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曾经的后浪,现在的前浪,谈谈b站《后浪》

2020-05-05 23:41 作者:高尔吉亚  | 我要投稿

b站官方账号在5月3日发布了一个视频,名为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在这个视频节目发布之后,一时间成为超越了动物之森的最火的话题。

我是一个标准的70后,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对于后浪来说,我应该是属于前浪了吧,但我还是很想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谈谈我自己对《后浪》这个视频的感受。

1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

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

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

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

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

首先是科技繁荣。不可否认,在探索宇宙方面,我们国家做的非常好。但是只有当发动机和CPU这些核心技术能掌握,并且成为世界制造标准的时候,或许那时候才是真正科技繁荣的时候。

“文化繁茂”这个也有待商榷。因为我们国家更多的是“文化输入”,无论是日本的动漫,还是美国的好莱坞电影都能输出到全世界,而我们国家能拿的出手的,代表当下中国的特色的文化还很少,更不要提“文化输出”到国外了。当然,最近几年像国产动画《哪吒》,大刘的科幻小说《三体》也慢慢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但整体来说,中国要完全达到“文化繁茂”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最后是城市繁华。这个繁华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果以CBD(中央商务区)和高档住宅建筑密度来衡量的话,那这条或许是三条中唯一符合的。但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关系似乎不大,哪怕你每天进出漂亮的写字楼并且996,你也无法完全依靠自己在不惑之年之前就能还完一套市中心的房子贷款。倒是一个喜欢的奶茶店比如长沙的“茶颜悦色“,能不能在家门口开个分店,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尤其是年轻妹子来说这个幸福指数可能反而来得更高一些。

所以这三者和我们大部分年轻人的实际关系不是很大。

2

其实这话就是为了引申出下面这句小结”现代文明的成果被层层打开,可以尽情地享用;”

但这段话怎么看都更像是对互联网的赞美,的确,自从有了互联网,很多信息获取更便利了。

但是信息爆炸了,人心却更浮躁了。

从动辄几十万字的纸质书(比如金庸的笑傲江湖 97万 到 现在你只能发一个不超过140字的微博。

从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到现在抖音上的1分钟短视频。

其实相比抖音等短视频网站,b站的10分钟到20分钟左右的视频长度已经还算是有点内容了,但依旧不要希望几十分钟的视频就可以获得人类几千年的知识。

另外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使得人和人联系更方便了,却很少见面了,并且容易失忆。

从写手写的信(交笔友)到电子邮件,到短信息,到聊天室,到MSN,到OICQ,到微信上几百个朋友,联系越来越便捷了,但真正私底下能打一个电话就能出来和你见面的朋友一个手就能数的出来。

而且每个人每换一次新手机,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次集体失忆。因为现在很多人聊天记录都在微信里,每次换新手机就要重装微信,大部分人觉得导入聊天记录很麻烦就不弄了,于是就会很容易忘记当初和那人都说了些什么。

3

”自由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

拜这个时代所赐,我可以足不出户,在不惑之年终于在网上报了一个沪江日语班,花了好几千元交了学费,0基础学到N1,但是现在我连买喜欢的日本乐队唱片这样简单的交流还得借助谷歌翻译和有道翻译。所以“ 自由学习一门语言”的最佳选择是你有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最好交个国外女朋友,这样你的外语才能进步飞速。而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在国外生活需要家庭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所以这点也非常不切实际。

学习一门手艺,我的手艺大概就是做电台和做视频了,但这个只能算是兴趣,只有当你做的事情可以变成饭吃才算是一门手艺,所以严格来说我没有任何可以以此为生的手艺。

欣赏一部电影,从最早VCD到后来去DZMZ买DVD,那会看电影倒是数量最多的。后来网上可以买DVD,再到直接下载高清电影,反而看的越来越少了。一直到最近两年开始不小心沉迷在b站这个地方,我发现我已经很少看电影了,本来看电影的时间都用来刷b站了。

(恩,这句话怎么像是在夸b站,可我明明是想反驳的)

再继续说回刚才的,何冰老师连着说的第四个话里是去遥远的地方旅行,这个的确是我非常喜欢的。可惜这个也是最花钱的,大部分年轻人也没有那么多钱,所以这个梦想基本和大部分还在拼搏的积累资本的年轻人其实都没关系。当年韩晓唱过一首歌,歌名叫《我想去桂林》,又是暴露年龄的歌,歌里有这样一句歌词:“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有钱的时候没有时间”。这个歌词到现在还能适用。

