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不是时尚而是经典,从陈春花老师谈起


- 为什么说管理不是时尚,而是经典?
- 为什么说陈春花老师“走红”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她对管理经典的探究和实践?
- 为什么说管理的本质在于“提升效率”?
- 为什么说中国家族企业组织能力的发展瓶颈,恰恰是违背了组织设计的最基本原理?
- 为什么说中国企业最常见的管理问题,就是混淆了效率的概念和顺序?
……
这一系列问题,都将在本篇文章作答。作者泰普洛领导力学院高级业务合伙人张国维Gary Zhang,具有25年跨国企业管理和实战经验,近几年开始为中国企业提供咨询、顾问和教练服务。
在本篇中,Gary用极短之篇幅、精炼活泼的文风,帮助读者快速回顾管理学的几位经典人物及核心要义,提出大部分中国企业在管理上会犯的初级错误。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当我们对各种时髦的管理学新概念、新名词应不暇接时,Gary教练的文章和观点,很值得每一位领导者和管理者去反思:你是否被潮流裹挟?你是否真的了解管理学的经典理论?你是否抓住了本质?
……
先讲个段子:
话说当年陈春花教授,在华南理工大学主讲《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选修课。学生来听课者,寥寥无几、门可罗雀。
她问学生为什么不来听?
学生的回答出乎预料:因为你的名字——“春花”,这么土的名字能讲出什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后来,春花老师出名了,她的课堂人满为患。
学生的回答同样诡异:“春花”,这么土的名字敢讲现代管理,肯定有两把刷子。
花老师为什么这么红?
春花教授现在有多红?看看她的岗位变迁便可知道。
从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到新希望集团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后进京担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BiMBA商学院院长。
2015-2017,连续三年蝉联《财富》“中国 25 位最具影响力商界女性”。

很多人会问,一位没有海外留学镀金的本土教授,咋就成了当下中国管理界的当红“青衣”?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也必须先回到管理界来。
管理界的两位美女:时尚&经典
在当下的管理学习和实践中,也有两位美女,一位叫“时尚”、一位叫“经典”。
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喜欢尝试各种新理论,只要有新概念、新观点、新模型出现,就会蜂拥而至,希望能找到快速成功的诀窍。
“去管理化”也很时髦,人们纷纷开始质疑管理理论,认为技术的变革会带来管理的新时尚。
但是,管理不是时尚,而是经典。
只有经过无数次实践验证的经典理论,才能揭示管理内涵,得到对管理本质的真正理解。

春花老师对管理经典的探究和实践
再回到“花老师为何如此红”的话题,在我看来,“春花”的芳香,正是来自对管理经典的追问和探究。在她担任公司CEO期间,就非常注重对经典理论的实践和佐证。
如果说经典理论让春花老师的青衣“扮相”更美丽,那么,她扎实的文字功底形成了独特的陈氏“唱腔”,她的文字优美真诚、沁人心脾。
那么,春花之绚烂,来自于哪些经典理论的滋润呢?
纵观春花老师的文章和演讲,她的“唱腔”中,透着经典理论的光辉及个人独到的理解和诠释。笔者姑且将这些理论经典,归纳为三条脉络:
1对管理本质的经典理论把控,不逐时尚、胸有成竹;2对管理基本原理的实践运用,驾轻就熟、庖丁解牛;3对不同领域理论的跨界融合,博览群书、游刃有余。
管理的本质——提升效率
管理理论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

如果将企业的成功比喻为爬山,那么战略是决定爬哪座山,剩下的问题便是爬山的效率问题。
从1911年开始,美国及其领先的企业征服了全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效率,缔造了人类商业历史上的辉煌。这个辉煌的背后,正是贯穿了管理理论的发展。
德鲁克说,在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中,“管理”的出现,便是其一。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效率,进一步细分,就是劳动生产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
关于劳动生产率,最经典的理论著作是弗雷德里克.泰勒(1856-1915)的《科学管理原理》。
这本著作的地位如何?
借用德鲁克的话:《科学管理原理》的理论,无论在哪里都很适用。生产力成倍地增长,工人的实际收入急剧上升,工作时间减少,工人的体力、精神压力减少,销售及利润提高,而产品价格降低......
这不是很多企业家梦寐以求的结果吗?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三点精髓:
1科学管理与通常管理的区别在哪里?2科学管理与其它类型管理相比,牛在哪里?3当你找到合适的人才,你敢于授权他去选择管理制度吗?
管理理论之母--福列特
玛丽帕克.福列特: 《福列特论管理》

