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湖南大学建筑考研经验谈 | 从基础医学到建筑学的坚韧跨越
小刘学姐
悦加vip全程班学员
2021届湖南大学研究生
本科:中南大学基础医学
成绩:英语:69,政治69,建筑综合96,建筑快题110
01 前 言
研友们好,很开心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备考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先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本科就读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从2019年本科毕业之后边工作边备考,到2020年12月成功跨考进入了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我的初试总成绩是344分,其中英语69分、政治69分、综合96分、快题110分。初试总排名44名,最终复试第23名拟录取湖大建筑学全日制。
02 综 合 理 论 部 分
踏入一个全新的行业,其实是很没底的一件事,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就可以用来形容我的整个备考过程。最开始接触专业课(快题和综合)的我是手足无措的,并且暑假上课还差一点被传言中的湖大的难度给吓得有点退缩,旷课一个人在操场徘徊,纠结要不要考了,还好学长及时的出现给了我正向鼓励和正确的分析湖大考研难度,让我坚定了信心,开始心无旁骛的备考复习。
因为本科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整个建筑学的一些课程,不是很清楚每一门学科诸如建筑史、构造、建筑设计基础的重点。所以在前期备考过程中难免走一些弯路,我现在都记得自己刚打开外建史的时候,把古埃及的建筑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但其实考研综合考试中这一块知识点并不常考。所以我建议研友们在复习前,可以先去看看真题,大致了解一下每年考试真题比较常见的考点,学长学姐会分享历年真题,如果不确定知识点的重要性,可以提前问一问学长学姐再去复习,这一点上悦加学长学姐给了我很多指导,强调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重点,哪些干脆可以忽略。
如:外近建史:现代主义五大师的设计理念、典型作品(手绘也需要掌握,对于考试简答题提分很有帮助)而且我的一个心得就是,反反复复看,不要单一的去死记一些概念,可以横向比较一下各大师之间的差异,以及分别从每个大师自身纵向的去总结他的一个设计理念的变化过程。
外古建史:与外近建史的学习方法是有差异的,如果说外近建史比较的是不同建筑师的差异,那么外古建史整本书所论述的就是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差异。比如中世纪西欧和东欧的建筑风格就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可以从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一些政治立场下去理解其中的差异。我觉得在学习的过程中,既了解整个建筑的风格特点,又接触到了当时候的一些社会背景,整个过程是比较有趣的。这个记得是悦加学长的春季班的时候讲的内容,拓展了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所以学起来不会枯燥。
中建史:中国建筑史的学习则更为直接了,主要是从建筑的类型入手,比如宫殿、庙宇、园林、塔、佛寺建筑等等。整门学科更重视类型学,而不是从时间上纵向描述建筑风格的变化。这是与外建史的不同之处。值得一提的是中建史中所涵盖的建筑图集在整个综合考试中占的比重也是比较大的。悦加课程非常详细的梳理了重难点和清晰的脉络,资料上有完整的参考图集,对我的帮助很大,减少了很多搜集的时间。2020年的画图题考到了中和殿,也可见得湖大建筑院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基础扎实,也开始看重建筑学习中的积累。

综合画图部分:其实画图部分的内容也是很多的,我有认真统计过历年真题画图题中所涉及到的建筑实例,大约有90个图例。如果一股脑重复画其实是效率不高的,悦加学长教我的一个小窍门是把每个案例以大小格子把其比例定出来,最后再把轮廓画出来,这样子一些细致的东西就不容易被遗忘。真的很管用,大家可以试试。
建筑构造:对于身为跨考生的我来说其实是比较难的一门学科的,因为毫无基础的条件下去看构造图真的会觉得很抽象,一开始甚至都不知道在构造图里粗线与细线有什么区别。这里真的非常感谢悦加李学姐给予我的帮助,无论是对于构造节点的理解,以及不同构造层次的设置,学姐的耐心讲解都给予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可以说是我这个0基础跨考生的建筑构造入门领头人了。
构造的画图与理论相结合大概有30-40分,构造这门学科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理解,比如正置式保温和倒置式保温的差异则需要从层次上去理解。切记不要死记硬背。有不懂的可以向人美心善的李学姐请教(哈哈)。我备考过程中为了啃掉大部分的画图难题,足足画了两本A4大小的笔记本ಥ_ಥ。


除了这些主要的科目以外,还有建筑基础的部分需要复习,建筑基础的复习主要是围绕防火规范、民用建筑统一标准、建筑初步和公建原理这几本书去备考复习。其中防火规范和民用建筑统一标准是必看的书目,并且还要多看几遍才好,因为防火规范有一些条例比较晦涩难懂,所以看第一遍的时候会整个人有点蒙,但是看了两三次以后就会逐渐清晰很多,并且看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这图示的去理解。建筑初步和公建原理这两本书后面直接学长给的参考背诵资料复习的,在这两本书上花的时间并不多,主要是冲刺阶段的背诵。还有一点是建筑时事的一些理解和积累,这个部分也是冲刺阶段悦加学长学姐会整理的一个部分,并且会穿插到冲刺模拟题里面去,譬如今年的冲刺阶段发的背诵资料里面就有一个和真题比较类似的建筑遗产类的总结。

