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国考「言语理解-选词填空」难题解析

全文字数|7.9千
阅读时间|25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较为细微的考查点
2.艰难的成语二选一
3.不要迷恋「固定搭配」
4.理论上的送分题,实际上的难题
5.确定解题的重点
6.题干不存在的描述不要脑补
7.从典故中记忆成语
8.注意带有数量词成语的特殊搭配
9.「含义演变至反转」的两个成语之一
10.理解词语的精确含义
11.「高成长产业」初期的特点
本文为2010国考正确率≤60%的「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难题解析。

一、较为细微的考查点
【2010国考第2题】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_______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_______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达 虚浮
(B)包涵 虚无
(C)贯穿 空洞
(D)体现 枯燥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达 虚浮
(B)包涵 虚无
(C)贯穿 空洞
(D)体现 枯燥
正确率59%,易错项A

分析题干: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_______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_______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本题第一孔可选BC,第二空只能选C,综合选C。
一眼看上去,第一空ABCD均可,「过程传达/包涵/贯穿/体现的精神」都是合理可行的搭配,但问题是AD两个词有特殊的使用语境。
分析可知,无论是「传达(传而达之)」还是「体现(具体表现)」,都必须有「对他人」或「对外」的一个明确动作。例如「这次会议传达了重要讲话精神」、「这件艺术品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本文中「茶艺中的精神」明显是自身存在的,不是刻意传达给观看者或者展现给别人的,因此A「传达」和D「体现」的语境不恰当,排除。
B「包涵」重在强调「这个过程综合包括了多方面的精神」,C「贯穿」重在强调「艺茶全过程都有这种精神」,两者都是可行的。
第二空很明显只能选C「空洞」,上文的「有道而无艺」说明「只有理论,没有实际,是个花架子」,「空洞」恰好能满足这一语境。
A「虚浮」意为「空虚而漂浮」,形容做人办事不实在,不踏实,显然不适合本题语境,排除。
B「虚无」意为「空虚而什么都没有」,和「有道而无艺」无法搭配,排除。
D「枯燥」常和「理论」搭配,形容理论内容(尤其是具体的条文)干枯无味,难以学习,但无法对应本题「有道而无艺」的描述,排除。
综合考虑,本题C选项正确。
本题考查点较为细微,尤其是第一空不能和「传达」「体现」搭配之处较难识别。第二空D「理论枯燥」虽然是常见搭配,但不符合本题语境,依然要排除。

二、艰难的成语二选一
【2010国考第4题】明代工艺品的名字大都先强调年号,然后再强调东西本身,但景泰蓝不是在景泰年间出现,而是在元代就出现了,到了景泰年间,皇家的重视使它_______,因此有了今天这样一个通俗易懂且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景泰蓝。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日中天
(B)名声大噪
(C)声名鹊起
(D)享誉中外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日中天
(B)名声大噪
(C)声名鹊起
(D)享誉中外
正确率52%,易错项B

分析题干:
明代工艺品的名字大都先强调年号,然后再强调东西本身,但景泰蓝不是在景泰年间出现,而是在元代就出现了,到了景泰年间,皇家的重视使它_______,因此有了今天这样一个通俗易懂且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景泰蓝。
本题很容易排除AD两项。A「如日中天」意味着「景泰蓝发展到最兴盛的时期」,但原文并未说在景泰蓝在景泰年间到达最鼎盛阶段(即后世衰落,不再有更高的辉煌),语境不当;同样,D「享誉中外」的「外」没有任何对应描述,直接排除。
接下来B「名声大噪」和C「声名鹊起」都是指名声传播开来,两者含义较为接近,那么如何确定正确答案呢?答案是通过逐字剖析的方法。
剖析后可发现,名声=声名,两词前半部分相同。而「大噪」意为「大范围的传播」,对应描述为「之前已小有名声,现在传播范围变得很大」;而「鹊起」意为「像喜鹊一样从地上飞起」,形容「之前基本默默无闻,现在突然变的非常有名」。
观察题干可知「景泰蓝」在之前的时代里虽然出现,但完全没有任何名声,尤其是第一句「明代工艺品的名字大都先强调年号,然后再强调东西本身」更是说明了这一点,因此C「声名鹊起」的语境更加合适,正确。
面对像本题这样艰难的「二选一」,就一定要逐字分析两个选项的区别,力求精确两者使用的语境。如果题干说的是「景泰蓝在元代已小有名气」,那么B选项就更加合适。

