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2021-01-16 18:12 作者:朝颜晚扶桑  | 我要投稿

一. 名词解释.

1. 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并影响着后继同类心理活动的趋向.

2. 心理的年龄特征是指个体的心理在某个年龄阶段具有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点。

3. 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4.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 能力就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6. 性格是个人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7. 从众是指个体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在认知或行为上倾向于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8. 现代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学科”。

9. 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10.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计划和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二. 

1. 个体心理指个人所具有的心理活动或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2. 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情景的反应,它是由一系列运动、活动和动作构成的。

3. 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4. 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过程

5. 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的过程.或记忆就是人脑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6.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7. 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

8.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以需要为中介,是人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9.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背景.

10. 挫折是一个人的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11. 青少年是指11、12岁~18、19岁这个年龄阶段,相当于我国初中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

12. 心理发展的动力是指在青少年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青少年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13.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生活、适应上所表现的和谐状态,或者说是指一个人没有困扰足以妨碍其心理效能和心理发展的状态.

14.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影响学生心理成长的教育.

三.选择.填空

1.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记忆的种类分为: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3.记忆表象的两个特征: 直观性和概括性

4.思维的两个特征: 概括性和间接性

5.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6.情绪的种类: 心境、激情、应激

7.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8.区分双趋斗争、双避斗争、趋避斗争(86页)

双趋斗争:当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并存的目的,但又不能同时实现时产生的心理矛盾。

双避斗争:当一个人遇到两个威胁而都想避开,但又不能全避开时的心理矛盾。

趋避斗争:当一个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相反的动机时的心理矛盾。

9.区分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94页)

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11.动机在人的活动中具有以下功能: 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12.能力是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成的,一般能力是指人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所共有的一些基本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人在专业活动中所必需的能力;

一般能力即智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13.区分神经活动类型和气质类型对照表(130页)

14.社会促进作用和懈怠作用(235页,了解)

15.服从产生的两大基本原因: 一是 合法权利; 二是 责任转移

16.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大模式:1.课程模式 2.咨询心理辅导模式 3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

四.简答

1. 复习(55页)

第一,及时复习:根据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学习之后要趁热打铁,及时复习.

第二,分配复习:同样的复习时间,由于分配方式不同,复习效果也不同.

第三,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在复习时不要单纯地一遍一遍地反复阅读,最好在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以前就结合阅读,尝试着回忆.回忆不起再进行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

第四,复习方法多样化:复习最忌单调重复,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容易产生厌倦和疲劳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影响复习效果.

第五,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多种感官参与复习会使复习过程变成听说读写想的综合活动,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2. 性格与能力的关系(132页)

(一)性格影响能力的发展方向和能力的发展水平.

有虚心好学勤奋刻苦性格的人,他的学业成绩就会优异,人也会变得更聪明.优良的性格既可补偿某种能力的不足,又能促进人的能力发展.

(二).能力影响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的方式.

有才能的人,在待人接物活动中可能是谦逊谨慎、大智若愚,也可能变得趾高气扬,恃才傲物.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性格对气质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影响

人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掩饰或改造这气质,使其服从与实践活动的要求.

(2)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特点,使性格的表现涂上气质的特色.

比如同是勤劳的品质,多血质的人常常是充满热情去工作,粘液质的人则不动声色、从容不迫地工作.

(3)气质能影响性格的发展速度.

     比如,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由于神经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因此他们比粘液质更容易形成果断和勇敢的性格.

3.从众产生的原因(238页)

(1).群体的内聚力程度  (2).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3).个体需求和个性特征 (4).群体的规模

4. 影响班集体凝聚力的基本因素(259页)

1.群体目标的正确性  2.来自班级外部的压力  3.群体成员心理满足程度  4.群体内部的奖励方  5.群体内部冲突的解决状况

5.动机在人的活动中具有以下功能

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6.识记效果的影响因素(53页)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对识记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越明确,效果越好.因为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后,人们就能把全部注意集中到识记的对象上去,并采取各种方法去实现它.(彼得逊的16个单词实验证明有目的的组当时就记住14个单词,2天后记住9个单词,而无目地的组当时记住10个, 2天后只记住6个单词.前者效果明显比后者好)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材料的性质不同,识记效果也不一样.实验证明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的材料效果要好些,识记视觉性质的材料比识记听觉性质的材料效果好些.

(3).识记的方法:同样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方法识记,效果也会不同.因此要提高识记效果,需要有良好的识记方法.如直观形象识记法,谐音识记法,特征识记法,归类识记法等.

五.简述

1.挫折后的表现形式及应对(80页)

个体遭受挫折后的行为反应主要有积极,消极和妥协三种表现形式.

积极的表现方式有

(1). 升华:如在受挫折后将敌对、愤懑等情绪转化为奋发图强、争取上进等积极情绪.

(2).补偿:“堤外损失堤内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改变策略:指遭受挫折后,通过总结经验,重新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

消极的表现方式有:

(1).攻击行为:如动手打人,破口大骂,讽刺打击等

(2).固执行为:如就是做一件事失败了.自己不去分析失败原因总结教训,而是重复无效的行为.

(3).退化行为:如无理取闹,大发脾气,盲目轻信,听从他人等

(4).白日梦:就是在线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就在自己的幻象中获得满足.

(5).逆反:放任自己对任何事都盲目或故意地反抗,对立,抵制与排斥.

妥协的表现方式有

(1).自我安慰;葡萄心理,葡萄本来就是甜的,但是由于自己吃不到,就硬说它是酸的,以表明自己并非吃不到,而是不愿意吃

(2).自我整饰:就是收挫折后把自己的真实情绪掩盖起来,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3).推诿:如教师教学水平低导致学生考试成绩差,却一味强调学生的基础不好等.

应对策略

(1)情景转移:受挫者的消极情绪反应总是会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因此设法使受挫者离开或者创造条件改变引起挫折的情景.

(2)精神宣泄:是指采取不危害他人及社会的方式将内心的困扰发泄或表达出来,而不是自己过分压抑自己.

(3)代偿转移: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未能达到的愿望,减轻挫折感.

(4)心理咨询:通过请教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员,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解决或减轻心理压力.

(5)宽容受挫者:对于受挫者,周围的人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关怀他,力所能及的帮助.

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69页)

(1). 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3).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4).培养优良的个性:

(5).思维的品质:

3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的因素(143页)

遗传的作用

1、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2、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个体差异的可能性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遗传和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总的老说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辨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范围,个体的社会生活、教育条件决定了他在这个范围内的实现水平。

青少年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青少年原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形成其心理发展的动力。

青少年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复杂性、动荡性的特点。

4.心理健康的标准.(325页)

1正式现实,接受现实  2.正确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  3.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4.乐观进取,反应适度  5.智力正常,人格完整   6.心理行为符合心理年龄特征

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