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味》--爱,为什么痛?

故事内容:
林秀英是台南赫赫有名的餐厅老板,在丈夫无声无息地离家后,便靠著卖虾卷独自抚养三个女儿长大成人,不仅把虾卷从路边摊卖到开餐厅,三个女儿更是成就非凡,大女儿阿青是国际舞者,二女儿阿瑜在台北当整形医生,小女儿佳佳则接手自己的餐厅事业。眼看就要苦尽甘来,秀英却在70大寿当天接到丈夫离世的噩耗,在替这位有名无实的丈夫筹办丧礼的同时,竟意外迎来了另一位陪伴丈夫度过晚年的女人,令她不得不再次面对内心埋藏已久的怨怼……

爱情,是苦多于甜,还是甜多于苦?我们总是渴求圆满的爱情,但是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谁来定义圆满的爱情?又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的爱情值得我们去追求吗?爱,为什么痛,但是我们却又一直割舍不下...... 在现实生活和电影中,我一直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的父母(以及电影中林秀英和陈伯昌)在婚姻生活中过得一点都不幸福,却不愿意离婚呢?特别是电影中的林秀英,老公把家当成酒店,不仅不顾家还经常找她要钱;除此之外,在外面还有情人,欠债等等问题。如此劣迹斑斑的人,为什么值得林秀英花自己的大半辈子去等待呢?我从理性的角度分析,陈伯昌有可能是出于对林秀英家人的不实指责的疲惫,还有对于现实的逃避,才变成一个这么“可恨”的人。林秀英带着对陈伯昌的内疚还有理解,所以并没有真正地责怪他。从感情的角度来说,林秀英是对陈伯昌有很多的感情的,即便是在陈伯昌拿出了离婚协议书来的时候,她首先想到的是陈伯昌欠外债没办法偿还,所以要以身相许;而不是归因于他们没有感情了。 身边的林秀英这样的女性不在少数,她们守着自己不幸福的婚姻,却迟迟不愿意离婚。我有很多的不解。上面我对于林秀英的分析也难免过于主观和偏颇。所以我想要通过书本《爱,为什么痛》,一起用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爱情的悲苦,还有人们对于悲苦爱情的执着。
爱与精神痛苦
“作者认为精神痛苦有两大基本特征。第一,叔本华说过,人之所以痛苦煎熬,乃因我们活在“记忆和期待”之中......第二个特征,建构意义的能力一旦遭受破坏,痛苦旋即接踵而来,因此吕格尔才会说,痛苦常以挨到的形式呈现,悲叹痛苦何等盲目又专断。” 对过去美好片段的追忆和对未来事情向好的期待,都会让当下的我们没有办法去正视目前的生活,从而勇敢地解决目前的困难。这种靠想象营造的画面,让人既痛苦又无法抽离。另外,当不幸或者非理性时间出现的时候,人首先会去思考为什么会是我,当无法找到理由去解释的时候,便会陷入更深的痛苦当中。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总能看到那么多不幸却仍在坚守的婚姻。因为在记忆和期待之中,人会想着有一天事情会变好的,坚持相信他以前是这么爱我。人们无法解释为什么曾经幸福美满的婚姻会走向目前的状况,尝试去找到原因,尝试失败后甚至责备起自己。当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时候,对于自己的自我定义,自我否定,让我们的痛苦加深。
爱情如此之美好
恋爱中人并不是真的瞎了。他们当然看见对方的赘肉、肉疣、斜眼,但奇怪的是,他们根本不在乎,甚至还可能觉得对方迷人万分。-- Simon Blackburn爱情的美好在于,在爱情的世界里,我作为社会的一员获得了他人的无条件认可。这个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在爱情里,你获得了包容。当我们感受到被包容后,会更加地珍视自己,觉得自己值得别人的包容,获得了他人的肯定并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感。爱情中,被爱的人似乎获得了特权,因为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人类倾向给行对象过高的评价--被爱之人在某种程度上享有免受批判的自由。另一方面是“爱”的这个行动本身就会激发起一个人的内在活力,这样的活力也提升了自我的价值感,让人更自信地去面对生活。对于别人的包容与爱也让人变得更有力量。 最后,恋人之间不断地虚构他所钟情的对象,同时也通过别人去虚构他自己的形象。在爱情当中,我们勇敢地去爱别人,给予他人善意,并且自我被他人妥善照顾,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独一无二,同时感受到了自己被需要。这些感受都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
爱情如此之不安
所谓爱情,就是给对方极高的评价,但却常常怀疑自我价值,亟需要对方的肯定。-Ethel Spector Person在以前的婚恋市场中,一般阶级相同的人便可以进行相互配对。但是到了现在相对自由的婚恋市场中,我们寻找的美好的爱情在于我们能在爱情中获得认可,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被认可并不是先天的,是在这段关系互动中不断去积累和塑造的。当个人对自身价值没有把握的时候,需要在社会互动中,找到别人来进行确认,才能去除内心的不安。因此在爱情当中,为了获得来自他人对于自身价值的肯定,自我对他人产生强烈的依赖性。 这也导致了,人们不仅仅想要找到一个忠诚的伴侣,还想要找到一个会用行动不断去展示忠诚,并且满足个人自我需求的伴侣。婚恋市场中对于爱情需求的转变,让人更加地关注个人的内在感受,个人的社会需求,同时也让个人变得更加地不安。