三、不要迷恋「固定搭配」
【2010国考第5题】五四运动后,许多人追求真理。追求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_______中认真思考,逐步看到西方的种种社会_______,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识别 通病
(B)甄别 矛盾
(C)辨别 现象
(D)鉴别 弊端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识别 通病
(B)甄别 矛盾
(C)辨别 现象
(D)鉴别 弊端
正确率54%,易错项B

分析题干:
五四运动后,许多人追求真理。追求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_______中认真思考,逐步看到西方的种种社会_______,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
本题第一空可选BCD,第二空只能选D,综合选D。
第一空4个词意思很接近,因此要考虑其第一个字如何搭配。
A「识别」对应描述为「认识并辨别」,隐含之意为「识别者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能够在对事物认识的过程中就进行辨别」。原文中没有该语境,排除。
B「甄别」和C「辨别」基本为同义词,有个固定搭配为「甄辨是非」,很符合本题「在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政治力量中选择适合中国的」这一语境,可选。D「鉴别」一般用在「鉴定文物」这一语境中,但词意和BD类似,用来搭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政治力量」也是可以的。
第二空较为简单,根据下文「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可确定空中填入词和「弊端、不足、缺点」等含义有关,因此D「弊端」可选,C「现象」直接排除。A「通病」意为「通常都有的缺点」,其中的「通」字在全文没有对应描述,排除。
B「矛盾」的虽然能和「社会」形成固定搭配「社会矛盾」,但问题在于下文说的是「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也就是说把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再去细致分析里面究竟有多少矛盾,矛盾的双方有什么影响,因此不适合本题语境。
综合考虑,本题D选项正确。
B中第二空的「社会矛盾」看上去很有诱惑力,不仔细分析题干的语境,还是很容易误选的。
第一空4个词意思很相近,不必过度纠结。

四、理论上的送分题,实际上的难题
【2010国考第6题】世界主要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已就发展低碳经济达成共识:以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型为_______,通过市场机制下的经济手段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减缓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破坏并逐渐达到一种互相_______的良性发展状态。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契机 适应
(B)目标 协调
(C)手段 促进
(D)标志 制约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契机 适应
(B)目标 协调
(C)手段 促进
(D)标志 制约
正确率35%,易错项B

分析题干:
世界主要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已就发展低碳经济达成共识:以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型为_______,通过市场机制下的经济手段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减缓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破坏并逐渐达到一种互相_______的良性发展状态。
本题第一空只能选A,第二空可选AB,综合选A。
第一空搭配的是以「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型」这样一个过程,只能搭配A,构成「以XX过程为契机」这样一个短句。
B「目标」搭配错误,正确描述为「以转型达到『低碳』为目标」。
C「手段」搭配错误,正确描述为「以转型经济发展模式为手段」。
D「标志」搭配错误,正确描述为「以碳排放量降为XX水平为标志」。
第二空较为简单,根据上文「减缓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破坏」的描述可知,要达到的是这样一种状态:
人类高碳排放,破坏环境严重→转型低碳发展,减缓人对气候的破坏→(要填入的词)
因此第二空应选择A或B,即「互相适应」「互相协调」。D「互相制约」显然错误,没有「制约」的语境,而C「互相促进」这个描述超越了文中所述的人类的能力范围,也不适合题干语境,排除。
本题理论上是送分题,因为第一空的语境及搭配还是比较好确定的,不知道小伙伴做对了吗?
第一空CD很容易排除,仔细读完后也可以排除B,一定要准确理解词语对应的搭配。

五、确定解题的重点
【2010国考10题】对大多数人来说,岗位是个人历练成长的基石,除了极少数的人能_______创建自己的事业,大多数人都必须走一条相同的路,在岗位上磨练,依托_______奠定未来事业的基础。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直接 组织
(B)主动 团队
(C)独立 同事
(D)一手 集体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直接 组织
(B)主动 团队
(C)独立 同事
(D)一手 集体
正确率49%,易错项D

分析题干:
对大多数人来说,岗位是个人历练成长的基石,除了极少数的人能_______创建自己的事业,大多数人都必须走一条相同的路,在岗位上磨练,依托_______奠定未来事业的基础。
本题第一空只能选A,第二空可选AB,综合选A。
根据下文描述「大多数人都必须走一条相同的路,在岗位上磨练,依托(组织/团队/同事/集体)奠定未来事业的基础」可知,本题第一空填入的词与这条路是相对的,即只能选择A「直接」创业。
B「主动」创业对应下文描述应为「大多数人在种种压力下被迫创业」。
C「独立」创业对应下文描述应为「大多数人是和他人合作创业的」。
D「一手」创业对应下文描述应为「大多数人不是凭借自己的财力能力精力创业的,往往需要和很多人联合,共同贡献自己的长处」。
BCD三者都没有下文的对应描述,排除。
第二空较为简单,除了C「同事」有些突兀且不符合常理外,ABD「依托组织/团队/集体奠定未来事业的基础」都是可行的。
综合考虑,本题A选项正确。
本题第二空无需纠结,ABD各有各对应的点,这并不是解题的重点。
需要注意第一空不能选D「一手」,这个词没有「直接创业」的含义。

