公国在威尼斯帮助下驱逐拜占庭军。1365-1390年威尼斯先后获得公国全部三区的统治权,将公国重组为威尼斯海外属地“内格罗蓬特王国”,第一次威土战争爆发后全岛于1470年为奥斯曼土耳其征服。随着收复失地运动的持续进行时基督教诸王国和公国的势力得到不断增强,15世纪卡斯蒂利亚王国(占据伊比利亚半岛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和阿拉贡王国(占据半岛东北部地区)成为其中最强大的国家,两个国王的统治者与葡萄牙、法国和其他邻近国家展开政治联姻。1474年恩里克四世去世后引发一场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卡斯蒂利亚王位继承战争),其中包括葡萄牙和法国所支持的乔安娜·贝尔特兰尼佳以及阿拉贡王国和卡斯蒂利亚国内贵族所支持的伊莎贝拉一世,在卡斯蒂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之后伊莎贝拉保住王位,并与其丈夫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实行共治。

(十四)伊莎贝拉和斐迪南被称为“基督教君主”,该头衔由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授予,他们于1469年在巴利亚多利德结婚,实行王国共治并最终建立西班牙王国。他们见证收复失地运动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摩尔人手里夺回格拉纳达,他们征服加纳利群岛。在国内他们发布阿兰布拉诏书,从而将犹太人和穆斯林驱逐出西班牙。他们支持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探险,后者成为自莱夫·埃里克松之后第一个到达新大陆的欧洲人,这为西班牙带来大量的财富,从而为西班牙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成为欧洲的主导力量提供资金支持。伊莎贝拉通过其5个孩子的战略性联姻保证西班牙长期的政治稳定,她的第一个孩子大女儿伊莎贝拉公主嫁给葡萄牙王储阿方索,以寻求和该邻国的密切联系,但是伊莎贝拉公主不久就因难产而死。伊莎贝拉的次女胡安娜嫁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之子波西米亚国王美男子菲利普,并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王位的继承权。这次联姻确保和强大的神圣罗马帝国的联姻,从而保证西班牙未来政治的安全。伊莎贝拉的独子阿斯图里亚斯王储胡安则娶了奥地利的玛格丽特,从而维持和西班牙所倚重的哈布斯堡皇朝的联系。她的第四个孩子阿拉贡和卡斯蒂利亚的玛利亚则嫁给葡萄牙的曼努埃尔一世,进一步巩固通过其姐姐的婚姻建立起来的两国联系。她的第五个孩子阿拉贡的凯瑟琳则嫁给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生有一女玛丽一世。直至13世纪阿拉贡和卡斯蒂利亚还是唯一两个对宗教少数派(犹太人和穆斯林)保持宗教宽容的基督教国家,但是在14世纪犹太人的境遇直转急下,迫害在1391年的大规模屠杀(当时除了阿维拉外其他主要城市都发生屠杀)中达到高潮。

(十五)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总数为20万人的西班牙犹太人中有一半都改宗信基督教(成为“改宗者”),迫害的最后一个阶段由两位“基督教君主”施行,他们在1492年发布诏令命令剩余的犹太人改宗,否则将被驱逐出西班牙。根据不同的信息来源,被驱逐的犹太人的数量可能从4万到12万不等。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穆斯林也遭受到相同的命运,被迫改宗(改宗者被称为“摩里斯科人”)或被驱逐。犹太人和穆斯林并非这个时期唯一遭受迫害的人群,吉普赛人也面临着悲惨的命运,所有年龄在18-26岁之间的吉普赛男性都必须在桨战船上服役,这相当于判他们死刑,但是其中的大部分都成功的躲藏起来并逃避追捕。在13世纪西班牙的基督教地区存在多种语言,包括卡斯蒂利亚语、加泰罗尼亚语、巴斯克语、加里西亚语、阿兰尼斯语和莱昂尼斯语,但是一个世纪之后卡斯蒂利亚语(即现今的西班牙语)成为卡斯蒂利亚王国内最重要的文化和交流工具。在卡斯蒂利亚的斐迪南三世统治的最后一年官方文件开始使用卡斯蒂利亚语撰写,而到了阿方索十世统治期间卡斯蒂利亚语成为了官方语言,从此之后卡斯蒂利亚所有的官方文件都使用卡斯蒂利亚语撰写,所有的外语文本也都由原来翻译为拉丁文本改成翻译为卡斯蒂利亚语文本。13世纪莱昂和卡斯蒂利亚建立许多大学,萨拉曼卡大学和帕伦西亚大学都是欧洲最早建立的大学。在伊莎贝拉和斐迪南治下萨拉曼卡大学教授安东尼奥.德.内布里哈撰写的《卡斯蒂利亚语语法》的第一个版本在1492年出版。
伊皮鲁斯公国
(一)塞萨洛尼基王国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西欧封建主在拜占庭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十字军国家之一,由此次十字军的领导者孟菲拉侯爵博尼法斯于1204年在塞萨洛尼基建立,领有爱琴海北岸的色雷斯、色萨利和马其顿地区各一部。1207年博尼法斯死后其子德米特里继位,政权落入伦巴第出身的贵族集团之手,后又被拉丁帝国控制,1224年为伊庇鲁斯公国灭亡。伊庇鲁斯公国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一个中世纪国家,1204年拜占庭帝国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运动中垮台,伊庇鲁斯趁机脱离拜占庭的统治获得独立 。但它的统治者们以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力求获得与尼西亚帝国和特拉比松帝国同等的合法地位。1337年伊庇鲁斯公国被塞尔维亚王国征服,1356年重新兴起,从此一直到存在1479年才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米海尔·科穆宁·杜卡斯伯爵于1204年在拜占庭帝国伊庇鲁斯(当代的阿尔巴尼亚和希腊交界处)建立这个小伯国,他是原拜占庭皇帝和阿列克修斯三世的表兄弟,曾经和Boniface Monferaticus将军联合对抗过法兰克人建立的拉丁帝国。在被法兰克人在康多罗斯战役中击败以后退出伯罗奔尼撒半岛回到伊庇鲁斯地区,宣布自己才是拜占庭的合法继承人,并停止和Boniface Monferaticus的联盟关系。伊庇鲁斯立国没多久就迎来一波波的来自君士坦丁堡、色萨利、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难民,这些难民管迈克尔·多卡斯叫诺亚,意思是带领他们躲过拉丁人像洪水一般的烧杀抢掠。不过他很快就遭到尼西亚帝国兄弟们的谴责,米海尔就和教皇英诺森三世结盟,彻底割裂自己和正教会的关系(当然他还是自称拜占庭皇帝)。

(二)弗兰德斯的亨利希望米海尔·科穆宁·杜卡斯能够臣服于拉丁帝国,而米海尔·科穆宁·杜卡斯也确实这么做,至少是名义上这样做,并在1209年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亨利的兄弟Eustace。米海尔·科穆宁·杜卡斯可是自称拜占庭的继承者,他认为如果可以的话随时可以中断与拉丁帝国的关系,没想到这时Boniface Monferaticus将军也对米海尔·科穆宁·杜卡斯提出要让米海尔臣服于他的条件,这下把米海尔气坏了。1210米海尔同威尼斯海军联合袭击Boniface Monferaticus的塞萨洛尼基王国,迈克尔多卡斯对于战俘极其残忍,还把天主教教士肢解,这使得英诺森三世将他绝罚出教会(开除教籍),当然迈克尔根本不在乎这点事。米海尔很快从拉丁帝国的领土上征服Larissa和Dyrrhachium,他也控制科林斯海峡。1214年他打败曾经和他联合过的威尼斯人,但还没来得及庆祝胜利就被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给刺杀。塞奥多尔·科穆宁·杜卡斯即位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开始进攻塞萨洛尼基,并同保加利亚人联合,弗兰德斯的亨利死在同他们作战的时期。1217年塞奥多尔·科穆宁·杜卡斯俘虏Peter of Courtenay,他是弗兰德斯的亨利的继承人,但是此时尼西亚帝国也在崛起,所以西奥多尔·多卡斯还是未能征服塞萨洛尼基地区。1225年在尼西亚夺回君堡期间西奥多尔·多卡斯乘机占领塞萨洛尼基,1227直接自称拜占庭皇帝,虽然招致尼西亚那边的一片嘘声。1230年他和保加利亚的伊凡·阿森二世翻脸,以为伊凡阿森是个软柿子而好捏。

