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海棠》绝不是低分烂片
这部电影自2016年上映以来,我前前后后看了五六遍,也算是比较有发言权的了。别的不说,就是觉得它的艺术成就远不在于“你爱我,我爱他,我们一起拧麻花”的肉麻爱情。
其艺术性主要有三点,其一便是对画面的极其出彩的架构与呈现。难得可贵的是,《大鱼海棠》的场景并没有脱离影片主题独立存在,相反,在剧情出现断层的情况下,画面成了最有效也是最直接呈现主旨的元素之一,这点在后文也会提及。
同时这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毕竟随手一截就是壁纸:

其二,在内容上,《大鱼海棠》对于剧情的设定和人物的塑造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家思想。
影片的主旨其实在开头就已经告诉观众:

同时在结尾处也有体现,从一点来看影片的结构十分完整。

《庄子·逍遥游》以神奇浪漫的想象展现无所凭依的主张著称,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简单来说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种观念淡化道德观,淡化伦理,淡化集体,甚至淡化社会。
有了这一层的理解,椿、湫和鲲之间的爱恨纠葛便不再令人费解。湫为椿献出生命,椿为鲲献出生命,而鲲象征着往生与轮回。这既是对轮回观念的一种寄托,也是“游乎逍遥纵任放荡之境”的情节化呈现。
可以说《大鱼海棠》本身即对老庄的解读与参悟,影片的画面也完全为此服务,对福建土楼的取景简直称得上“神来一笔”。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圆”是弯弯绕绕没有尽头的,是“轮回”最好的象征。



在层层“轮回”之中框下的一轮弯月,在夜色中散发着安逸宁静的光。

其三,《大鱼海棠》对于当代中国动画有着重要意义。
当下正是国产动画异军突起的时代,但总体来说,国产动画电影的进步空间仍然巨大。
这里提几部大家耳熟能详的动画电影,如《哪吒·魔童降世》《大圣归来》《白蛇》《青蛇》《济公》等,是不是觉着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有某些相似点?这些电影都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制作方的动机也很明显,也挺主旋律的。
但是,这些电影的背景都取材于古典故事,主旨却往往脱离传统,具有极强的现代性。如《大圣归来》是成长中的反抗,《哪吒》在偏见中的反抗,《白蛇》在爱情中的反抗,《青蛇》的叛逆与反抗……电影质量有高有低,但多少都跟“反抗”沾点边,可见大家现在的压力真是太大了。
这种“借古讽今”确实是一种艺术创新,但当代动画电影仿佛已经陷入了僵局,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网红脸”属性。前几年看《哪吒》,在看见小魔王哪吒被群嘲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猜出了剧情基本走向。
再者,如果将《哪咤》的背景去掉,将陈塘关改成现代,或者将哪咤也干脆换了,换成随便什么个甲乙丙丁,故事本身也是成立的。换句话说,影片的传统化的背景与现代化的主题并不十分融洽,二者甚至可以互相独立存在,这对于一部以古典文化立足的电影来说,是十分可悲的。
而《大鱼海棠》则呈现出一种背景与主题的完美融合,当然这很大一方面在于它本身的原创性,也正是它的可贵之处。《大鱼海棠》是对传统文化的呈现,与《哪咤》等电影不同的是,《大鱼》有输入有输出,但《哪咤》有输入少输出。
再对比最近上映的《雄狮少年》,三维动画越来越多,商业性越来越明显,耗时耗力的二维动画被冷落,艺术独有的思想性与哲理性渐渐被抛弃……《大鱼海棠》的上映不失为一次“电影人”对大众化与商业化的反抗。
借用一句哲学中的定律,“事物的发展是在曲折中螺旋式上升的”,国产动画经历了崛起、倒退、停顿、苏醒这四个阶段,如今正处于高速路口,而热爱动画的你们正是国产动画未来的希望。一部作品,制作者只能赋予它生命,只有观众才能赋予它活力与价值。
《大鱼海棠》当然也有缺点,而它最大的缺点就是:缺点比优点显眼得多。
其一,台词存在明显bug。


再加上影片开头老年椿充满古典意蕴的独白,到了后面人物的台词却越来越现代化,使整个电影观感下降。
其二,剧情存在明显断层。椿因为引发海水倒灌而愧疚,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族人的安宁——明显是剧方对集体主义的妥协,同时还带点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
其三,剧情重点严重偏移。属于是“目的地在青岛,导演开着车直冲济南”的节奏。把少年纯粹无畏的感情表现得过于世俗,成功带跑了观众的重点,带飘了影片的节奏,带低了影片的主题。
其四,《千与千寻》。

综上,《大鱼海棠》作为商业片既成功又失败,成在高票房上,败在低口碑上。但它作为一部国产动画片是比较成功的,它是国产片经历了无数个低谷之后的难得的一个向上的山坡,是清晨的一缕算不上温暖但格外耀眼的阳光,鼓舞了无数黑暗中的攀登者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