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TM-34架桥坦克,被卫国战争打乱研发的装备

二战前的苏军是世界上坦克规模最大的军队之一,苏军不仅一方面完善坦克设计建造技术,还在积极探索装甲战思路。在3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涉足各类工程车辆,先后以T-26、BT快速坦克等装备改装成架桥坦克,不过它们均算不上很成功,后来设计师以更可靠的T-34中型坦克发展了TM-34架桥坦克。

TM-34在1942年才被提出,一方面是因为T-34中型坦克的定型时间本就比较晚,另一方面是卫国战争催生的实战需求。设计师认为架桥坦克应该以T-34-76坦克底盘进行改装,携带架桥坦克行军可在一些特殊地形下帮助坦克、汽车等通过。

第一辆原型车在1942年年底出现,车体的基本结构没有变化,仍然保留了原来的动力、悬挂、装甲防护等,车体右前方的那挺机枪被保留,作为架桥坦克的自卫火力。车组预计为3人,包括左前方的驾驶员、右前方的车长和另一名可能位于原炮塔座圈位置的设备操作人员。
这种高度利用现成装备的架桥坦克不会给工厂造成太大的生产负担,底盘的后勤保障也能够统一,理论上来说对军队有利。

坦克所使用的架桥设备比较原始简单,通过照片可以看到细致的结构不止一种,大体上都是带有两条轨道的框架结构,但是它们的工作方法都是一样的,都是依靠架桥坦克“牺牲自我”填上沟壑,再让友军从自己顶部的桥梁结构上通过。这种操作模式倒和二战时英国“丘吉尔”步兵坦克的一种工程坦克变型相似,只是在某些细节方面更好。

坦克所使用的架桥设备比较原始简单,通过照片可以看到细致的结构不止一种,大体上都是带有两条轨道的框架结构,但是它们的工作方法都是一样的,都是依靠架桥坦克“牺牲自我”填上沟壑,再让友军从自己顶部的桥梁结构上通过。这种操作模式倒和二战时英国“丘吉尔”步兵坦克的一种工程坦克变型相似,只是在某些细节方面更好。
TM-34在车体的尾部有一段固定的倾斜轨道,顶部的桥梁轨道与车体在尾部发动机舱上方以铰链连接,桥梁轨道的前部与车体前方用液压设备相连,车组可以操作设备将桥梁轨道一头进行一定范围的升举。

使用前先要确定架桥坦克适用于沟壑的宽度、深度,因为它的桥梁轨道并非折叠展开,而是固定的长度,顶部铰链的一段轨道长度与车体长度相似,大约在6~6.5米。使用的时候直接将坦克开进沟壑等需要架桥的地方并固定,如果高度不够可以通过液压设备将桥梁的前端升高一些,这时候己方坦克就能从架桥坦克尾部的固定轨道上驶入通过。

TM-34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便于生产,据称它能协助坦克克服宽度最大12米、深度在2.2~4.5米的沟壑,源自T-34中型坦克的车体坚固可靠,架设的桥梁可以允许二战期间苏军装备的所有常规坦克、自行火炮等通行。或许人们会疑惑桥梁轨道只有不到7米的长度,即便是加上尾部的一段轨道也无法完全填满12米宽的沟壑,坦克如何通过这么宽的距离?但不要忘了坦克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壕沟跨越能力,所以只要有坚固的支撑点就能通过。

不过因为战争的原因,TM-34架桥坦克没有获得进一步发展,更没有足够的资源量产,原型坦克也没有保存下来,它的相关技术探索对战后苏联架桥坦克的研发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