(三)结果在Klokotnitsa战役中被打的打败,成为保加利亚人的俘虏,他的兄弟曼努埃尔·科穆宁·杜卡斯乘机夺取伊皮鲁斯的王位。1237年塞奥多尔终于“刑满获释”,出狱的他立即流放曼努埃尔,并立他的儿子为塞萨洛尼基总督。在 Klokotnitsa战役那次失败之后伊庇鲁斯就再也没能恢复元气,塞奥多尔的儿子也于1246年把塞萨洛尼基丢给尼西亚。1248年乘胜追击的尼西亚皇帝约翰三世强迫塞奥多尔承认尼西亚帝国才是拜占庭的正统,并称他的儿子米海尔为伊庇鲁斯伯爵,之后一直想复仇的米海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阿凯亚公爵威廉,试图借此机会同阿凯亚联合起来反抗尼西亚。但是很快在1259年联盟的军队被打得全军覆没,塞奥多尔和他的儿子一起被关在监狱里,直到去世。在米海尔八世在任拜占庭皇帝期间开始对伊庇鲁斯持续的进攻,并于1265年强迫伊庇鲁斯新任伯爵尼基弗鲁斯娶自己的侄女安娜,此时的米海尔八世视伊庇鲁斯为附庸国。1267年多灾多难的伊庇鲁斯迎来亚得里亚海对岸的新的入侵,就是来自安茹的查理(西西里的统治者),而尼基弗鲁斯却视这次入侵为一次脱离拜占庭的机会,他很快就宣布自己愿意归顺安茹的查理。当然拜占庭对他这一行为的处罚是在1279年,安茹的查理在驰援伊庇鲁斯的途中被击败,伊庇鲁斯终于成为拜占庭的有机组成部分。
特拉比松帝国
(一)特拉比松帝国创立于1204年4月,是从拜占庭帝国分裂出的三个帝国之一,持续257年。特拉比松帝国的第一代君主阿列克赛一世是科穆宁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安德罗尼库斯一世的曾孙,他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预见十字军将攻取君士坦丁堡,便占据特拉布宗独立建国。特拉布松帝国初期曾统治著黑海南岸的一系列地区,包括现今土耳其的锡诺普省、奥尔杜省、吉雷松省、特拉布宗省、巴伊布尔特省、居米什哈内省、里泽省和阿尔特温省。在13世纪帝国更统治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亚半岛(包括克森尼索和刻赤),可是在1206年锡诺普以西的领土都被与帝国西部接壤的尼西亚帝国占领,锡诺普也于1214年陷落于塞尔柱人手中,1222年以后黑海北岸的土地渐渐改由热那亚人统治。尽管如此但特拉布松帝国仍是三个拜占庭帝国的继承国中寿命最长的,其中位于小亚细亚西部的尼西亚帝国成功灭掉十字军建立的拉丁帝国并重夺君士坦丁堡,位于希腊伊庇鲁斯的伊庇鲁斯专制国则于13-14世纪逐渐崩溃,并在1340年被尼西亚君主所恢复的拜占庭帝国所占领,重建的拜占庭帝国于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特拉布松帝国则持续至1461年才灭亡。

(二)由于对于12世纪末君士坦丁堡宫廷中弥漫的西方文化氛围的不满,科穆宁王朝的贵族安德罗尼库斯-科穆宁组织政变,杀死来自十字军国家的皇后安条克的玛丽,并对君士坦丁堡的拉丁人(包括十字军国家和意大利城邦的人)大开杀戒。狂暴的民众将安德罗尼库斯(安德罗尼卡一世)拥立为新皇帝,史称安德罗尼库斯一世。虽然他有心改革朝政和官僚体系,但是在他的政策出现一点点起色的时候西西里诺曼人的舰队出现于他的面前,由于他的改革触犯上层阶级的利益,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出面协助他共渡难关,最后在1185年他被愤怒的人群杀死在街头。同时他的族侄伊萨克-安格鲁斯稳定局面,开创短暂的安格鲁斯王朝。而在之前的1180年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一世去世时安德罗尼库斯正在格鲁吉亚避难,他受到格鲁吉亚国王格奥尔吉三世的礼遇成为宫廷的贵客。1185年拜占庭局势混乱,安德罗尼库斯的孙子阿莱克修斯被格鲁吉亚女王撒玛丽派人带回格鲁吉亚,将他与大卫一起放在宫中抚养。为了加强统治以及问鼎拜占庭皇位,安德罗尼库斯故意将科穆宁王朝的后裔放到格鲁吉亚避难,希望以此获得更高的国际声望。但是由于面对十字军入侵造成的财政困难,拜占庭皇帝阿列克修斯-安格鲁斯将格鲁吉亚女王送给安纳托利亚修士的宝物和财物搜刮来作为贡品和军饷,这让格鲁吉亚女王十分愤怒,于是她计划直接从拜占庭身上搜刮来弥补失去的利益,她选择支持大卫-科穆宁和阿列克修斯-科穆宁兄弟夺取特拉布宗。

(三)1204年1月兄弟俩的军队进入特拉布宗城,22岁的阿列克修斯宣布自己成为拜占庭皇帝,但是也就是在几天前君士坦丁堡的城门刚刚被十字军攻克。之前的4月13日大卫-科穆宁已经带兵向着西部进发,他的身后是格鲁吉亚的舰队。经过了数个月的征战后特拉布宗附近的要塞均被攻克,帝国初步具备雏形。随后阿列克修斯作为皇帝坐镇后方,大卫作为将军四处出击,凭借着不错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贸易线路,这个新国家躲在黑海北岸躲过数次塞尔柱帝国的袭击和进军,成为“塞尔柱北边的盖子”。但是在尼西亚帝国站稳脚跟之后它立刻开始对特拉布宗的发难,1208年尼西亚帝国第一次进军特拉布宗,但是在大卫·科穆宁的远交近攻的操作下拉丁帝国的亨利立即发兵攻击尼西亚帝国的后方基地,这导致尼西亚帝国的进军功败垂成。但是在1212-1214年尼西亚帝国和塞尔柱联合起来修理特拉布宗帝国之后迫使特拉布宗放弃恢复罗马帝国、觊觎君士坦丁堡王位的野心,让这个国家龟缩在黑海东南沿岸一隅独自发展。1222年阿列克修斯一世去世之后继承他皇位的两个人都不是科穆宁家族的人,十几年后等王位回到科穆宁家族手里之后曼努埃尔一世-科穆宁使用长袖善舞的外交策略,通过与法国的圣徒国王路易九世联姻的方式收复久违的赛皮纳港,将特拉布宗帝国的重心变成航海、贸易和中转运输。因为黑海-大不里士-波斯的贸易线与新崛起的奥斯曼帝国暂时没有重合,所以这里免去遭受兵祸。

(四)罗姆苏丹国衰落后在蒙古人的庇护下特拉比松帝国享受一段安定的时间,成为丝绸之路西端的终点,得以通过丝路上的贸易而蓬勃发展,拥有着巨大的财富。1295年马可·波罗亦取道特拉布宗回到欧洲,在1297至1330年这段帝国的繁盛时期,它成为当时世上主要的贸易中心,并以巨大的财富和艺术成就而闻名于世。1280年刚满20岁的约翰二世-科穆宁成为特拉布宗皇帝,第二年恢复君士坦丁堡的米海伊尔八世-帕列奥罗格斯(米海尔八世)就遣使过来,希望约翰二世能放弃巴塞勒斯的头衔,因为特拉布宗帝国已经是一个自立一方的政权而无法夺回君士坦丁堡,所以他最好用专制君主的头衔取代巴塞勒斯。经过一年的外交斡旋和讨价还价之后特拉布宗帝国选择放弃罗马皇帝巴塞勒斯的名号,将皇袍的双头鹰换成单头鹰,这标志着这个国家基本上与罗马国家脱钩,成为希腊人在地方上的割据政权,其正统性和大义名分自然比收复拜占庭的尼西亚弱很多。在14世纪一段时间的平稳发展之后特拉布宗帝国陷入内战之中,1330年阿列克修斯二世的儿子安德罗尼库斯三世杀死自己的两个弟弟,另一个弟弟巴希尔逃亡到君士坦丁堡才得以幸免于难。15个月后安德罗尼库斯三世暴毙,来自君士坦丁堡主张拥护拜占庭和罗马正统的巴希尔回国夺权,还迎娶拜占庭皇帝的私生女伊琳娜结婚。但是花心的巴希尔却很快另寻新欢,于是伊琳娜不动声色地发动政变,自立为女皇。

