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的十个趣事
老李有几个很有趣的点: 1. 常见的短李恩菲尔德(SMLE, 即杨老师左手旁的两把)编号为NO1 MK3,NO1 MK1是长李(MLE),mk2是改为桥夹供弹的长李 2. 因为英国人的编号是在1922年(或者1926)做过一次整改,李步枪被划归在no1底下,no2被交给了.22 lr的老李训练枪,no3划给了P14步枪,而在二战前也有对老李的改进,结果是no1 mk5,其中包含很多后来在no4(杨老师右手边两把)上看到的设计,因此编号较为混乱,而NO5则是老李丛林卡宾枪 3. 老李的10发弹匣虽然可拆卸但是在实际是用上依然要求士兵用桥夹 4. 老李的栓设计改进自更早的Remington LEE,上弹时压缩击针弹簧的方式被称作cock-on-close,这种设计包括了1891-1895的毛瑟及衍生型号(包括三八大盖和友坂九九);像gew98及之后的毛瑟式枪机属于开锁时击针压缩,也叫cock-on-open;相比之下老李的cock-on-close的设计缺点是如果劲儿不够大或者没有良好支撑的话上弹比较费劲儿,但相比较而言,个人使用上感觉老李的操作要比早期毛瑟和日本枪顺手且容易一些 5. 关于弹匣阻隔器,在1907-1915左右的时间内生产的老李是有弹匣阻隔器的,一战中后期生产的版本则取消了这个设定,而一战后又恢复了一段弹匣阻隔器,直到二战前的版本又取消了 6. 老李的枪栓顺是因为其引导性很好,一个巨大的锁扣搭在滑轨上且其他部分没有太多突笋(闭锁突笋数量少) 7. 因为使用有缘弹,老李的弹匣可能会出现下面弹的底缘卡在上面弹的前面,正确的桥夹弹排布应该是“低高低高低”,让第二第四发弹的底缘搭在第一三五发形成的平面上,当然实际操作中遇到卡在一起的情况,可以通过暴力推或者压一下弹仓备弹的方式解决 8. 在英国人于1940-41年引入no4之后,加拿大也开始生产no4,而印度和澳大利亚则一直生产的no1 mk3型 9. 由于当时对弹道学研究还很初步,老李的枪管实际上是通过枪底部的螺栓顶在上护木上的,通过调节底部螺栓的松紧去调节枪的散步 10. 老李在1907年进入英军服役之后,英军就考虑更换.303这个沿用自黑火药时代的弹了,而在布尔战争被7mm毛瑟打疼之后大英也搞了一个7mm弹并在美国找厂子做了一批步枪,只不过新弹过于激进最后不了了之(p13),而后来改回303的版本则是p14
笔者手里的老李no1 mk3,于1940年生产于英国伯明翰/伦敦兵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