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2021年暑期档的疲态电影市场
首先摆组数据:
2013年暑期档58.70亿
2014年暑期档90.90亿
2015年暑期档124.55亿
2016年暑期档124.10亿
2017年暑期档153.27亿
2018年暑期档162.06亿
2019年暑期档164.40亿
2020年暑期档32.94亿
2021年暑期档67.03亿
客观来讲,今年的暑期档票房成绩(67.03亿)对比经历疫情的去年(32.94亿),是一个还算“正常恢复”的速度。但其中又几点值得我们注意,20年的暑期档只有43天(7.20~8.31),而21年的暑期档有92天(6.1~8.31),20年的暑期档上映大制作片只有《八佰》,而今年我们有《中国医生》《怒火 重案》《白蛇2》《1921》《速激9》《超越》《悬崖之上》
不得不承认今年暑期档整体呈现一种疲态,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今年七夕档只收获了1.7亿的票房,一下子拉回了2013年的水平(13年七夕当天的票房是1.4亿)
科普一个冷知识,13年时还没有七夕档这个说法,因为在之前历年的七夕节的票房都不高,在全年票房占比不多,人们根本没关注到这个档期(我们从高中的政治课本里可知,时间节日是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直到14年的七夕节单日票房突破2亿后,15年才设有七夕档这个概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年的七夕档“冷”到了“没有七夕档”的程度
我个人分析,造成暑期档疲态,观众不愿走进电影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国产保护月,观众看不到想看(最期待)到的国外大片。国产保护月已是广电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和共识,原本许多国外商业大片因为疫情多次改档延期,然后形势缓和后可以上映了,却又遇到了国产保护月,无缘与中国观众见面,如《黑寡妇》《空中大灌篮》《特种部队:蛇眼》《尚气》《密室逃生2》,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到一部观看够爽质量够硬的进口片了。
国产片实在不给力。今年我们暑期档上映的国产片确实有一定数量、体量、质量、特色、噱头,但总归都“差强人意”,没有一部真正能扛起暑期档大旗激起观影热潮的“硬片”,再加上不少奇奇怪怪和明摆圈钱的烂片反复消耗着观众的“耐心”,最后观众对电影院失去了兴趣。引用一句网友的评论“不是我不想走进电影院支持一下,只是每次发现有新片上映时,去豆瓣查查分看看简介后就马上没想看的欲望了,如果真有那么点兴趣也等它上线平台的时候再看吧,反正它们从电影院扑街下映得都挺快的”,该网友还配了一个“老人地铁手机”的表情包。
暑期档出现这种现象受伤的肯定是观众,这个假期我也很少去电影院,但最受伤的应该是电影产业最下游的院线了,今年暑期档的爆冷出现了跟去年疫情之初一样“多家影院破产倒闭”的情况。
虽然前几天(9月1日)刚有全国营业影院超过1万家的消息,确实是可喜可贺的,但其实这个数字早在18年就实现了,只是20年经历了疫情后一批电影院消失,又一批电影院重开或新开,如此往复而已,其实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电影院当中,有多少是配备有IMAX杜比之类的大银幕?有多少是开在二三四线的城市或小县城?有多少是还拖欠着巨额的场地费营业?要知道那些倒闭的影院关门时都是负着不少债务合同的。影院顶着租金压力,撑到新片上映再赚钱还租金已是再正常不过的操作了,前提是有电影可卖,能大卖,这就是电影产业下游的特殊之处。
我之前一直有在安利《长津湖》,不是因为我有多想吹它,而是客观上像这样的大体量和噱头拉满的商业电影上映,对于疲态的市场能起到一针“强心剂”的作用,具体可参考疫情电影院刚复工时的《八佰》。可惜的是因为南京疫情的扩散,多次改档的《长津湖》临时又撤出了暑期档,可以想象当时各大院线的经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是多么的“凉凉夜色为你思念成河”,这才是真正的“老人地铁手机”。
再说到国外进口片,引用《让子弹飞》里师爷的话“挣钱嘛,生意,不寒碜”

这里我就不科普国外电影引进中国有几种分账方式了,反正无论哪种分账方式,每一张外国电影的电影票里,院线和国家电影总局都能收到不少的分成,为什么一有好莱坞新片上映,院线的经理无论口碑和质量,在第一天都喜欢把最多的排片量给它?因为能赚钱啊,很多的钱。我想对广电总局说:现在电影院都过不下去了,先“跪”把钱给挣了吧,求求了,这样对影迷和院线都好,要不然中国电影市场都“凉”透了你还保护个X啊。
我为什么重视这次的市场爆冷呢?把电影院看得这么重呢?除去我是狂热影迷的身份,和我生日刚好是每年暑期档的最后一天8月31号外,还跟我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思考有关(我们从高中的政治课本里可知,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之一,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在我眼中电影本来就是消费中比较重要一环,举个例子你看完电影后应该会顺带吃个饭逛个街什么的吧,电影“无形”中能带动其他消费产业的发展,在年轻人群体里,电影已经成为了娱乐社交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为什么同样是娱乐消费行业,电影会比餐饮旅宿等更占“分量呢”,我个人是这样分析的:
更高的娱乐性。这个就字面意思,对面其它消费是生理肉体上的享受,电影更多的是给观众上精神的“享受”,主要是肉体上的享受可有很多途径和替代方式,但精神上的就比较少了。
花费较少。对比于游乐场、吃饭、逛街等,一张25~50的普通电影院票真的不算贵了。
时间安排性强。想吃饭和逛街什么时候都可以,只要商场店铺没关门就行,但看电影要分排片和场次时间,所以一般人们要进行多种消费享受时,会把提前买票和电影场次放在首位来安排考虑。
受众群体更广。举例:自己一个人去逛街吃饭的情况很少,但自己一个去看电影很正常...
其实,我也同意“疫情反复之下,人们入不敷出降低消费预期,电影市场遭遇冷落也很正常”的说法,毕竟现实就是这么客观呈现的,去年疫情刚爆发时大家都无能为力,各行各业都是,能有什么办法?我只不过是一个坐在电脑前用文字去阐述自己观点的看客而已,但我是真心希望中国的电影市场能够好起来,特别在电影行业正处于“毁灭后的恢复期”,我更愿意带着主观情绪去期盼,我觉得我们越是在困难时期,就越是需要像电影这样精神支撑的东西,人在物质方面缺乏时,往往会更倾向于精神寄托。
一年前的大概也是的在段时间(2020.8.9),我写过一篇文章《疫情对中国电影行业的影响》,我在里面“预言”了《八佰》的成功和强心剂的作用,文章里面有一段话“任何一个小小的波澜都能让电影行业再受到的打击,倒退一步”,这好像也被我“预言”到了,可这又有什么的呢,我还是对电影充满期待,我还是那句:
未来依旧艰难,我们携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