(五)但是科穆宁家族的后裔不希望君士坦丁堡的拉斯卡尼斯家族干涉自己的内政,更不希望这个女皇从母国带来一群雇佣军和天降系的将领和贵族,于是特拉布宗的贵族分为希腊党和女王党展开内战。一开始在女皇伊琳娜带来的热那亚雇佣军的干预下女王一开始占据上风,但是后来起义者请来阿列克修斯二世-科穆宁的女儿安娜为女王,最后得到格鲁吉亚的支持,安娜女王得以与伊琳娜分庭抗礼。但是也是在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势头越发明显,就在内战的同时奥斯曼帝国深入帝国腹地,两次猛攻特拉布宗城,但是由于城墙防御坚固,所以奥斯曼的两次进攻被特拉布宗守军击退。在奥斯曼人走之后格鲁吉亚的乔治五世出兵特拉布宗,并进入城市拥立安娜为女王,迫使伊琳娜流亡君士坦丁堡。但是本国的贵族们却将女皇架空,三个贵族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在伊琳娜失败之后她回到君士坦丁堡从娘家寻求到足够的兵力,带着特拉布宗前皇帝约翰二世的儿子米哈伊尔-科穆宁杀回特拉布宗,但是当他们一回到特拉布宗就被守军迅速逮捕。虽然如此但是一如拜占庭式阴谋所描述的那样伊琳娜买通守卫,通过一艘欧洲船只回到君士坦丁堡。而对于安娜女皇和实行专政的贵族不满的特拉布宗世家子弟尼克塔斯-斯科拉里也趁机到君士坦丁堡寻求进行政治冒险的机会,而在君士坦丁堡中他遇到之前试图夺权的米哈伊尔-科穆宁的儿子约翰-科穆宁,于是二人一拍即合,约翰-科穆宁成为斯卡拉里的奇货。这两人对外封锁消息,秘密回到特拉布宗帝国,并通过自己在本地的关系网组织对安娜的叛乱。

(六)结果经过一番叛乱之后女皇和她的支持者们遭到处死,新皇帝约翰史称约翰三世。在夺得大权之后约翰表现得十分不称职,这导致一群对他不满的人流亡到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克拉苏斯自立政权,以尼克塔斯为首领的愤怒贵族们将这个不理政事的皇帝流放到修道院里,将原本在修道院里的米海伊尔-科穆宁放了出来,扶持他成为新的特拉布宗帝国皇帝。米哈伊尔-科穆宁虽然将尼克塔斯看做有功之臣,但是这个人已经被伊琳娜女皇收买,随时准备等待着伊琳娜重新掌权,最后在尼克塔斯的运作下伊琳娜的孙子阿列克修斯三世-科穆宁成为皇帝,权力欲望强的伊琳娜成为国家的实际掌权者。在夺取政权之后女皇就下诏逮捕尼克塔斯,原因是他三番五次的发动政变,不可信赖。按照一贯的拜占庭式剧情,尼克塔斯带着他的拥护者们逃亡到克拉苏斯殖民地,在纠集13船人马回国之后却发现伊琳娜女皇已经在岸上准备好足够的兵力迎接叛军,这一波行动终于终止特拉布宗帝国的20年内战。但是没有人顾及民众死活的内战却导致国力的继续衰败,与拜占庭的祖孙战争一样的是伊琳娜女皇主导的内战最终导致国力衰退和对外敌入侵的无能为力。到了15世纪中叶历经尼科波利斯之战后似乎无人能阻挡奥斯曼帝国蚕食东罗马残余势力的脚步,1442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二世对特拉布宗进行海上袭击,虽然这次袭击以失败告终,但是特拉布宗在克里米亚的殖民地遭到十分严重的摧残。

(八)这一战导致克里米亚殖民地一分为二,一半接受奥斯曼统治,一半继续自治。到了1453年当奥斯曼大军在围攻君士坦丁堡时,虽然拜占庭使节也曾经派人到特拉布宗求救,但是对于强大的奥斯曼军队时特拉布宗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君士坦丁堡沦陷之后奥斯曼对经过土耳其海峡的特拉布宗商船征收巨额商税,忍无可忍的约翰四世拒绝称臣,但是遭受到奥斯曼的武力讹诈之后皇帝也被迫屈服。面对奥斯曼的威胁时约翰四世一面将美丽的女儿嫁给白羊王朝的乌宗·哈桑,一面联络塞浦路斯的基督教领主尼科洛-克里斯波,在本国遭受危险的同时希望能够出兵相救。此外他还有针对性的加固城防建设,城市的东西面挖掘壕沟,南北面被加固城墙。由于担心流亡的兄长亚历山大回国夺权,他与亚历山大的支持者热那亚人关系崩溃,选择与威尼斯结盟。但是黑海并不是威尼斯而是热那亚的后院,所以这导致特拉布宗帝国在关键时刻无法获得来自海上的有力支援。1456年奥斯曼帝国终于对特拉布宗帝国动手,奥斯曼大军一路打到特拉布宗近郊,但是这次进军却因为瘟疫爆发而不了了之,最后进攻以失败告终。而约翰四世趁机提出出2000金币赎出被俘虏的战士,但是被奥斯曼方面拒绝。1461年7月初土耳其舰队抵达特拉布宗,数目寥寥无几、凑不齐20艘船的特拉布宗海军迅速被奥斯曼舰队击败,奥斯曼人登陆后占领城市郊区。
(九)但他们面对牢固的城墙几乎无计可施,8月初陆军的前锋来到城下,领军的是大维齐马哈茂德。此时的特拉布宗军队虽自称是罗马人,但是在装备和战术上流露出一股浓浓的突厥风格,在西班牙旅行者眼里这些罗马后裔们使用剑和弓,这和土耳其人所使用的一样,他们的骑乘习俗也是如此。他们有和东方人类似的服装,以猩红色或绿色这样的色调为主,头戴有一圈貂皮帽边,帽筒两侧有金色的帽线,帽前方插着一簇仙鹤羽毛的高筒帽,看起来像另一支奥斯曼军队,只是信仰基督教、说希腊语而已。同许多苏丹的大臣一样的是他也是一名基督教叛教者,其父为塞尔维亚王子,而母亲恰好是特拉布宗的贵妇。他有一位表兄知名学者乔治·阿米罗特斯在特拉布宗,深受大卫皇帝的器重,不仅因其学识渊博,更在于他和罗马的关系有利于帝国与西方的外交谈判。马哈茂德派遣他的希腊裔秘书托马斯-卡塔博隆努出使特拉布宗,表面上是为了劝降皇帝大卫,暗地里却和阿米罗特斯秘密接触。大卫起初和皇后(来自拜占庭名门坎塔库震努斯家族的海伦娜)在此刻正在格鲁吉亚乞求其女婿的援助,然而重臣和著名学者阿米罗特斯已被马哈茂德重金收买,他公然鼓吹投降并保证,如果投降的话苏丹会在别处补偿皇室一块封地,后者终于也动摇。

(十)大卫遣使向奥斯曼苏丹提出他愿意投降,前提是苏丹在帝国境内任选一块面积与价值和特拉布宗相当的土地作为补偿,并且与他的幼女安娜联姻,可苏丹表示只能接受无条件投降。在阿米罗特斯屡次谏言表示抵抗无用后,大卫不得不做出让步,就算是特拉布宗凭借坚固城防可以坚持一段时间,但是终究难以持久作战抵抗。1461年8月15日圣母升天节当天东罗马人的最后首都被土耳其苏丹占领,此时距米海伊尔·帕列奥列格从十字军手中收复君士坦丁堡正好200年。皇帝及其子女(包括侄子阿莱克修斯)得到苏丹优待,后者派专船护送他们及帝国官员、王室财产转移至君士坦丁堡,但并非所有皇室成员都获得自由。大卫的嫂子玛利亚·加提卢西在20年前嫁给他流亡君士坦丁堡的兄长亚历山大,丈夫过世后便携幼子居住在特拉布宗,此刻因其风韵犹存得到苏丹的垂青并被召入后宫。剩余的特拉布宗人就没有如此幸运,类似以君士坦丁堡沦陷后的命运,贵族阶层被剥夺财产并送往君士坦丁堡,在那里苏丹提供希腊式住宅和足够金钱,使他们可以开始新的效忠生活。男性市民与部分妇女儿童沦为奴隶并被苏丹及其大臣们瓜分,按照血税原则800男童被土耳其人送进土耳其新军,帝国的偏远地区也很快陷落,昔日大科穆宁的领土已完全被土耳其人征服。