六、题干不存在的描述不要脑补
【2010国考11题】胡蜂在本能的作用下_______营造自己的生活、生存中心。它的巢是_______的房子。蔡伦在改进造纸术之前目睹过胡蜂的建筑过程而受到启发,无疑便是世界上最早的仿生学家了。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具匠心 名不虚传
(B)自然而然 货真价实
(C)兢兢业业 巧夺天工
(D)无师自通 名副其实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具匠心 名不虚传
(B)自然而然 货真价实
(C)兢兢业业 巧夺天工
(D)无师自通 名副其实
正确率55%,易错项C

概括题干:
胡蜂在本能的作用下_______营造自己的生活、生存中心。它的巢是_______的房子。蔡伦在改进造纸术之前目睹过胡蜂的建筑过程而受到启发,无疑便是世界上最早的仿生学家了。
本题第一空可选CD,第二空可选BD,综合选D。
第一空运用了把动物拟人的手法,且需要和「本能」搭配,C「兢兢业业」强调的角度为「胡蜂谨慎、认真、努力的样子出自本能」,D「无师自通」强调「胡蜂依据本能,没有老师去教就学通了筑巢知识」,两者都是可行的。
A「独具匠心」显然错误,题干既没有涉及「独具(只有胡蜂有,其他生物没有)」,也没有提到「匠心(蜂巢建筑的有多么用心巧妙)」,排除。
B「自然而然」搭配错误,该空虽然有「自然」,但此「自然」非彼「自然」,这个「自然」一般指「天然的、非人为的」,而本题对胡蜂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进行描述,不适宜用该成语,排除。
第二空可选BD。B「货真价实」意为「货物质地优良,价钱公道」。原是旧时商业用语,用以招徕生意,引申为事物实实在在,一点不假。本题取引申义,可以选B。D「名副其实」说明胡蜂的巢确实符合「房子」这个名字,同样符合题意,可选。
A「名不虚传」和D「名副其实」有所不同,A中的「名」一定对应「传播在外的名声」这个语境,而D中的「名」可以只用来描述「某物的名字所指的含义」。本文中并没有「胡蜂巢穴名声在外」的描述,排除。
C「巧夺天空」一眼排除,原因同第一空的A「独具匠心」,全文不存在「蜂巢建筑的有极为巧妙,比天然的还要精美」这种语境,且本题是将胡蜂拟人化,直接排除。
综合考虑,本题D选项正确。
大家小时候可能都学过「蜂巢建筑十分精巧」「符合标准的数学与建筑学原理」「引发诸多科学家赞叹」等内容,但问题是本文并未提到这一点,没有明确之处蔡伦造纸是因为蜂巢「巧夺天空、独具匠心」,因此不能选这两个成语。
对于题干不存在的叙述,千万不要脑补。

七、从典故中记忆成语
【2010国考第12题】在现实生活中,做人的学问往往比做事的学问更具有实用价值,更重要也更难掌握。做事仅靠技术就能_______,做人则是一门弹性极强的艺术。讲求的是无法量化和_______的分寸感,做事学一次即有毕业的可能,做人却活到老学到老,要一辈子下功夫。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当一面 学习
(B)如鱼得水 把握
(C)游刃有余 控制
(D)臻于佳境 复制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当一面 学习
(B)如鱼得水 把握
(C)游刃有余 控制
(D)臻于佳境 复制
正确率25%,易错项B

分析题干:
在现实生活中,做人的学问往往比做事的学问更具有实用价值,更重要也更难掌握。做事仅靠技术就能_______,做人则是一门弹性极强的艺术。讲求的是无法量化和_______的分寸感,做事学一次即有毕业的可能,做人却活到老学到老,要一辈子下功夫。
本题第一空可选CD,第二空可选BD,综合选D。
第一空需要搭配上文的「仅靠技术」,因此表明颇有余力的C「游刃有余」和越来越好的D「臻于佳境」都是符合题意的。A「独当一面」的「独当」和「一面」在上下文均无对应描述,B「如鱼得水」意为「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和「靠技术做的很好」这个语境无关,排除。
第二空很明显要和「无法……的分寸感」搭配,且和「量化」对应,B「把握分寸感」和D「复制分寸感」均符合搭配和语境,正确。
A「学习」显然错误,因为下文有「做人却活到老学到老,要一辈子下功夫」的描述,两者冲突。C「控制」搭配错误,应为「控制分寸」而不是「控制分寸感」。
综合考虑,本题D选项正确。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B,「如鱼得水」的最经典故事为「刘备劝导关羽张飞」,原话为「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也就是说该成语适用语境为「性格相投的人、合适的环境」,而不是「掌握技术就能很好地做事」。
需要注意,考虑下文的描述,第二空不能选A「学习」。

