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有趣的哲学思考——初概

2021-05-03 21:55 作者:不忆始初  | 我要投稿

首先,我要明确地告诉大家,我现在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个世界观只是我从初二开始的一个小小的思考,当时是《三体之死神永生》的启发,只不过后来有人告诉我好像几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提出并完善过这种世界观了/哭。

所以该世界观应该是我自己的(当初想这个世界观的时候,由于害怕思维禁锢,所以并没有看什么哲学书籍,同样也没有接触马哲),虽然我现在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但我又不甘就这样放下,所以放在这里给予大家批判(至少目前我自己没有发现它的错误),而我也将对该文章进行不断地完善,所以如果你发现和你之前看到的不一样,那可能的确是我改了/嘿嘿。

首先,我通过简单的推导提出了两条作用于世界的基本(或根本)法则:

第一法则,一切都趋于永恒,或者说以永恒为根本目标;

第二法则,永恒具有唯一性。

这两条法则,将作为我们建立世界观的出发点

首先我要解释,这里的永恒并不单纯地只指永生,正如有的人希望一直活着,有的人(自杀)却希望永恒地死去,甚至还有的人追求的是永恒的心安、快乐等,甚至包括永恒地保持随遇而安、随波逐流这类状态,它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

以上是对我们人类社会而言,是对“永生”的拓展;而对自然界,它又相当于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的拓展,即任何物质自身保持状态不变的趋向(或根本目标)。


而永恒具有唯一性,大家可以这么理解,如果有一群生命希望永生,那么它们必然需要不断消耗与占取资源,在假定资源有限和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永生就要求只剩下一个个体的永生。比如在假设地球资源有限、环境不变也就是他们无法移民外太空的情况下,它们不仅需要消耗生存消费致使熵增,甚至说玄乎点它们的记忆也要求它们不断占取资源致使永生条件限定越来越强,最终导致个体间的内部竞争,最终只能留下一个个体,而至于之后它需要如何继续“永生”,则不属于这里的讨论问题,因为我只是想大致解释一下“永恒具有唯一性”的概念。

以上是对这两个法则的简要概述与解释,但大家会发现,这样解释具有特殊性,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反对,这两个法则的作用场所是特殊的,不同的场所都需要特殊地运用(解释)


于是,以这两个法则为基础、从这两个规则出发,加深对这两条法则的理解,我又发现了这两个法则所隐含的法则(或者说这两个法则要求世界具有这样的规则):世界在根本上具有统一的运动规律。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说世界具有自相似结构,也有其他人提出过要义相同或相似的理论,比如要素还原主义、呈展论等,要素还原主义就是认为宏观世界的法则与微观世界法则是近似的(大栗博司《超弦理论:探究时间、空间及宇宙的本原》)。

《代谢增长论:技术小波和文明兴衰》中,作者陈平将物理混沌学、生物竞争进化等的公式引入经济学中也是基于世界的自相似结构。

而我们平时通过观察自然界参悟人生哲学,也蕴含了这一前提;而所有的科学理论,其实都假设了这一前提。

但其实两大根本法则的提出就隐含这条法则,所以这条法则只是前面两个法则的挖掘,而之所以要挖掘出这一点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法则,同时也为第三规则奠定基础:既然世界在根本上具有统一的规律,那就应该有一个统一的作用场所。

所以这并没有改变这两大法则的窘境,它们始终只是表述了这个世界的根本运动规律,却没有解释这个世界的构成基础,比如物质、时空等。


事实上,我们观测这世界上的一切实体其实都是通过相对差异来区别,比如有两个正方体,它们除了颜色一个为蓝一个为红外其它状态(大小、速度等)完全相同,那我们识别它们的方法就是通过蓝与红的视觉差异(或光谱等),但如果这最后的差异也完全相同,那么它们二者就没有区别了;当然,如果硬要说,我们还可以通过把它们放在不同的位置从而区分。

但归根结底,我们还是通过“差异”来判别不同实体的存在。

而这种“差异”的实现基础就是“变量”,世界间相互间的差异就是这种变量的差异,同样也是因为世界是变量组成的,它才具有自相似结构,在根本上具有统一的运动规律。

变量不是简单的数字,虽然它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差异。但事实上它既可以是“质的变量”,又可以是“量的变量”,比如中子与质子、凳子与桌子的变量,又比如1张桌子与2张桌子,或者用物理学来讲变量的可以是质(速度与时间)的差异,又可以是(1米和2米)的差异;甚至它可以是我们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科学规律等等不同的变量。对此,我们可以对变量进行基本的分类,但它不属于这里的讨论问题

变量本身可能并不等于差异,但它可以表现出差异。

而且这里也蕴含了一个变量的性质:变量可为集合体。但这属于之后的讨论。

所以我们就可以发现第三法则:世界由变量组成


于是确定了世界组成的根本元素——变量,我们的两大法则就拥有了作用的场所。

所以大法则可以表述为:

第一法则,一切变量趋于永恒,或以永恒为根本目标;

第二法则,永恒具有唯一性;

隐含(要求),变量间根本上具有统一的运动规律

第三法则,世界由变量组成。

对于第一法则,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一切变量都具有不变的倾向。那么对于速度这种变量,我们发现惯性定律可以这样表述:“在没有力的作用时,物体速度保持不变。”

而楞次定律、勒夏特列原理等自然科学规律都可以用第一法则来解释。

而在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也可以用第一法则来进行认识,二者争论的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实际上也假设了世界的自相似结构,假设了世界具有层次(虽然目前我们的推导还没有对此进行系统的探讨,但我们也可以进行解释),而深层次的是唯一的本原同样也是永恒或最接近永恒的,也就是说他们同样是假设了不变的变量,比如机械唯物主义中有人假设了“原子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客观唯心主义则假设了有“永恒的上帝”等等。


第二篇:《由法则导出的变量的部分基本运动规律》CV11615507

(未完待续,有时间再写)

我的有趣的哲学思考——初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