(十一)到了1475年帝国最后的残山剩水——克里米亚半岛上的拜占庭殖民地残余部分最后被季迪科帕夏的舰队征服,大卫虽已沦为亡国之君,但按照早前协议还可保留富贵的生活。他们定居在亚得里亚堡,每年拥有30万银币的开支。但是大卫不满足于当顺民,他与白羊王朝的哈桑商议,将一名大卫的儿子或他的侄子阿莱克修斯送到后者宫廷抚养,以便有朝一日恢复社稷。但是东窗事发,1463年3月大卫及儿子被逮捕下狱,11月1日他与三个儿子被处死。帝国的其他皇室成员则以各种方式为奥斯曼人服务,其他的王族旁支前往西欧和南欧,最后大都默默无闻,甚至出售自己罗马皇族的身份和头衔。在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所灭后大量信奉东正教的希腊人(称为本都希腊人)仍居住在古帝国的范围内至20世纪初,这些希腊人因为希腊与土耳其进行人口交换而于1923年始被土耳其驱逐至当代希腊境内,然而在当地说希腊语的穆斯林则保留于居住地至当代。从正统王座的竞争者到自立一方的割据势力,虽然特拉布宗最后放弃对正统王位的争夺,但是却和古典时代的希腊城邦一样多中心的模式避免遭到外敌入侵时被一网打尽。凭借着商路优势和长袖善舞的外交手腕,特拉布宗虽然只是地区二流小国,但是在保全希腊文化的火种方面功不可没。学识渊博的东罗马学者们带着足够多的知识与技能前往西欧,促进正在进行之中的文艺复兴,促进希腊罗马文化在西欧大地的复兴。
拉丁帝国
(一)拉丁帝国(1204年-1261年)的拉丁语正式名称是罗马尼亚或罗马尼亚帝国,是欧洲中世纪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为取代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而建立的罗马天主教国家,因希腊人称西欧人为拉丁人故名,又称“十字军”帝国。1204年西欧国家封建主在罗马教皇号召下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后在拜占庭帝国领土上按西欧形式建立的封建国家,由鲍德温一世出任首任君主“罗马尼亚皇帝”,首都为君士坦丁堡,疆域包括小亚细亚西北部巴尔干半岛南部及其附近岛屿。1195年拜占庭帝国皇帝伊萨克二世(1185~1195,1203~1204 在位)被其弟阿历克塞三世(安基卢的,1195~1203在位)推翻,其子逃往西欧,以资助十字军和同意东、西方教会合并为条件要求援兵支持复位。西欧封建主早已垂涎拜占庭的富庶,尤其是威尼斯为夺取拜占庭的商业利益,多方策动促使第四次十字军改变原定进攻埃及的路线转而进攻君士坦丁堡。主要由法国与佛兰德封建主组成的十字军废黜阿历克塞三世,伊萨克二世复位,与其子阿历克塞四世(安基卢的,1203~1204 在位)同为皇帝。因竭力搜刮贡税,以偿付十字军的钱款,引发君士坦丁堡市民暴动。1204年2月8日市民杀死阿历克塞四世,数日后伊萨克二世亦死,于是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

(二)十字军占领拜占庭帝国大部地区后根据十字军和威尼斯人的协议,威尼斯人占据3/8的拜占庭土地,很快他们就在这块征服的领地上建立拉丁帝国,他们没有选举十字军统帅博尼法斯,而是选举佛兰德斯伯爵鲍尔温九世为皇帝,称鲍德温一世。5月16日教皇派来的新主教在君士坦丁堡为鲍德温一世加冕为拉丁帝国皇帝,鲍尔温即位后面临的是原拜占庭领土四分五裂、危机四伏的状况。拉丁帝国占据君士坦丁堡、色雷斯和马其顿以及小亚上的小部分领地,希腊被其他的十字军瓜分后建立塞萨洛尼基王国、雅典公国和亚该亚公国等十字军国家,而原拜占庭的流亡贵族则分别在小亚的尼西亚建立尼西亚帝国,在小亚的特拉比松建立特拉比松帝国,在爱奥尼亚海的东岸建立伊庇鲁斯公国。鲍德温一世虽然在几个十字军国家中建立宗主权,但拜占庭的流亡政府却成为拉丁帝国的心腹大患。1205年初鲍尔温打算去征服在小亚的拜占庭流亡政府,然而到了2月色雷斯的希腊人在保加利亚沙皇约翰的帮助下发动叛乱,鲍尔温的法兰克骑士们仓促抵抗。4月14日在亚德里亚堡之战中十字军被击败,鲍尔温被俘,不久死去。危机之时鲍尔温杰出的弟弟亨利继承帝位,称亨利一世,他连续击败保加利亚沙皇和尼西亚皇帝提奥多一世对拉丁帝国的进攻,使帝国转危为安。

(三)然而1216年亨利被其希腊妻子所毒杀,亨利死后无子,皇位传给亨利妹夫法王路易七世的孙子康特涅伯爵彼得。此后的几位皇帝相当无能,帝国每况愈下。1224年伊庇鲁斯取得帖撒罗尼加,1225年尼西亚收复小亚细亚。到了1228年彼得的小儿子鲍尔温二世即位时拉丁帝国的领地除了君士坦丁堡外几乎已经被周围邻居们蚕食殆尽。而由于连年战争导致帝国的财政也已经到崩溃的边缘,而帝国内的有钱的威尼斯移民们根本不打算在经济上帮助王室。1236年鲍尔温二世开始遍访欧洲以求得经济援助,虽然从法国、教皇和佛兰德斯那里得到一些经济援助,然而杯水车薪,很快帝国又入不敷出,于是鲍尔温再出去讨钱,拉丁帝国成为当时欧洲著名的乞丐帝国。最后鲍尔温不得不以他的儿子为人质,从当地的威尼斯移民那里借些钱,帝国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1261年尼西亚帝国皇帝迈克尔八世在热那亚人提供的舰队的支持下偷袭君士坦丁堡,打散拉丁帝国军无斗志的威尼斯雇佣军,拜占庭终于在半个多世纪后重新解放君士坦丁堡。鲍尔温二世背着欠威尼斯人的一屁股债逃回法国,这个昙花一现的十字军帝国在内忧外患中就此迅速崩溃。
加泰罗尼亚佣兵团
(一)加泰罗尼亚佣兵团全名加泰罗尼亚东方佣兵团,被认为是西欧中世纪最早出现的正规雇佣兵组织。加泰罗尼亚佣兵团最初创建于1281年,初始成员包括1500名骑士和4000名西班牙轻步兵,主要作为阿拉贡王国军队的一部分在西西里一带与安茹王朝作战。1302年伊比利亚的阿拉贡王国和法兰西的安茹家族签订《塔尔卡贝罗塔条约》,就西西里战争达成停火协议。骤然消停的战争让大量响应阿拉贡国王的伊比利亚战士们不知所措,他们只好滞留在当地抢劫滋事,让阿拉贡国王恼怒不已。一个叫罗杰的南意大利落魄贵族及时把握住机遇,向国王建议让佣兵团接受他的率领,他会带他们去东方实现就业。国王一听如此甚好,退伍军人一听如此甚好。罗杰统领的加泰罗尼亚佣兵团不仅有加泰罗尼亚人,也包含伊比利亚其他地区的战士,甚至还有一些法国人和意大利人,除了正兵接近6000人之外罗杰又雇佣数量可观的军仆。加泰罗尼亚佣兵团主要战斗力是4000名轻步兵,刨去部分弓弩的士兵外主要都是来自伊比利亚内陆的突袭者,他们是牧羊人、农夫、樵夫,在家乡过着简朴的生活,每年会定期找穆斯林抢点救济金,这过程中积累相当的战争经验。他们的装备很差,很多人除了一顶铁质头盔外就没有其他护具,少部分富有的人也就多一件满是窟窿的半身锁子甲或皮质胸甲。他们常用的武器有一根1米多长的矛,4-5条80厘米左右的标枪,放羊用的投石索,一柄类似屠夫用的剁肉刀coltell或短剑用于短兵相接。
(二)伊比利亚的突袭者习惯那种三五成群的散阵自斗,但也能在对付训练有素或者大股骑兵时结成密集的方阵与之对抗。加泰罗尼亚佣兵团的骑兵则起掩护作用,防止敌人对突袭者的迂回包抄,并在胜利后对溃逃的敌人发起追击来扩大战果。他们当中既有根正苗红的西欧骑士,亦有许多皈依或不皈依基督教的穆斯林轻骑兵。1303年1月罗杰和他的佣兵团在西西里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帮助下乘坐39艘战舰集体转移到君士坦丁堡,在那里他受雇于拜占庭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娶了皇帝外甥女并获得“大公爵”的称号,成为拜占庭皇帝的驸马,双方在联姻的基础上缔结雇佣关系。在君士坦丁堡势力十分强大的热那亚商人对新来者很不满意,他们多次以债务为要挟要求皇帝驱逐这帮乡巴佬,皇帝表面附和热那亚商人,背地里却把热那亚人要动手的消息告诉罗杰。虽然岳父明面上没表示什么,不过懂事的女婿挑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带着一帮小弟砸了热那亚人的社区。蛮得像驴的热那亚人欺负弱得像羊的希腊人可以,但碰到内行的就不行了,这一次被杀好几千人。该次事件几乎让热那亚人在君士坦丁堡的商业网络陷于瘫痪,惹了事就不能待在君士坦丁堡,罗杰又带着他那一大票刚见识花花世界的小弟转移到广阔的小亚细亚半岛,一边为拜占庭帝国收复失地,一边创造人生价值。