建筑热点时事的部分自己平时也可以做一些积累,比如饭后可以翻一翻比较有名的公众号(建筑学报、建筑学院等),里面推送的一些网红建筑和建筑人物都可以留意关注一下,最好对某个建筑或者某个建筑师做个小总结,写一些关键词等。公众号不用关注的很多,因为同一时间段大多数公众号推出的建筑热点都是类似的,所以只需要关注几个比较中意的就好。除此之外,可以关注一些中国当代先锋建筑师,总结一些建筑师的理念、建筑事务所的特点以及建筑作品等,这些总结在某个场合一定用的上的。或许是可以作为建筑综合的考试语言出现在试卷上,或许会在面试的时候出现在专业问答里面,再或许会在入职面试的时候和专业负责人聊建筑理想的时候会聊到,总之一定不会白白总结,总有一天是用得到的。

说明一下,以上图片里面用的软件叫年轮,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调节复习进度,方便编辑、复习计划灵活性高,图片语音及视频都能够贴到上面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载试用一下,我个人觉得还比较方便灵活的。
03 快 题 复 习
一开始接触快题我真的就是一脸蒙状态,不知道整个快题考试看重的是什么,又该从哪里入手。只觉得那些本科建筑学的同学画的天花乱坠,很有距离感。而我,最开始的快题简直就是儿童画,现在看到觉得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勇敢,画成那样依旧是信心满满, 哈哈。

备考期间一直跟着关学长学习,学习的经历和小覃学长比较相似,也是按照春季的案例抄绘,转译,方案提高训练,到暑假的强化训练,暑假强化是集中十几天全身心的画图,这个过程对画快题的提高是巨大的,也是最能找到画快题状态和熟悉快题全流程的一个时间节点,所以暑假的强化一定要好好利用。坚持每套图都能得到一些知识点和掌握这个建筑类型的功能流线的组织方式,因为以后考到相似建筑类型的时候就能够根据经验快速进行功能分区和流线设计,暑假强化主要是以湖大的真题为主的训练方式。
而秋季的时候则是大量训练快题专项的考点类型,如高差类快题,改造类快题,规划类快题等。秋季的训练方式是正图每周一套,平时每周还是进行抄绘。进入到11月份的样子,就开始做小方案的练习,每周做2—3个的样子。这个阶段的训练对快题方案和速度的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冲刺阶段的时候会有两套模拟题,卡着时间7小时画完,主要是为了上考场之前找状态用的。
日常的备考中学长会跟我讲了许多快题小技巧,总结了大量优秀快题的共同点,也明确了不同分数段的快题的基本特征(如110——115分数段、120分以上分数段等),同时也纠正了许多通识性的错误(如制图上的错误、对空间判断上的失误、结构布置的问题以及平面秩序的混乱等)。通过一些经典案例的教学学习以及优秀快题总结式的教学,分模块的学习了规范表达、场地设计、立面语言、分析图绘制和经典空间处理方法。这个时候我也逐渐摸清楚整个快题所考察的学生能力,主要就是方案分析能力和手绘表达能力。于是我开始认真分析一些同学的优秀快题,并去提炼出他们快题里的一些优秀的细部做法如平面语言布置逻辑和造型语言组织关系,以及图幅的排版和配色逻辑等,到最后再结合自己的特点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快题画法,最后考试取得了110分的成绩。对于跨考的我来说我还是很满意啦!

04 政 治 复 习
公共课的话首先是政治,我不提倡政治在只有两个月的时候才开始学习复习这种方式哈,可能我学习方式向来都是比较喜欢反复消化理解。所以我很早就开始听一些政治课程,前期大概了解了整个政治的一个考纲,后续再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刷一些题,其实政治拉开分差的部分主要是选择题,因为解答题的话如果你版面比较工整、突出重点的话,分差一般都不会很大。但是选择题很考察学生对于整个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也很容易留一些陷阱,所以那些75分以上的同学,往往他们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是特别扎实的。这里我想对自己做一个反思:复习过程中不够严谨所以导致考试过程中错了一些不该错的选择题。最后69分,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分75分。

05 英 语
英语的话我的目标分其实也是75分,但是最终也还是差了几分,69分。考后复盘我发现问题出在阅读理解上,阅读理解总共四篇文章,外加一篇新题型。总共有五十分,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对于长难句的理解、以及单词的记忆都尤为重要。但是记单词也不要盲目去记,我当时就是把2010-2019年的真题单词,每一年的我都记了五遍吧。因为虽然每一年阅读理解的主题是不一样的,但是那些高频词还是重复出现的。其他填空题、翻译题、作文题其实差别都不是特别大。作文和翻译属于主观题,我的建议是一定要工整、工整、工整。作文可以参考优秀范文归纳出一些经典的长难句,然后根据真题要求定一下中心主题。

06 结 语
奋斗的过程其实是很好的,心里只有目标的时候其实真的很纯粹!考研过程中养成的一些好的习惯对于我们的后续生活学习其实也是很有益处的。大家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