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种梨》白话文翻译
《聊斋志异•种梨》—蒲松龄
译文
有个乡下人在集市卖梨,很鲜甜芳香,价格昂贵。有个身穿破头巾旧道袍的道士来到车前乞讨,乡下人呵斥他也不走,乡下人恼怒,进一步谩骂起来。道士说:“一车有几百颗梨,老衲只是请施舍其中一颗,对居士也没有大损失,为什么发这么大的脾气?”围观的人劝拿一枚不好的梨让他离开,乡下人执意不肯。

店铺里的雇工,看见外面大声争吵不休,聒噪难以忍受,于是出钱买了一个梨交给道士。
道士行礼感谢,对众人说:“出家人不知道吝惜,我有好梨,拿出来请大家品尝。”
有人说:“既然有为什么不自己吃?”道士回说:“我特地需要这个梨核做树种。”于是捧着梨吃,吃完,把梨核放在手里,解开背在肩上的长镵,在地上挖了几寸深的坑放进去,然后盖上土。向集市的人要热水来浇灌,热心的人在路边的店铺要来沸水,道士接过来浇进坑里。
一众人围聚注视,看见有嫩芽儿冒了出来,渐渐长大,一会儿便长成了一颗大树,枝叶繁茂,倏忽间开满鲜花,又倏忽间结成了果实,巨大芳香,挂满枝头。道士于是从树上摘下梨赠给围观的人,片刻就快摘尽了。已全部赠完,道士就用长镵砍树,丁丁当当砍了很长时间才断。树带着叶子扛在肩上,不慌不忙地慢慢走了。

一开始,道士做法时,那个乡下人也夹杂在人群中,伸长脖子专注地看着,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营生。道士走后,才回头看车中,而梨已经不见了,这才醒悟刚才道士送给大家的梨都是自己的梨。又仔细一看车上有个车把断了,是新砍断的。
乡下人心里非常愤恨。急忙循着道士的踪迹追去,转过墙角,看见断掉的车把丢弃在墙下,这才知道道士刚才砍的梨树就是这个车把,而道士已经不知去向。满市的人都笑了。
本书作者说:“乡下人昏庸糊涂,憨傻招人发笑,被集市的人笑话也是有原因的。每每见到乡中富人,亲友来乞米求助,就生气,还计较说:‘这是好几天的物资。’ 如果劝他救济危难中的人们,给孤独无靠的人饭吃,则又愤怒,又计较说:‘这是十个人、五个人的米量。’ 甚至连父子兄弟,极微细的钱财也要彻底计较。等到在荒淫赌博中迷恋醉心,就拿出所有的钱也不吝啬;而刀锯架在头颈上,连赎命也来不及。诸如此类的事,正是说之不尽,这些愚蠢的乡人,又有什么值得奇怪。”
原文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上。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方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然。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中称素丰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顷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