4

“很多人,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

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

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这句话对我来说是正确的。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三年级的时候还拿过一次区里的三等奖。后来父母终于带我去少年宫去参加一个画画学习班,但我没通过临摹一个毛绒玩具的笔试,原因是我当时没有把毛绒玩具表面的细节画出来。于是我从此彻底放弃了画画这条道路。所以从那时候起,对于我来说我的不惑之年就结束了。当然后来我对画画的兴趣转移到了写作上,开启了我另外一段不惑之年,这是后话 ,暂且不提。

所以比起大部分年轻人,我可能最幸运的地方是从小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其实这个没有什么卵用,因为我依旧无法依靠喜欢什么来生存下去。

不惑于自己不喜欢什么。这句话也是对的。但是这里我先不详细说了,因为后面提到“选择的权利”时候详细会谈。我们接着看下去何冰老师说的那段话。

5

”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

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

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

这个非常赞同。当初第一个精神上的知己,她叫ala,是通过《音像世界》杂志认识的,的确是凭相同的爱好,那就是我们都喜欢小红莓乐队。后来她说我是唯一一个真的是冲着想结交也喜欢“小红莓乐队”的人来的,其他人都不知道“小红莓乐队”是什么。然后她带领我打开了摇滚音乐的大门,包括4AD的梦幻流行dreampop音乐风格,后摇滚,日本的椎名林檎,日本的视觉系音乐,英伦摇滚,华丽摇滚,法国新浪潮电影等等。是她带给我了真正亚文化的全面影响,让我知道了在这个世界主流价值观和文化潮流之外,还有一片小众却非常特别的地方。在节目进行到这里,我真的想对ala说一句,谢谢侬!

而去年年底我通过在b站做视频,又认识了不少新的朋友。

6

说到这里,终于可以说到何冰老师整段话的核心,也就是这句话:

“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这句话让我特别有感慨,我想把刚才没说的“不惑于自己不喜欢什么”和这个结合我自身的人生经历放一起说一下。

我虽然像何冰老师说的那样,从小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但并没有办法去争取到“选择的权利”。

首先就像之前说的,不惑于自己不喜欢什么。这句话放在我身上也是对的。

我从小就知道不喜欢什么,比如不喜欢学习。我小学3年级之前数学每次测验和考试都不及格,一直到3年级的某一天,我妈妈突然心血来潮亲自帮我补习了一天数学,之后我在考试中拿了满分,课代表怀疑我作弊,结果就连班主任都不太相信是我自己做的。

我从小就偏科,但当时90年代的上海高考实行3+1,也就是语数外加1门你擅长的科目,但文科里没有音乐鉴赏(好像现在也没有)这个选择,只有政治或历史,所以对我来说从小到大一直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被迫从两个都不喜欢的科目里选一个,有点美国人不得不从希拉里和川普两选一的味道。(会不会因为这句话过不了审啊?)

到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我想学中文,因为我的画画那段不惑之年结束之后,我开始转到了写作的不惑之年上,我想依靠写作为生。但最后我放弃了“选择的权利”,因为父亲认为写作没有前途,所以还是听了他的话,选了法律。

毕业后,我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企业和类型的工作,那就是很多人都非常向往的国企。所以当时我一边打工,一边托了两个杂志社的朋友帮忙找了上海两家报社的面试机会,但是听取了父亲再一次出于前途稳定的考虑,我又一次放弃了本属于自己的“选择的权利”,连去报社面试的机会都放弃了,而选择了一开始就不想去的国企。

结果我在培训之后的一次涉及岗位分配的笔试考试中第一个出考场,并且拿了满分(考完分数当时是保密的,后来是事隔多年后偶然一次聊天的时候师傅无意中泄露的,我才知道我拿的是满分)。但我也是唯一一个被装置主任当着几百人的员工面前骂的狗血喷头的那位。

事实证明,哪怕是我再不喜欢的学习,我也可以努力去在短时间内快速进步。

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不是我不能,而是我不愿”。关于工作当中还发生了许多事情,足够写一本小说了,这里再说下去今天节目就别想结束了,总而言之,最后我终于辞职了。

所以不喜欢的终究是不喜欢。

但从小到大,我一路放弃了很多人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那就是“选择的权利”。

从小时候的兴趣爱好,到后来大学的学习专业,再到踏入社会的工作选择,以及后来的等等。

没有人把刀架在我脖子上逼我做不想做的选择,是我自己放弃了“选择的权利”。

这其中没有谁对谁错,站在我父亲立场上他这样考虑没有任何问题,而作为从小以父亲为榜样的的儿子来说,最不希望让对自己报以希望的父亲失望。

可是当我一次次放弃了“选择的权利”之后,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最终却让我父亲和我都失望了。

