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京东唯品会集体转向:流量变留量
前几天,中国公布了一组数据,令人很是欣慰。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51亿,普及率接近75%。几乎每4个人,就有3个是货真价实的网民,从耄耋之年的老人到蹒跚学步的孩童,都可能是其中一员。

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互联网抹平了信息差。大山里的孩子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城市居民也能欣赏向往的田园风光,一夜之间消息可以传遍大江南北。但对中国电商平台而言,却意味着流量红利撞上天花板,告别了一路狂奔的时刻。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网购用户规模达8.42亿。总共才10亿网民,已经有8亿人开始网购,电商平台拉新将变得越来越困难。吴晓波曾在演讲里提到,目前阿里获客成本637元每人、京东384每人。相当于电商投十万块出去只能搞到一两百个新用户。

流量红海之下,电商平台终于意识到,以前那一套强调体量和规模的思维行不通了,运营重心开始从拉新向留存转变。要留住老用户,不仅要优质的商品和合适的价格,搞好服务更是其中的关键。
阿里的变化就比较明显,现在搞618、双11都不公布战报了,而是开始强调消费体验以及消费复苏。为营造更好的消费体验,还开始正视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前不久菜鸟CEO万霖正式宣布,菜鸟今年要通过多种方式,发展送货上门。
京东也在不断完善平台服务,一边是提出价保服务涵盖618活动商品,规避活动促销先提价再降价的套路,打消用户的顾虑;一边亏大物流优势,目前已经提速到小时达,满足消费者的即时需求。平台有诚意,用户也乐意支持,目前京东plus会员已经突破3000万。

另一家一线电商唯品会,同样在服务好消费者上花足了心思。平台擅长的大牌特卖,已经从美妆、服饰领域扩大到家电数码等等,用户更加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得到很好满足。今年7月暑假经济火热,很多年轻消费者涌入唯品会,抢购特卖的小米、vivo和荣耀等品牌手机。
此外,唯品会还在不断优化服务,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例如拉着顺丰坚持免费上门换购,如果用户在平台买的衣服尺码不合适,顺丰小哥带着新衣服上门换货。

实惠的价格和天花板级别的服务,是唯品会用户粘性增长的主要原因。平台在2季度财报中披露,SVIP活跃用户数量同比增长21%,对线上净GMV贡献占比达38%,展现出了稳定的购买力与复购率。
互联网下半场,几大电商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得用户者得天下”。如今几大平台集体转向,坚持以人为本,围绕着用户做文章。不仅更加利好消费者,对整个电商行业而言,也更加健康和高质量。