(三)在沿海城镇埃尔德克附近的古代废墟,加泰罗尼亚佣兵团袭击在当地游牧的突厥势力。造成1万名新穆斯林步兵和3000名突厥骑兵的死亡,缴获的牛羊马匹不算,连带来不及逃走的数千名妇孺在数月后缴纳巨额赎金。在内陆的阿拉克斯中加泰罗尼亚佣兵团正面打败由1.2万名步兵和8000名骑兵组成的突厥邦国联军,联军方面只有500名步兵和1000名骑兵侥幸活着离开战场,军事重镇费城落入佣兵团手中。在基布拉斯特中加泰罗尼亚佣兵团找到正在小亚细亚半岛内陆深处重组的突厥邦国联军,面对拥有2万名步兵和1万名骑兵的联军时罗杰没有气馁,他设法诱使突厥人离开山谷,在平地上用长矛和标枪击溃他们,造成6000名突厥骑兵和1.2万名突厥步兵的死亡。过去让十字军骑士和拜占庭军团畏若虎狼的突厥弓骑兵没能在兵种体系完备的加泰罗尼亚佣兵团身上刷出史诗胜利,他们引以为豪的骑射本领被突袭者凶悍的标枪雨压制,下马的突厥骑士则被突袭者用剁肉刀斩杀。节节胜利的加泰罗尼亚佣兵团在1305年返回巴尔干半岛,拜占庭人以庆功宴的名目诱使罗杰和他驻扎在加里波利半岛的雇员们分离,一部分跟随罗杰赴宴的佣兵团成员也被无情杀害,佣兵团在君士坦丁堡的总部亦被烧个精光。新首领伯伦古尔·恩滕卡带着剩下的206名骑兵和1256名步兵经苦战逃脱拜占庭的围剿,为了彻底剿灭他们的拜占庭皇帝在热那亚黄金的帮助下组建一支包括希腊人、意大利人、阿兰人、突厥人在内的庞大军队,数量号称多达5万人。
(四)领导新丧加之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佣兵团制定转移止损的计划。加泰罗尼亚佣兵团从巴尔干半岛东部沿海向西部沿海机动,行动缓慢的皇帝军队根本无法赶上他们,小股快速机动部队即便能赶上也无济于事。在得到来自阿拉贡和突厥人的增援补充后元气稍复的佣兵团与保加利亚结盟,报复性地大肆攻掠帝国的色雷斯地区。1308年佣兵团南下至希腊色萨利地区,以塞萨洛尼基为基地洗劫东正教圣地阿苏斯圣山,此后佣兵团受雇于西西里国王腓特烈二世。1309年西西里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想将该佣兵团据为己有,便派王子费迪南德前去接替佣兵团长的位子。伯伦古尔同意了,但另一位头面人物博纳特·罗格夫特却不同意,结果造成佣兵团的内战。最终博纳特获得胜利,其他人不是被杀就是离开,佣兵团分裂成多个部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归博纳特所有,而他也积极寻找主顾,最终获得法国瓦卢瓦伯爵夏尔的雇佣。但很快在战争中博纳特便被法国人逮住,然后将其送往那不勒斯,最后活活饿死。1310年继任的团长罗杰·德斯拉尔重新改组佣兵团,令佣兵团重放光辉。同年雅典公国公爵沃尔特五世雇佣加泰罗尼亚佣兵团进行作战,佣兵团为公爵夺取三十座城堡,但战争结束后公爵只给一小部分佣兵团成员付款并加以留用,而没有按期向佣兵团其余成员支付约定报酬并试图加以驱赶,佣兵团遂于1311年3月15日在赛菲索斯河附近与公国军队兵戎相见。

(五)公爵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其骑兵据称有6000人,其中包括700名法兰克骑士,而步兵总数号称在2万人以上。相比之下佣兵团只有2000骑兵(包括1100突厥轻骑兵)和4000步兵,更有甚者佣兵团中的突厥人还不信任指挥者,坚持与大部队分离列阵。尽管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佣兵团却聪明地在山丘上布阵,挖掘防御性壕沟,设置拒马尖桩,掘开河道,将自己阵前的土地淹没为一片泥泞。佣兵团将突袭者布置在山上,两侧是骑兵。公爵过于相信自己手下法兰克重装骑士的战斗力,鲁莽地带领他们向佣兵团正面冲锋。然而能够顶住标枪雨并突破路障靠近山顶的骑士和扈从少之又少,而且他们还被破碎的地形和泥沼切割成无数股,结果苦战不利的雅典公国军队全部陷入泥沼,公爵和大部分骑士均阵亡。随后佣兵团占领雅典以及公国首都底比斯,佣兵团请求阿拉贡国王向其派遣一名公爵来统治公国。1312年西西里国王的5岁儿子曼弗雷德成为雅典公国新公爵,但国王任命的所有公爵从未到过雅典,佣兵团在足足70年间成为雅典公国的实际统治者,加泰罗尼亚佣兵团根据与西西里国王签订的合同改称呼为“罗马的法兰克佣兵团”,在佣兵团统治下雅典公国的语言和法律逐渐受到来自遥远阿拉贡的巨大影响。1312年从西西里前来的主教贝伦格接替德斯拉尔,成为加泰罗尼亚佣兵团的新团长。在他领导下加泰罗尼亚佣兵团在雅典公国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加强,不仅他自己成为摄政,之后还建立由加泰罗尼亚人选举的主教制度,另外他还拥有一片专属土地,名为新帕特雷。
(六)1316年贝伦格去世,他的继任者威廉·德·托马斯改团长为摄政称号,在他成为摄政的时期(1317-1330)是加泰罗尼亚佣兵团最为辉煌的时候。1319年雅典公国改称新帕特雷斯公国,虽然加泰罗尼亚佣兵团在雅典公国站稳脚跟,但他们一向以来的盗贼倾向令威尼斯等以海上贸易著称的国家非常忌惮,因此他们便与西西里王国接洽,希望能控制加泰罗尼亚佣兵团的力量向海岛扩展。1317-1321年在教皇的斡旋下加泰罗尼亚佣兵团与威尼斯签订一系列的条约,保证互不侵犯对方,而且不会与奥斯曼人结盟,不过加泰罗尼亚人还是有事没事地就去威尼斯人或热那亚人所属的岛屿去抢劫一番。1338年彼得从摄政升格为雅典公爵,加泰罗尼亚佣兵团越来越世俗化,不仅与威尼斯人保持和平,而且还与北方正在崛起的塞尔维亚人保持和平,以至于不少人私下说加泰罗尼亚佣兵团的黄金时代已然过去,他们沉沦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加泰罗尼亚佣兵团一直在与奥斯曼人结盟,在雅典公国到处都有奥斯曼雇佣兵的身影。1365年在教皇乌尔班五世的强烈要求下奥斯曼雇佣兵离开底比斯,也离开雅典公国。但问题是加泰罗尼亚佣兵团早就腐化,根本无法守卫雅典公国的领土,所以雅典公国公爵罗杰·德·鲁西亚只好到处寻找盟友,寻找新的雇佣军来协助守卫。