但是互联网时代真正来到之后,我们似乎拥有了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7

说回我自己,我和我的精神世界的领路人ala认识是在90年代末期,那会也正是互联网和宽带网络刚刚兴起之时。

在2000年之后,终于装上了宽带,买了新电脑。于是我一路通过自己做音乐网站,做网络电台(那个时候还不知道原来这有一个更时髦的名字叫播客),搭建论坛BBS,写博客,在音乐杂志写专栏,把自己当初获得的东西再分享出去。并且由此慢慢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都是只凭相同的爱好就走到了一起。这里我也要对这些一路关注我的这些听友们和看着我视频节目的观众们说一声感谢。

所以感谢互联网和宽带,让我终于拥有了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选择的权利。但是依旧和赚钱没有半毛关系。

当然,就像前面说的那样,我也经历了许多工作上的波折,终于到后来,父母终于对我可能彻底失望了,于是我也就心安理得的在家做网站,录电台,写音乐评论了。

当然也没有什么收入,也就是很多人说的“用爱发电”。就像加拿大作家尼尔·帕斯理查的那本书名一样:《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费的》。《圣经》上也有一句话叫“施比受更为有福”。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但兴趣爱好是一回事,赚钱养活自己是另外一回事。

而大部分b站上的原创up主播放率都不是很高,如果你不蹭热点,又像我一样喜欢冷门小众文化,那就更加艰难了。

8

转折出现在2018年1月25日,B站在用户创作中心正式发布了“bilibili 创作激励计划”,从此之后,up主投稿优质视频可以获得收入了。

所以我觉得说到这里,终于是说到这次《后浪》的重点了。因为b站有创作激励,并且视频中出现了很多个草根up主成功的例子,所以这次何冰老师的演讲很有底气,似乎很多年轻人也看到了希望。

但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就以我关注的几个b站知名up主为例,让我们来看一看是否真的可以依靠b站的创作激励就能养活自己呢?

比如其中一位我很欣赏的b站认证的知名游戏up主“白痴毛”截至到我做节目的现在,2020年5月5日,他拥有31万粉丝,1517.8万的播放数,作为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个人包揽所有制作环节的up主来说,他已经非常优秀和成功了,但他公布过每个月领取的b站的创作激励,还无法达到一线城市的平均收入。

另外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专攻主机游戏鉴赏的up主GAMKER攻壳,拥有43.7万粉丝,2598.8万的播放数,但主要收入也是来自奇游联机宝和阿米洛键盘这些赞助商。

最后还有我很早就开始关注并且很喜欢的原创纪录片up主“和之梦”,他们拥有一个正式的注册公司和制作团队,目前拥有64.5万粉丝,6491.7万的播放数,但他们都不止一次地坦陈说道,差点因为无法达到收支平衡而面临倒闭的危险,而最后是依靠卖加长版的会员制,通过这个卖会员的渠道获得粉丝的支持,加上祖传酒等赞助商等一直以来的支持才能撑到现在。

通过以上三位b站大佬的收入来源,可见想要完全单独依靠b站的创作激励来生存下去是非常艰难的。更何况对于想在b站投稿创作的新人up主来说,从零开始到申请创作激励都尚且还有一段非常漫长的路要走。

在这段何冰老师的演讲中,出现的都是bilibili2019百大UP主,比如“手工耿”,只有达到了像他这样怪兽级的级别,大概才可以仅依靠b站的创作激励来养活自己。

所以哪怕你“去遥远的地方旅行”和“学习一门手艺”,都还需要再不断努力,直到你也成为金字塔最顶尖的那几个。

但是就算你成为百大UP主,是否能凭借一个视频up主的自由人身份,去申请银行贷款买房,这还是有待疑问。到时候未来的丈母娘依旧无法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你这个up主,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只有到哪天b站可以和某个银行达成旗下优质up主可以申请贷款买房的协议,解决所有up主的后顾之忧,那个时候你才可以终于对天底下所有人说出来那句“我终于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只有到这个时候,你才可以选择拒绝去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拒绝父母给你安排好的工作,不用活成我们父辈们想象中的样子,你和我都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勇敢和无所畏惧,我们心里有火,眼里有光,可以不去为别人打工,可以拒绝996,可以选择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依靠b站的创作激励而作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在父母面前,在自己的女朋友面前,在未来的丈母娘面前,在每次过春节见到亲戚朋友问起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你终于可以什么都不用说,直接把每个月b站提现到支付宝的账单展示给他们看就可以了。到时候丈母娘和你所有的亲戚朋友都会真心祝福你们在一起,你也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爱做的事。bilibili干杯!

一个做了18年电台刚刚零起步,还在b站申请创作激励,已经是不惑之年的前浪,欢迎后浪们都能给我一个一键三连!愿我们都能有真正圆梦的那天!

曾经的后浪,现在的前浪,谈谈b站《后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