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 七月流火 促织秋鸣(原创微电影)



▲ 汉未央二十四节气微电影 · 立秋 ▲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开始。
于每年阳历8月7-8日交节,太阳抵达黄经135°为立秋。
癸卯年立秋交节时刻——
阳历8月8日02:22:41。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为立秋。”
立秋节气正当三伏之末伏,俗称“秋老虎”。


立秋为七月节,消息卦为否卦。
乾为天,坤为地,乾上坤下。乾中无一阴,坤中无一阳。阴重以沉降,阳轻而浮升。天地阴阳之气不能交合,时世闭塞不通。
《序卦》:“物不可终通,故受之以否。”正所谓泰往否来,前面亨通了,博大了,太平了,天道好还,物极必反,便出现了否卦。

下卦为坤 上卦为乾
坤为地 乾为天
两者构成卦象天地否

《象》: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彖》: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
北纬30度 8月8日21点 全天星空
斗柄指申 七月流火

《礼记·月令》:
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毕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
这便是说——
孟秋之月,日躔于朱雀第六宿之翼宿。
初昏时刻,建星(即玄武第一宿之斗宿)居于南方中天。
拂晓时刻,毕宿(即白虎第五宿)居于南方中天。

▲
北纬30度 8月8日21点 南天星空
箕宿南正

▲
北纬30度 8月8日5点 南天星空
娄宿南正
当代立秋昏时星位,大抵箕宿南正,与《礼记·月令》“昏建星中”略不合。当代大暑旦时星位,娄宿南正,与《礼记·月令》“旦毕中”略不合。当代立秋昏、旦中星,与战汉时代各差约两宿的距度。

《淮南子·天文训》:“......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即坤位)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

立秋,在阳则太阳黄经135°,在阴则北斗星柄指向丁庚间(天干)或未申间(地支),在卦则古人称为巽(先天八卦)或坤(后天八卦)的方向,也即西南方。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夷则,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

立秋在七月,律吕为六律第五——夷则。
《白虎通义·五行》中讲:“七月谓之夷则何?夷,伤也;则,法也。言万物始伤,被刑法也。 ”
华夏古乐有十二音高——
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洗、仲吕、
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称律,双数称吕,合称“十二律吕”。

十二律以隔八相生法与三分损益法,次第求得。
故大吕隔八,三分损一,下生夷则。

《史记·律书》: “夷则,言阴气之贼万物也。”《汉书·律历志上》:“夷则:则,法也,言阳气正法度而使阴气夷当伤之物也。位于申,在七月。”
夷,有平灭义。则,或通铡,有斩除义。意谓天行丕道,秋杀万物,万物长大、葳蕤繁茂的季夏景象将要凋敝。则,亦通侧,侧通昃,取日中则昃之义,天道逢七则反复,林钟之后,七月立秋,盛极而衰。







民谚道“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就节气之名而言,立秋似秋之始。实际上,伏未尽,秋未至。天气仍是炎热,立秋交节必处中伏,立秋期间还将经历末伏,直至处暑前后方得出伏,俗称“秋老虎”。
以实际气候言之——
真正的夏,从夏至开始。
真正的秋,从秋分开始。
“秋后一伏热死人。”若立秋当日未雨,则立秋之后二十四天,还会很热,这二十四天被称为“二十四个秋老虎”。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见微知著,发于初萌,超越表相,而深入体察能量场的潜在消长。论一季之始,不以显明为始,而以幽冥为始。所谓四立,如阴阳之初合,胚胎之初具,还需较长的发育过程,于气候体感无所表征。若望文生义,以为立秋转凉,固则谬矣。立秋至处暑,仍是炎夏。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很大,此时我国大部远未真正入秋。且立秋并未出伏,同时由于台风渐少,气温反而更热。

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均温度”。一候五日,即当地连续五日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入秋。
立秋三候可以说是七十二候中最不贴切的三个物候。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均是对整个秋季且偏于仲秋、晚秋的感性预告,而没有一项实实在在发生在立秋节气。

