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天原创诗词0115《苏州博物馆有感》

苏州博物馆有感
初成于2018年12月8日
十二年来第三次,三十人中末二人。
立志高攀七层塔,甘心屈就八股文。
事死如生往生玉,将钱抵罪议罪银。
贪名好利名弘历,卖国欺人号居仁。
1.十二年:据志愿者讲解员介绍,他在苏州博物馆工作了十二年,其四大镇馆之宝之一的宋银杏木彩绘四大天王像内函只展出了三次!这次被我们有幸赶上了!
2.三十人:由于我和刘九龙决定去苏州博物馆已经是1201的晚上,而网上预约的名额早已告罄!我们只好在当天去博物馆排队,虽然已经提前了十五分钟到(博物馆九点开门),但是前面已经有七八十人了!我料定排不到志愿者的免费讲解,于是进门后便去问付费的语音导览业务,但是工作人员告诉我导览器已经租完了!我极其失望。然而工作人员告诉我可以排队等候志愿者讲解。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俩在队伍后面等。终于排到我俩的时候,工作人员说:“你们后面的不要排了,最后两个了!”哈哈!我们居然是三十人团的最后两人!从来没用过的奢望啊!哈哈!
3.七层塔:据志愿者讲解员介绍,苏州博物馆的前厅,从底部向上,一共有七层三角形(三角形可以说是贝聿铭先生的标志性符号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巴黎卢浮宫门前的三角形金字塔了。),非常像金字塔的形状。而我则想到了中国历史上鲜明的“金字塔结构”,人人都想“阶级跃升”,攀爬到金字塔的高层乃止顶层!
4.八股文:讲解员讲到明朝文化时说,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八股文制度对中国文化的戕害甚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一观点我基本赞同,唯一要补充的是,八股文对中国文化的戕害主要在思想禁锢方面,其形式上的限制应该是利弊各半的。
5.往生玉:志愿者给我们讲解真山东周墓地出土的玉敛藏饰件时解释说,古代中国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并且认为玉器可以让死者保持灵魂不死、肉身不烂。因此古代达到一定身份的人都会为自己准备金缕玉衣、银缕玉衣来敛藏。这些玉盔甲等饰品都是可以活动的,不像西方只是一块完整固定的钢板!他让我们注意玉盔甲甲片上细密的针眼,那需要极其细致的工艺才能完成!玉珠也是一样!怪不得都想当大官、发大财!呵呵。
6.议罪银:百度百科介绍:是清朝乾隆年间由和珅提议设立的一项以钱顶罪的制度..解决了乾隆个人的财政危机;乾隆六次南巡,沿途建造了30个行宫,80岁时举行了万寿大典,竟然没有动用国库里的一两银子,全系“议罪银”开支,并且内务府还有剩余。和珅就是这样当上户部尚书的,就因为他创立了议罪银制度。
7.号居仁:民国第一任总统袁世凯,当权后把海晏堂作为自己办公会客的场所,更名居仁堂。1915年12月13日,想尝尝黄袍加身滋味的袁世凯,在居仁堂建起他的洪宪王朝。特制的龙案上,摆着“叠羽冲天冠”,他身着元帅服,在居仁堂接受文官武将的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