(七)就在这时雅典公国内战开始,威尼斯人也在这场内战中推波助澜,造成在公国内西西里人占了上风,雅典公国便只好开始任命西西里人来担任要职以获得国内的稳定。之后罗杰·德·鲁西亚在1369年底去世,继任者名叫马修·瑟夫(原本是一名教士),他欢迎西西里人,也接受西西里王国的统治。1373年拉丁诸国在雅典公国开一次会议,讨论是否组成联军与奥斯曼帝国开战的问题,加泰罗尼亚佣兵团因为曾与奥斯曼人联盟,所以被拒之门外。1374年马修去世,雅典公国的内乱再次开始。就在这时意大利佛罗伦萨贵族尼利欧·阿克希阿亚里一世率领的来自于纳瓦拉的纳瓦拉佣兵团突然入侵,占领公国西部的麦加拉,让本来就混乱不堪的雅典公国局势更加扑朔迷离。西西里国王腓特烈三世见状,希望将雅典公国归为己有,也在对加泰罗尼亚佣兵团施加压力。1377年腓特烈三世去世,西西里王国与雅典公国分离,不再具有封建关系,年轻的西西里女王玛丽自己的统治都成问题便放任雅典公国自流。从1377-1379年约翰·乌图比亚率领的纳瓦拉佣兵团与加泰罗尼亚佣兵团打了无数场战役,最终在1379年6月雅典公国首都被占领,加泰罗尼亚佣兵团的实力不再,雅典公爵彼得四世承认纳瓦拉佣兵团在雅典公国的地位高于加泰罗尼亚佣兵团。
(八)1385年纳瓦拉佣兵团再次入侵雅典公国迫使彼得四世投降,承认纳瓦拉佣兵团的内里奥一世为新的统治者。1386年纳瓦拉佣兵团侵入雅典下城区,1388年佛罗伦萨籍纳瓦拉佣兵团分团长内里奥在Kaledes战役中大败加泰罗尼亚佣兵团,5月2日攻占雅典卫城。1402年安东尼奥成为雅典公国公爵,在他在位的30年间重新提拔加泰罗尼亚佣兵团与纳瓦拉佣兵团一起抵抗威尼斯的入侵,加泰罗尼亚佣兵团团长托马索成为执政并拥有部分土地。1425年加泰罗尼亚佣兵团从雅典公国撤出,撤离到埃伊纳岛上,该岛是内里奥一世于1399年购买。在那里他们与威尼斯人签订合约,威尼斯人将给予他们保护,而他们必须将收成的1/2交予威尼斯人。1451年加泰罗尼亚佣兵团团长安东尼洛不顾儿子和团员的反对将该岛赠予威尼斯人,结果威尼斯人成为该岛统治者,加泰罗尼亚佣兵团自此成为威尼斯军队的一部分。但这批人在1458年与奥斯曼人的战争中几乎全部阵亡,另外还有一批不愿意跟随威尼斯人的加泰罗尼亚佣兵团团员,齐聚在一个加泰罗尼亚首领卢波·德·贝纳塔格周围一起做了海盗。他们在15世纪中叶一直活跃在爱琴海海域,但对于他们的历史记载只到1462年,之后这批人的去向就不得而知。
纳瓦拉佣兵团
(一)纳瓦拉佣兵团是英法战争中产生的一个佣兵团,纳瓦拉兵团的大部分成员的确来自于西班牙北部的纳瓦拉,另外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法国南部的加斯科涅,他们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产生的一个最重要佣兵团。他们来源于纳瓦拉国王查理二世,他是法国国王腓力六世的堂侄。虽然查理二世在17岁就做了纳瓦拉国王,但他除了在18岁访问过这个国家外剩下的时间都是在法国度过的。1356年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国王约翰二世被英国黑太子俘虏,法国境内陷入混乱,起义、巷战、阶层互殴事件屡屡发生,太子查理(未来的英明王查理五世)差一点被愤怒的人民所杀。这时纳瓦拉的查理二世妄图火中取栗,成为新的法国国王,所以他组织纳瓦拉和加斯科涅的自由雇佣军们在法国南部攻城略地。但最后王太子查理率领军队重新征服整个法国,结果令查理二世的企图并未得逞。1360年英法签订《布勒丁尼和约》,战争暂时停止。英国与法国战争的停止令许多英国、法国、加斯科涅和纳瓦拉雇佣军立刻卷入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的边境战争之中,当时纳瓦拉查理二世名义上是卡斯蒂利亚的佩德罗一世的盟友,但私底下却与阿拉贡人联系,最终偷偷与阿拉贡的彼得四世(佩德罗四世)缔结秘密协议,允许阿拉贡人穿过纳瓦拉境内,直接攻击卡斯蒂利亚腹地。随着战争越来越激烈,1366年纳瓦拉的查理二世将自己手里的各类雇佣兵整合成为纳瓦拉佣兵团,为了安抚纳瓦拉的查理二世的法国国王查理五世向他提供50000达克特金币作为佣兵启动资金,纳瓦拉的查理二世开始直接领导这个佣兵团。
(二)一开始该佣兵团主要为卡斯蒂利亚人和阿拉贡人服务,后来逐渐转到意大利南部为佛罗伦萨人服务。1372年在阿尔巴尼亚的都拉斯公爵路易继任成为纳瓦拉佣兵团领导者,他是纳瓦拉的腓力三世的儿子,他积极收纳法国库西领主昂盖朗七世成为佣兵团长官。该人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的义子干儿,在整个英国和法国都具有影响力,所以在他领导佣兵团期间佣兵团人数大增(约达到5000人),除了早期的步兵、长矛兵外又在此基础上增加英国长弓兵和法国骑兵。1375年纳瓦拉佣兵团前往阿尔巴尼亚,协助拉丁诸国和阿尔巴尼亚抵御奥斯曼帝国的疯狂吞并。而在当时都拉斯这座城市已被奥斯曼人拥有,不归都拉斯公爵拥有。1375-1376年纳瓦拉佣兵团重新占领都拉斯,继而向阿尔巴尼亚其他土地扩张。1376年都拉斯公爵路易去世,阿拉贡的佩德罗四世将纳瓦拉佣兵团据为己有,接着他将佣兵团按照兵种分为四部分,分别由四个队长——马约特、萨加、乌图比亚和瓜罗率领。1378年应医院骑士团、亚该亚公国等邀请,马约特率领大部分佣兵团员进入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莫里亚地区,另外还有部分人马在乌图比亚领导下进入雅典公国的科林斯地区。之后的数十年里纳瓦拉佣兵团在希腊地区到处横行,进入最辉煌的时期。