立秋是重要的农时节点。农谚说“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即:若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若立秋在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欠收;立秋前刮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立秋后刮北风,则当年冬季可能干旱。



秋挖可以锄草、松土、保墒,提高保水蓄水能力,再结合施肥,使秋梢长得更好。茶田深挖对消灭杂草效果最著,同时将杂草埋入茶行,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取得保水效果,对秋芽生育极为有利,有助于次年春芽肥壮。
茶园秋耕要抓时令。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九月来挖茶,不是种茶人”。阴历七月的茶园杂草正值盛花期,草肥叶嫩,翻根入土肥效最佳。八月杂草已老,有的结了籽,肥效较差。九月杂草已萎,草籽成熟落地,基本无肥效。茶农皆明此理,所以说九月来挖茶的,不是懂行人。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
《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古之君王,四时八节各有礼制,均为国之大典。
冬至祭天于南郊
夏至祭地于北郊
春分朝日于东郊
秋分夕月于西郊
亦有四时迎气之礼,即:
立春,迎春祀青帝于东郊
立夏,迎夏祀赤帝于南郊
立秋,迎秋祀白帝于西郊
立冬,迎冬祀黑帝于北郊
帝王迎秋仪典,以岁序配五行,以人礼合天时,极为隆重。

《礼记·月令》:
先立秋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斋。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还反,赏军帅武人于朝。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杰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
《后汉书·祭祀志》:
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

秋之五行属金,秋之五色属白。周天子亲率公卿诸侯大夫,驾白辂,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出西郊迎秋,并祭祀白帝少昊、金神蓐收。白调的迎秋仪式,表达着先民顺天应时的天人信仰。




晒秋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山区,由于地势复杂,平地较少,缺晒场,只得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相沿成习为一种传统农俗现象,亦是一道乡土中国人文景观。

秋阳下晾晒农作物,究其时,应在霜降时节,并不在立秋。立秋前后晒秋,实际主要指洗晒节,其性质与功能等同于六月六晒红绿。伏暑气候,雨季濡热,一旦连日雨,便易发霉。故须瞅准时机晒衣晒书,并成为七夕节(立秋-处暑)的一项重要民俗。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可见此俗由来已久。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当日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浙江等地,立秋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防疟疾。
“咬秋”之俗类似“咬春”。岁时交节之际,食俗常有咬名,食物常有皮包馅、阴阳裹之象。岁末年初,吃饺子吃馄饨吃春卷,是为“咬春”。即咬破混沌,开天辟地。夏秋之交,“咬秋”则咬瓜,寓以从酷暑难耐的炎夏中,咬来一片清凉,咬出一年丰收。这便是迎秋祈福的文化意涵,亦是人应天时的天人互动。


七月七,七夕节,在节气上对应立秋或处暑。
先民设立岁时,无不用心深远——
必感应天道顺乎阴阳,必感应天人教谕德性。
七夕亦莫例外。
天道往复,七月流火,牛女中天。
既已立秋,伏暑将尽,秋凉将至。
暮色下,大火星已然向西坠去。玄武七宿尾随苍龙,高高升起。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天时如此,人何能尔?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春采桑刈麻,夏缫丝绩麻。丝线麻缕都备好了,工序至此,岁序至此,七月织作正当时。七月若不即刻织作,八月便不能捣练染色,九月便不能裁剪授衣,十月家人就要“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因此女子必在七夕的夜色下勤勉纺织,与促织鸣叫相伴,与天上织女相望,一声叹息,一曲吟唱,札札弄机杼,刻刻不敢息。

七夕有恋爱的因素,却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七夕的岁时本义是立秋-处暑,七夕的人格本相是织女,七夕的参与主体是女子,七夕的节俗主项是乞巧。
七夕的主题关乎爱。却并非花前月下男欢女爱,而是家庭伦理夫妻恩爱。
七夕不是情人节。
于天时,七夕是织作节。
于人伦,七夕是夫妻节。
只要循着历时的轨迹还原传统,只要循着天时的原理考察人世,便不难看懂七夕。
▽ 七夕义理 详见下帖 ▽


▲
姚老师说七夕
女儿初心:七夕文化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