八、注意带有数量词成语的特殊搭配
【2010国考第14题】既然编全集,希望完整地_______某一文人学者的形象、正反两方面的资料便都应该保留下来。可说实话,古往今来,经得起这么折腾的人物不是很多,你很认真地为其辑佚、整理、不放过任何______,好不容易弄出全集来,不只没加分,还减分。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描绘 蛛丝马迹
(B)还原 一鳞半爪
(C)展现 闲言细语
(D)呈现 只言片语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描绘 蛛丝马迹
(B)还原 一鳞半爪
(C)展现 闲言细语
(D)呈现 只言片语
正确率39%,易错项B

分析题干:
既然编全集,希望完整地_______某一文人学者的形象、正反两方面的资料便都应该保留下来。可说实话,古往今来,经得起这么折腾的人物不是很多,你很认真地为其辑佚、整理、不放过任何______,好不容易弄出全集来,不只没加分,还减分。
本题第一空可选ABCD,第二空只能选D,综合选D。
第一空看似很麻烦,但大家不要纠结。分析后可发现ABCD都可以对应「学者的形象」这一搭配,难以排除,直接全部选上即可。
第二空搭配为「想要描绘/还原/展现/呈现某一文人学者的形象,就不放过任何……」,读题后可立即排除ABC。
A「蛛丝马迹」意为「意思是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一种昆虫)的印记可以查明它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该成语只能用于「侦查案件、归纳线索、分析情报」等语境,本文说的是「编全集」而不是「推理历史事件」语境不符,直接排除。
B「一鳞半爪」意为「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符合本题语境,但搭配明显错误。「一」和「半」是量词,「任何一鳞半爪」的搭配是不成立的。
C「闲言细语」意为「与正事无关的言语」,比喻不可靠的话,显然不符合本题语境,直接排除。
D「只言片语」意为「个别词句或片断的话」,在本题中和「一鳞半爪」含义类似,但搭配合理,因此为第二空唯一正确选项。
综合考虑,本题D选项正确。
注意本题不要在第一空花费过多时间,简单分析后把4个全选即可。一般来说,如果「选词填空」的选项既有词语又有成语,那么突破口一般是成语。

九、「含义演变至反转」的两个成语之一
【2010国考16题】在确立以夏、商、周为核心的中国上古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历谱推定、文献梳理、考古与碳十四测定等课题研究成果加以整合,提出了夏商周年表。尽管这个年代表还有不够_______之处,但它的提出毕竟标志着中国的上古史已不是_______传说,而是可信的历史了。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细致 子虚乌有
(B)精准 虚无缥缈
(C)合理 扑朔迷离
(D)精确 空穴来风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细致 子虚乌有
(B)精准 虚无缥缈
(C)合理 扑朔迷离
(D)精确 空穴来风
正确率54%,易错项D

分析题干:
确立以夏、商、周为核心的中国上古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历谱推定、文献梳理、考古与碳十四测定等课题研究成果加以整合,提出了夏商周年表。尽管这个年代表还有不够_______之处,但它的提出毕竟标志着中国的上古史已不是_______的传说,而是可信的历史了。
本题第一空可选ABD,第二空可选B,综合选B。
该题难度不高,关键是理解文字的褒贬性。
观察全文,可发现「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的不足是时间不够精确,还是材料不够细致并未明说,因此第一空A「不够细致」、B「不够精准」和D「不够精确」都是可行的。C「不够合理」明显有强烈的贬义,直接质疑了工程的可信度,不符合语境,排除。
第二空可发现虽然前面有「不是」,但由于描述对象是「中国上古史和传说的关系」,因此不能填入贬义成语。
A「子虚乌有」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司马相如虚拟的两个不存在的人物,意为「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含强烈贬义,排除。
C「扑朔迷离」出自北朝民歌《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为「把兔子耳朵提起,雄兔扑腾,雌兔眯眼,可是在地上跑的时候就雌雄难辨了」。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题干不存在「复杂、真相模糊」的语境,排除。
D「空穴来风」和「七月流火」一样,属于最经典的两个「含义演变至反转」的成语之一。
「空穴来风」原意:「有孔(「空」通假字,通「孔」)的洞穴吹来了风」,比喻「传言有根据」。
演变义:「空空的洞穴(突然)吹来了一阵风」,比喻「传言毫无根据」。
「七月流火」原意:「农历七月,火星方位流转至西方」,意为夏去秋来,天气转凉。
演变义:(阳历)七月的空气中就像流动着一团火一样,比喻非常炎热的样子。
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两个最经典的「含义演变至反转」的成语,在申论大作文写作和面试中尽量不要使用。
本题D选项无论是「传言有根据」还是「传言毫无根据」都不符合题意,因为题干说的是「传说」而不是「传言」,套上「空穴来风」就显得中国上古传说非常轻浮,不尊重这一语境,因此排除
公考一般不会考察「含义演变至反转」的成语,如果出现了,往往也不影响解题,例如本题。一定要记住「空穴来风」和「七月流火」两个成语哦!