(三)同年马约特领导的那部分纳瓦拉佣兵团在莫里亚到处征战,最终统治莫里亚。次年乌图比亚领导的部分攻占维奥蒂亚,继而在6月控制雅典公国的底比斯。不过多久他们就撤走了,与马约特在莫里亚汇合,重新组成完整的纳瓦拉佣兵团,由马约特任总团长,佛罗伦萨人内里奥、乌图比亚任分团长。1379-1380年纳瓦拉佣兵团成为亚该亚公国的实际拥有者,同时他们还为医院骑士团提供劳务输出。1385年佣兵团以雅典公国为目标,准备将其吞并,1386年萨普雷诺成为新的佣兵团团长,他继续马约特的遗志率领纳瓦拉佣兵团积极向雅典公国入侵。同年亚该亚公国君主查理三世去世,没有子嗣,所以同时有5个人声称自己是亚该亚公国的新君主。但萨普雷诺将他们一一打败,最后自己成了亚该亚公国的君主。1387年教皇乌尔班六世对其进行祝福,承认其对亚该亚公国的控制权。在另一边原分团长内里奥产生异心,开始分裂纳瓦拉佣兵团。他原本出身于佛罗伦萨银行家家族,他利用自己的实力在私下扩充属于自己的部分佣兵。接着又于威尼斯人私下签订合约,最终于1388年占领整个雅典公国,自称雅典公爵内里奥一世。
(四)1389年为了惩罚内里奥的萨普雷诺率纳瓦拉佣兵团部队进攻雅典公国,内里奥为了巩固自己的成果又与威尼斯人结盟,并同意割让部分土地给威尼斯人以换得威尼斯人未来的帮助,结果萨普雷诺只好撤兵,内里奥继续拥有雅典公国。事后威尼斯获得内里奥承诺的割让土地,派遣总督管理。1393年奥斯曼苏丹巴耶济德一世占领雅典公国,内里奥作为附庸,继续做雅典公国的统治者。从1389年到1402年萨普雷诺与威尼斯、教皇、西西里王国和奥斯曼帝国反复周旋,勉强保住自己和纳瓦拉佣兵团拥有的亚该亚公国。1402年到1429年纳瓦拉佣兵团统治的亚该亚公国迅速走向衰落,威尼斯人、热那亚人、那不勒斯人、拜占庭人、米兰人和阿拉贡人一次次地将他们打败。到1429年纳瓦拉佣兵团在希腊地区仅剩下几个要塞还在手中,其他地方全部被侵削完毕。1430年拜占庭的莫里亚君主托马斯·帕里奥略格强占亚该亚公国最后的土地,亚该亚公国灭亡,亚该亚公国灭亡后纳瓦拉佣兵团也被托马斯·帕里奥略格解散。
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
(一)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756—1492年)是阿拉伯人占领西班牙时期在科尔多瓦建立的王国,西方历史著作中又称西萨拉森帝国,原为阿拉伯帝国总督区。亦称西班牙埃米尔国、科尔多瓦哈里发国、科尔多瓦伍麦叶王朝等,中国史籍称“西大食”,西方史籍称“西萨拉森帝国”。712年阿拉伯军队占领安达卢西亚(今西班牙南部),伊斯兰教随之传入,仅北部和东部的部分地区由基督教西哥特王国控制。伍麦叶王朝时派埃米尔(即省督)管辖,受马格里布总督节制,首府设在科尔多瓦。750年阿拔斯人对伍麦叶家族进行大屠杀时伍麦叶王朝第十任哈里发希沙姆之孙阿卜杜·拉赫曼·伊本·穆阿维叶(731—788)幸免于难并伪装逃走,他途经巴勒斯坦、埃及于755年到达北非的休达,受到其母舅所属的柏柏尔部落的保护,并组织军事力量。他派遣其随从白德尔渡海到西班牙,争得原叙利亚伍麦叶王朝旧部军队的帮助和支持。755年末阿卜杜·拉赫曼率柏柏尔军从格拉纳达南部海岸登陆,附近诸城守军迎降。756年率军自塞维利亚北进,在瓜达尔基维尔河畔同阿拔斯王朝驻西班牙总督优素福的军队决战,优素福败逃,遂攻占科尔多瓦,自称“埃米尔”建立后伍麦叶王朝。757年他下令停止在聚礼日为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祈祷,后又追奔逐北攻陷托莱多城,歼灭优素福残部并平定各地的暴动。他制定各种政策,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城市,收效显著,为王朝奠定基础。761年打败进犯的阿拔斯王朝军队,后又打败法王查理曼的远征军巩固政权,同基督教欧洲以比利牛斯山脉为界。788年阿卜杜·拉赫曼逝世后其继任者因治国无方,各地新归信的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不断暴动,一些省区的封建首领宣布独立,王朝处于内乱和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912年阿卜杜·拉赫曼三世(891—961)继任埃米尔,他足智多谋、励精图治、善于用兵,逐一收复丧失的省区并扩展版图,使王朝得到中兴。920年他率军北征,向基督教莱昂国王奥多诺二世的联军进行圣战,攻占圣·埃斯特班要塞。924年又摧毁那发尔首都潘普洛纳,928年摧毁西班牙南部西哥特王朝的波巴斯特罗要塞,俘虏王室权贵。929年1月阿卜杜·拉赫曼三世宣布称哈里发,下令在聚礼日的祈祷和公文中以“保卫安拉宗教的哈里”发称呼他,并获得“信士们的长官”的尊号,从此后史学家又称该王朝为“科尔多瓦哈里发帝国”。932年阿卜杜·拉赫曼三世攻占托莱多城,叛军宣布投降。他还向南部的法蒂玛王朝和北方的基督教诸王国发动军事攻势,931年攻占休达,将领土扩张到北非的提阿雷特。海军称霸西地中海,以优势的船队抑制法蒂玛王朝海军对半岛沿岸的袭击,同时与欧洲国家修好。阿卜杜·拉赫曼三世和继任者哈凯姆二世(961—976)以及侍从长曼苏尔(977—1002)统治时期与阿拔斯王朝和法蒂玛王朝相抗衡,成为西方强大的伊斯兰国家。11世纪起王室内部争权夺利,禁卫军专权,哈里发更迭频繁,政局陷于混乱。1031年哈里发希沙姆三世(1027—1031)被废黜,哈里发国家分裂为20多个由封建主掌权的小国,后大多被穆拉比特王朝和穆瓦希德王朝所灭。后伍麦叶王朝统治西班牙近三百年,成为欧洲最繁荣富庶的地区,使伊斯兰教及其学术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三)王朝最高统治者为哈里发(或埃米尔),掌握着全国的军事、行政、司法和宗教大权,以逊尼派为国教,以马立克学派的教法学说立法和执法。哈里发之下设侍从长,行使首相职权,由各部大臣和枢密院官员组成最高行政会议(迪万)。全国分6个省区,由瓦利(即省长)负责军政事务,司法权由哈里发委派教法官执行,朝廷设总法官。全国有10万名常备军,战时出征,平时执行交通和对外贸易任务。王朝采取一系列政策,兴修水利,开垦土地,改良耕作技术,发展畜牧,植桑养蚕,鼓励手工业和商业,开发矿产资源,进行东、西方贸易,促进经济的发展。进入西班牙之后阿拉伯人和摩尔人带来东方的科学和技术,在西班牙开凿运河,种植从东方引入的农作物和水果。带来阿拉伯数字、航海技术,开展地中海沿岸的货运贸易。带来东方的文化和艺术,建立大量的学校,并采取宗教宽容和文化包容的政策。阿拉伯人统治安达卢西亚后允许西班牙人自由选择宗教信仰,并给予他们司法自由。政府降低中产阶级的人头税,减轻原有的徭役,至于土地税时阿拉伯人、基督徒犹太人一视同仁,根据土地耕作情况决定。阿拉伯人保护当地人民的私有财产,只收了基督教会的财产和那些逃亡的贵族财产。阿拉伯人解放土地上的奴隶,消灭奴隶制度。阿拉伯人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采取温和政策,只要求他们向政府缴纳收成的三分之一,对城市居民仅要求他们缴纳一定数量的人头税。
(四)后倭马亚王朝大力倡导和赞助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在各主要城市创办各种学校、图书馆、书店、天文台、医院,阿拉伯语得到传播和使用,促进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在10世纪时首都科尔多瓦有居民11.33万户(40—50万),城市被规划为28个功能区,经济发达,文化昌明,公共设施完善。前3任埃米尔在此创办免费高等学校27所,并在最大的科尔多瓦清真寺创办欧洲第一所大学——科尔多瓦大学,吸引着东西方的穆斯林及信奉基督教的学生来此学习。这所大学的图书馆藏有40万册图书,许多书籍都是珍本。在该城还建有清真寺700座,公共澡堂300所。科尔多瓦与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齐名,成为地中海-中东世界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在学术和知识方面这里也是堪称当时欧洲的中心,王朝聘请和鼓励不同信仰的东西方学者从事哲学、自然科学和宗教学术研究,并通过翻译活动将阿拉伯东方伊斯兰文化与希腊文化相结合,在伊斯兰教义学、教法学、哲学、天文学、医学、数学、语言学、史学和文学等领域取得大量成就,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学者,其著述丰富多彩,在中世纪伊斯兰学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来自萨克森高特希姆的修女罗斯薇萨表示:“全世界最耀眼的辉煌都在那里,每一个科学的分支都有人在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安达卢西亚的科学家们也有成就,在天文学、数学、植物学和医学等领域涌现出很多的科学家。
(五)譬如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当时最著名的科学家是穆斯拉姆-马吉立德,他研究花拉子密的天文历法,并把它运用到伊斯兰历法中去。在几何学方面除他以外还有一位大科学家那就是生活在托莱多的叶海亚-宰格里,他校正花拉子密关于地中海度的计算,他被认为是当时优秀的天文学家,因为他计算出太阳和恒星之间的最远距离,这在以后哥白尼的研究中得到证实。穆斯林在数学方面最大的贡献是在代数学中引进具有深远意义的零的概念,并把它运用到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中,西方著名评论家乔治-斯塔尔顿说,阿拉伯人在数学和天文学中的两大发明是新的代数学和新的立体几何学。安达卢西亚的教育无论是小学教育还是中学教育在中世纪都十分闻名,安达卢西亚人享有比巴格达的穆斯林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教师具有较高会地位和知名度。安达卢西亚人的识字率超过当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甚至妇女都普遍有受教育的机会。在安达卢西亚医生的推动下医学取得长足的进步,医学研究的成果超过拜伦时代以来的总和。宰贺拉威是十一世纪出色的外科医生,他的手术方法与现代的手术方法相当吻合。植物学家伊本-拜塔尔为了撰写自己的著作走遍整个东方,哲学家伊本-鲁世德将古希腊哲学和中世纪欧洲的经院哲学串联在一起,构成思想环节上的重要一环。

