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1、经济规律

2022-04-06 10:33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徐禾主编】

【如有错漏或其它问题,欢迎指正】


11、经济规律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虽然十分错综复杂,但并不是漫无秩序的,其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它表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它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且会随着这种经济条件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所谓经济条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社会生产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规律,而当某一种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时,在原有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经济规律就会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同时会在新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相应地产生各种新的经济规律。例如,凡是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地方,就有剩余价值规律,工人阶级贫困化的规律以及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等等。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消灭,上述规律也就从经济过程中完全消失了,代替它们的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以及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等等。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明它的存在和作用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创造”、“制定”经济规律,也不能“消灭”、“改造”经济规律。当然,这丝毫不意味着人们只能消极地顺从经济规律,听任规律的摆布。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发现和认识它们,在自己的行动中估计到它们,自觉地利用它们为社会谋福利,并且在承认经济规律客观性的基础上,可以因势利导地改变某些经济条件,从而限制某些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防止它们的破坏作用,或者为扩大某些经济规律的作用范围而开辟道路。

  人们为了正确地认识经济规律并利用它们为社会谋福利,就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正确解决客观经济规律和人的主观认识之间的矛盾。毛主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i]“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ii]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经过对客观经济发展过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认真总结自己实践中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这样才能发现和掌握客观经济发展过程所固有的规律性。而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正是为了利用经济规律来能动地改造世界。

  在阶级社会中,利用经济规律是有阶级性的,因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总是直接涉及到社会各阶级的切身利益。因此,只有先进的阶级才能够自觉地利用经济规律,而那些衰朽的阶级则要对此进行强烈的抵制和反抗。不过,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不可抗拒的,衰朽阶级的这种抗拒历史潮流的反革命行动,最终必然要被客观规律所否定,并遭致彻底的失败。

  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其中的大多数只是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发生作用,当旧的经济条件被新的经济条件代替时,原有的经济规律就要失去作用,让位给新的经济规律。只有极少数的规律才具有一般经济规律的性质,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因此,经济规律分为两类,即特有的经济规律和共有的经济规律。特有的经济规律表现某一社会形态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的特殊的本质,如剩余价值规律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所持有的经济规律。共有的经济规律表现各个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的某些共同的本质,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就是这种规律。各个社会形态不仅以自己特有的经济规律互相区分开来,而且以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互相联系着。

  每个社会形态中存在的一系列经济规律,并不是彼此孤立地发生作用,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这许多经济规律中,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该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其它的经济规律则表现该社会生产的个别方面、个别过程,它们发生作用的范围和程度,要受到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

  有关经济规律的知识,乃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和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任务,就在于研究和揭示各种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研究一种社会形态如何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的规律性,并以这种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i]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25页。

[ii]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264页。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11、经济规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