东亚文化之隐忍的爱与痛
在父权制之下,社会只强调母性的无私,而遮蔽女性的自我实现,将女性束缚在母性的牢笼里,妨碍其成为个性鲜明的人、自由的人。-美国诗人、女权主义者阿德里安·里奇在父权和夫权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下,整个东亚社会至今仍然被男主外女主内这样的观点所笼罩。但是随着社会的推进,女性也加入到生产力中,女性不仅被要求要赚钱,还需要顾家。而男性却并没有被要求更多地回归家庭,而是被期待可以在事业上追求更大的成功。因此女性除了每天要上班外,还承担了育儿和家务的重任,每日进行着无穷无尽的重复劳作,但是这些却没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这种文化背景下给予女性的枷锁,让爱变得隐忍且痛。 在《孤味》中,这段“丧偶式的育儿”的家庭关系里,男主人公却并没有受到太多的谴责,而是轻易地就能获得女性对她的爱,配偶花大半生去等待他,而情人也在他去世后不断地赞颂他的好。只要一颗糖,就能让女儿们想起他的好。就算是三女儿佳佳与这位父亲基本上并没有什么一起生活的经历,父亲也并没有花时间去陪伴她,但是她却能轻易地站在父亲的一边,理解他,包容他。而母亲林秀英的这个角色,在电影中就难免地有些现实而又讽刺。电影中刻画的母亲,喜欢干涉大女儿的婚姻和身体健康,爱操心,让大女儿不愉快;二女儿为了迎合她的期待,去读了医学院;三女儿为了让她休息,继承了她的餐厅,但是心中也有对于继承餐厅事业而无法自主选择的不满。我无意去评论他人对于亲人的原谅的合理性。但是暗暗地把矛头指向女性,最后去洗白一个男性,是那么地真实而又可怕。这部电影中,这些所呈现的情节和内容是如此地不符合情理,但同时也非常地符合东亚文化中,女性对于爱的隐忍。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片段,隐忍付出的母亲,和无所作为却自以为是的父亲。 在东亚的文化背景下,社会都在赞美和歌颂女性作为母职的美德,刻画了女性忘我和无私奉献的形象。“天生的母性”,是社会普遍对于女性的误解。在这样的误解之下,社会对女性有了公然的压制,但是很多女性并不自知,从而被这样的社会道德所压制。
结语
电影中的林秀英还有生活中很多的母亲,她们在婚姻生活并不愉快,但是却没有选择离开。在问起为什么的时候,或许她们会说,我们之间还有感情;或许会说,我放不下我的孩子;或许会说,他会变好的,他以前对我就很好。但我认为其实更多还是社会上对于女性的压迫,而女性不自知罢了! 让我们一起来思考:爱很美好,但为什么痛? 参考:
伊娃 易洛斯《爱,为什么痛》
袁永苹《东亚国家同现“丧偶式育儿”,父爱缺席的背后竟然是男权作祟》
- THE END -
🍁
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落地的机会
去吧大师球是以各类影视作品为素材进行活动的社群,社群主要活动为开脑洞形式,为个人知识落地进行服务。我们的建立初衷是完美衔接知识落地前的落差,用开脑洞的方式,从影视作品入手,链接现有的我们学过的知识点。
我们的相关账号:
● b 站:-去吧大师球-,不定期放出高排名脑洞文章的可视化视频及训练场精剪视频
● 豆 瓣:去吧大师球,定期放出优秀脑洞文章,及需要投票的成员脑洞文章
● 微 博:去吧大师球官方微博,定期推送各类通知
● 公众号:这里是去吧大师球,每三个月会放出成员的脑洞文章,他们的排名由你来决定!每周末放出优秀脑洞文稿和可视化视频
想了解以前的活动内容:

排版&编辑/ 楽々ちゃん(本稿最大限度保留作者的原始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