十、理解词语的精确含义
【2010国考17题】成本过高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大_______。就电力而言,风电是最接近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但成本仍然比火力发电高;太阳能发电成本就更高了,是火电的数倍。因而降低成本是可再生能源_______化发展的关键。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阻碍 产业
(B)障碍 规模
(C)问题 市场
(D)瓶颈 现代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阻碍 产业
(B)障碍 规模
(C)问题 市场
(D)瓶颈 现代
正确率44%,易错项A

分析题干:
成本过高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大_______。就电力而言,风电是最接近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但成本仍然比火力发电高;太阳能发电成本就更高了,是火电的数倍。因而降低成本是可再生能源_______化发展的关键。
本题第一空可选ABD,第二空只能选B,综合选B。
第一空中,「成本过高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阻碍、障碍、瓶颈」均符合要求,但「问题」描述不妥当。由下文可知,成本降下来,可再生能源就能够发展,因此这不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即ABD均可,C排除。
第二空只能选择B「规模化」。因为根据全文描述,「成本降下来,可再生能源就能够发展」,而规模化和成本降低密切相关,符合题意。
A「产业化」、C「市场化」、D「现代化」在本文没有体现,不存在「不同的可再生能源要根据情况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对应描述,且和「降低成本」没有联系,排除。
综合考虑,本题B选项正确。
像这种考察点都是词语而非成语的题目,一定要注意词语的精确含义,和全文语境、上下搭配进行对应。
注意「降低成本」对应的核心描述。

十一、「高成长产业」初期的特点
【2010国考18题】面对不断出现的消费和产业成长热点,企业的注意力应首先放在寻求高成长产业的「先进入」_______上,以_______供不应求阶段的高额利润,而其进入者不断增加,竞争加剧后,企业则应将重点放在低成本为_______的价格竞争上,以保住和扩大市场份额。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缺口 垄断 特征
(B)前景 瓜分 手段
(C)机遇 谋取 基础
(D)许可 获取 支撑

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缺口 垄断 特征
(B)前景 瓜分 手段
(C)机遇 谋取 基础
(D)许可 获取 支撑
正确率59%,易错项D

分析题干:
面对不断出现的消费和产业成长热点,企业的注意力应首先放在寻求高成长产业的「先进入」_______上,以_______供不应求阶段的高额利润,而其进入者不断增加,竞争加剧后,企业则应将重点放在低成本为_______的价格竞争上,以保住和扩大市场份额。
本题第一空只能选C,第二空可选CD,第三空可选CD,综合选C。
第一空要同时和「寻求」以及「先进入」搭配,因此只能选C「寻求先进入的机遇」。A「寻找缺口」一般搭配「攻击敌人阵地、解决难题」等语境,而且和「突破搭配」;B「先进入的前景」语义重复,明显错误;D「许可」一般用于「政府官方机构所颁发的许可证明」这样的语境,本题不存在此类描述,排除。
第二空的A「垄断」和B「瓜分」有一定的贬义,而且不适合「刚进入高成长产业」这个语境中,因为此时市场还不够大,谈不上「垄断」或者「瓜分」。C「谋取」和D「获取」都是可以的,其中C有「谋求获取」之意,更符合题目要求。
第三空的「低成本」是一种状态,可搭配C「低成本为基础的价格竞争」或D「低成本为支撑的价格竞争」,但AB错误。A的正确描述为「该阶段竞争的特征是低成本」,B对应的正确描述为「采取了降低成本的手段」。
综合考虑,本题C选项正确。
「高成长产业」在「刚进入」时谈不上垄断或瓜分,这点需要注意。
第一空中D「许可」必须搭配政府、官方机构的认可等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