(六)伊斯兰科学文化通过科尔多瓦和托莱多两城传到西欧,促进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科尔多瓦在过去有位穆斯林作家写道:“它是安达卢西亚的新娘,她容貌优雅足以吸引所有人的目光。苏丹的大军为她打造荣耀的王冠,诗人从语言的海洋采集珍珠为她制作美丽的项链,科学家编制知识的锦缎作为她的华服,艺术大师和能工巧匠为她镶嵌漂亮而曼妙的装饰。”这位阿拉伯历史学家用自己夸张的方式描写他眼里的女皇——美轮美奂的科尔多瓦。在后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的统治之下科尔多瓦是一个值得骄傲的首都,除了君士坦丁堡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大城市能够与之媲美。科尔多瓦的建筑高大宏伟,人民生活优雅,知书达理,达官贵人生活精致。正如另一位阿拉伯作家写道:“科尔多瓦最早是一座要塞城市,被高耸的巨大石墙环绕,街道美丽而整洁。旧时有很多异教徒的国王和教徒,而现今这里的人民以彬彬有礼,举止优雅,才干过人,饮食精致而闻名于世。除了骏马的骑手外他们还有很多通晓各类知识的学者,贵族以富有美德和慷慨大度著称,勇士们拥有熟练的军事技巧远征外国,将领们可以熟练地应对各种形式的战争。世界各地的学者们云集到科尔多瓦,他们渴望着研习知识、诗学、神学和法律。科尔多瓦一直是杰出人士的竞技场所,诵经师的道场,高贵者的驻留地,以及美德和智慧的宝库。”
(七)按照沙漠民族一贯的重复性和浮华性的文字描述,这一段文字不免得有所夸张,但是大致也反映历史山的真实情况。后世的旅行者在19世纪看到的只是一排排褪皮的白色墙,破败不堪的阿尔卡扎城堡,很多重要的历史遗迹被废弃为监狱,当然这是荣耀褪去之后的残影。在鼎盛时代整个城市的周长至少有16.1公里,瓜达尔基维尔河沿岸都是成排的大理石建筑,贵族的别墅与宅邸,还有白色的宏伟清真寺。城市里有5万幢贵族和平民的官邸,10万幢平民住宅,700座清真寺,900座公共澡堂。阿拉伯人在花园中栽种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和外国植物,还发展出一套适合半干旱气候的灌溉系统。后沃马亚王朝的第一位哈里发从叙利亚移植一颗椰枣树,以排解自己流亡异域的悲伤之情。他的祖父希沙姆在大马士革有一座类似的花园,以这样的重建有利于排遣哈里发的乡愁。园丁们迅速驯化这些作物,并将它们传遍全国,浇灌花园的水源灌满大理石喷泉、铅制水槽和各种储水池。历史学家还告诉很多关于苏丹宫殿的事情:“宫殿面向花园和河流通往大清真寺的宏伟大门,每周五哈里发走过的地方都会铺上猩红色的地毯,其中一些宫殿被命名为花宫、情人宫、知足宫、王冠宫,还有一处被命名为苏丹的家乡——大马士革宫。它的屋顶坐落在大理石柱子上,地板上镶嵌着马赛克图案,宫殿如此美丽。”

(八)一个诗人如此称颂道:“与大马士革的宫殿相比时世上所有的宫殿都不值得一提,它的花园里到处都是美味的水果和甜蜜的花香,在水车花园里听着清水泵入苗圃的水轮发出单调的吱呀声。这里的香气总是宜人的,因为仆人白天会四处摆放龙涎香,夜晚则换乘黑麝香。”在科尔多瓦城外瓜达尔基维尔河静静地流淌着,令居民们倍感愉悦。阿拉伯民族最喜欢的自然景观就是流水,这也是他们为什么会在庭院的中央建造蓄水池和喷泉的原因。而在同时代的基督教欧洲,一位女圣徒在60岁之前除了为了做弥撒而清理指尖之外,她从未清洗过身体的其他任何部位,相比之下穆斯林认为只有充分地清洁身体才能无限地接近真主。在科尔多瓦的建筑之中大清真寺永远是最引人注目的,784年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从攻打北方的各基督教王国的战利品中分出8万枚金币兴建大清真寺,他虔诚的儿子希沙姆利用从纳博讷地区征讨来的财富继续修建清真寺增加亮点,使之成为早期萨拉森艺术的典范之一。有的哈里发在立柱和墙壁上铺上黄金,有的新增加宣礼塔,有的扩建新的拱廊以容纳更多的信徒。从东到西有19座拱廊,从北到南有31座,21座闪闪发光的黄铜门迎接信徒。礼拜堂内铺满白银,镶嵌着华丽的马赛克。屋顶下有1293根立柱,上面有精美的雕刻、黄金和青金石饰物。
(九)清真寺的西侧有接待所,负责接待远道而来的游客和无家可归的贫民人口。穆斯林还将缴获自基督徒的大钟熔铸成数百张大铜灯,每个灯的巨大蜡烛灯芯都中达50磅。在斋月铜灯昼夜燃烧,香炉里焚烧龙涎香和沉香木还有300名侍从日夜准备更新铜灯的香薰油,站在大清真寺门廊下仿佛还能梦回阿拉伯后沃马亚王朝的黄金岁月。后倭马亚王朝的明君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在科尔多瓦营造宰海拉宫殿,宰海拉原本是阿卜杜勒宠妃的芳名,意思是最美的佳人。哈里发在科尔多瓦近郊的新娘之山的山脚下建造宫殿,在他统治的25年期间每年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用于宰海拉宫殿的建造,这一动作在他儿子那里持续15年,每天有1万人工作,6000块石头被抛光用于建造宫殿。宫殿里充满来自君斯坦丁堡、罗马、迦太基的艺术品,宫殿的1.5万扇门几乎都是包铜或者包铁的。在这样一座宫殿里男仆估计有12750人,每天要消耗5.9吨肉食,女眷则有6314人,宦官共有3350人。除了人之外宫殿池塘的鱼每天要吃1.2万个面包,除此之外这里的鱼每天要喂6次黑豆。在这些宫殿的黄金岁月里这些细节都能在当时的历史书中寻觅到踪迹,大理石露台、黄金大厅、环形的凉亭设计超前、结构优美。纳瓦拉王国原名潘普洛纳王国,是一个控制比利牛斯山脉大西洋沿岸土地的欧洲王国,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北部基督教王国。
(十)纳瓦拉王国成立时当地的巴斯克地区领导人伊尼戈阿里斯塔加冕为潘普洛纳国王,并领导反抗法兰克区域政权的斗争。南部的王国在1513年被卡斯蒂利亚征服,从而成为西班牙王国的一部分,北部部分保持独立的王国,但它在1589年与法国亨利四世联盟,1620年被并入法国。8世纪比利牛斯山西部潘普洛纳地区的巴斯克人曾成功抵抗阿拉伯人进攻和法兰克人统治,824年一位巴斯克人首领伊尼戈·阿里斯塔在潘普洛纳称王建国,又称潘普洛纳王国。桑乔一世在位时(905—926)与莱昂王国联合打败阿拉伯人,领土扩大到里奥哈地区,成为基督教强国之一,后屡受科尔多瓦哈里发国侵袭被迫称臣。1000—1035年桑乔三世统治时合并北部基督教诸国,势力鼎盛。他死后诸子分国,长子加西亚·桑切斯三世获纳瓦拉。1076年桑乔四世被暗杀,国土被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两国瓜分,王位转归阿拉贡王室。1134年阿拉贡国王阿方索一世死后重又分出,此后王号改为纳瓦拉国王,1234年起王位先后由法国香槟伯爵(1234—1305)、法国国王(1305—1328)和法国的埃夫勒家族(1328—1425)领有。恶人查理二世在位时(1349—1387)积极参加英法百年战争,1425年王位又为阿拉贡国王胡安二世兼领,1479年和1484年通过联姻先后成为法国富瓦家族和阿尔布雷家族领地。1512年年南部(上纳瓦拉)为阿拉贡国王费尔南多二世并入西班牙。1548年阿尔布雷的让娜与法国波旁家族的查理结婚,1589年其后裔纳瓦拉的亨利成为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后下纳瓦拉并入法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