被称为“管理之父”者众多,但可以被称为“管理理论之母”者,也就是这位杰出学者玛丽帕克.福列特(1868-1933)。
一母多父,可不就是母系社会吗?她解决了组织效率问题,管理理论界的“母系社会”特征。
《福列特论管理》的四个原理:
1建设性冲突--冲突的最终结果不是“胜利”或“妥协”而是“利益的整合”;2企业是社会组织--即要有内部目标,还要有贡献社会的“目的”;3管理是一项职业--需要以科学为基础,职业经理人存在的价值;4领导者的职权--牛逼的领导者不在于能施加个人意愿给其追随者,而在于把不同的意愿联合起来成为群体的内在动力。
这些现在耳熟能详的概念,产自福列特80多年前的思想。经典理论的智慧光芒依然闪烁。
看看她如何定义领导力,福列特说:
最优秀的领导者并不要求别人为他服务,而是为共同目标服务。最优秀的领导者没有追随者,而是与大家一起奋斗。如果领导者不常发号施令,下属会对领导力产生不同反响。
即便到了现今的VUCA时代,如何处理突发的各种“冲突”?形形色色的冲突管理、谈判技巧、博弈论等方法论,都“脱胎”于她的思想经典。
组织效率的杠杆-亨利.法约尔
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杠杆,我能撬动地球。
那么,法约尔发表于1916年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便是撬动“组织效率”的那个杠杆。
这根杠杆威力来自:专业化能力和等级制度。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用14条管理规则,阐述了四个关键问题:
1、劳动分工;
2、等级及职能过程;
3、组织结构及设计;
4、授权及控制范围。
泰勒解决了生产效率,法约尔解决了组织效率问题,法约尔被称为“古典组织理论的奠基人”。
他给出了管理的5大职能和14项管理原则,是所有管理教科书的大纲目录。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是法约尔85岁时出版的封山之作,他同年驾鹤西征。
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马科斯.韦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敲黑板,这是一道必考的填空题:谁是马科斯.韦伯?
苏联歌曲《三套车》听过吧?
拉着“管理科学理论”马车前行的三匹老马分别是泰勒、法约尔和韦伯。有人将韦伯与马克思、杜克海姆,称为人类社会学的三位“神明”人物。
管理,到底是科学还是经验?
这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直到韦伯的《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出版,成为划时代的“分水岭”。
《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的现代组织管理原则:
1权力权力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职位,三种不同权力来源(神权、族权、职位)2职位职位与责任是对等的,没有权力的职位形同虚设3规则职责与权力的分配由规则来保证,将“权力”从个人身上解脱出来再放到“规则”的笼子里,科层制之源
这三点,是组织设计的最基本原理。
中国家族企业组织能力发展的瓶颈,恰恰是违背了这三个原则。
创始人对权力迷恋不舍,可就怪不得高价聘请的职业经理人,不能发挥作用。
而美的集团,则较好地解决了将家族血亲权力,转化为与职务匹配的权利转换,给其他家族企业如何突破组织发展瓶颈树立了榜样。
中国企业常见的管理问题
“如何提升效率”,贯穿于管理发展历史的全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科学管理阶段,代表人物是泰勒,这个阶段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劳动效率最大化;2行政组织管理阶段,代表人物是韦伯和法约尔,这个阶段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得组织效率最大化;3人力资源管理,这个阶段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个人效率最大化,代表人物是德鲁克等等。
中国企业最常见的管理问题:混淆了效率的概念or顺序
中国企业在提升组织能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为两类:
1、混淆了三种不同效率的概念;
2、将提升效率的顺序颠倒了。
生产效率、组织效率、个人效率是不同的概念,它们相互之间不可以混淆或替代,很多企业的口号是“向管理要效率”。

我会问他们,要哪种效率?
效率提升,需要遵循先后顺序,从生产效率到组织效率,再到个人效率。
当顺序颠倒时,便出现管理无效。因为个人效率需要支付条件,而支付需要组织买单;如果没有劳动生产力的产出,就不可能有组织效率;没有组织效率,就不可能有个人效率。
一些由外企精英组建的创业团队,他们的“个人效率”很高,但往往眼高手低,在基础的“生产效率”方面屡屡出现问题。
中国企业管理另外一个问题:过于注重“行”,而忽略“知”
知行合一,先知后行,很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管理理论的基本认知和学习兴趣,急功近利的追求行动和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这些公司的典型特征是:理论知识“碎片化”和“零打碎敲”的行动方式。
回归经营管理的本质
先分享一个小故事
很久以前,人类都还是赤脚行走。
有一位国王到乡间远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碎石马路刺得脚痛。他下令给国内所有道路,都铺上牛皮。国王认为这样可以造福于民,免去行走时的刺痛之苦。
后来发现,即使杀尽所有的牛,也无法达到国王的要求。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国民们便不断地做着劳民伤财的铺路差使。
直到一位胆大的仆人向国王提出建言:为什么不用两片牛皮包脚呢?
国王当下领悟,并收回了用牛皮铺路的成命。
陈春花老师在《经营的本质》中,引用这个故事。她认为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犹如那位国王,干着用牛皮铺路的事儿。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造就了非常成功的一大批企业和企业管理者,但这并不能保证在未来也一定成功。
尤其是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和不确定性时代的到来,如何让企业免于陷入危机的境地?成为企业管理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于是,中国企业开始热衷于追逐最新的管理工具,管理学者们也热衷于不断推出新的管理理论和模型。

在对过去20年管理工具的调查中发现,企业在2000年-2010年这10年间,大幅度提升了对各种管理工具的使用率,所有企业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战略规划、标杆学习、流程再造、目标管理、平衡计分卡、六西格玛等等。
企业管理者们热衷于参加各种论坛,有的甚至同时在好几个商学院读EMBA,从某道口结业再去某学院学习,再到各种坊各种会...
企业投入的精力物力,仿佛前边故事中的牛皮,都铺在马路上了。
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
企业并不是各种新理论的试验场,企业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经营结果,我们往往在追求使用新工具新模式时,却忽视了经营管理的本质。
管理是经典,不是时尚。
泰普洛领导力简介:
泰普洛领导力成立于2002年,以「唤醒组织潜力 赋能企业领导者」为使命,汇聚数位有国际化背景的资深顾问和实战教练,依托CPI人才测评、人才盘点、企业定制化内训、高管教练、内部私董会等业务组合拳,为企业提供持续创新的人才发展和领导力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